张婉茹作品:信念 ——为姐姐张淑娥在党六十年而作 / 轩诚诵读(第1841期)

年轻的优秀校长张淑娥(前排左一)

美丽分享: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同学关系?现在的办学条件比姨妈当年好了何止千万倍,但仅仅物质上的丰富与进步是我们需要的吗?姨妈一生从教,担任三原车站小学校长就长达23年。她从一个没能适龄入学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受人尊重的优秀校长,其中的艰辛与努力可想而知。她的故事,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当下的教育,期待各位能认真的读一读、想一想......

文:张婉茹

播读:梁轩诚

(今天的姐姐“张校长”)

姐长我两岁,在兄妹六人中,她的性格最酷似母亲,一辈子好强争胜,事事都要走在前头。但因儿时家境困难,她没能适龄念书,靠着顽强的毅力,虽上了五年学,却拿到了中师文凭。姐姐以万事不怕难,只要肯登攀的精神,在执教的34年中,攻艰破难,一个个地险阻在姐面前低头,工作取得优异辉煌的成绩,多次评为三原县先进教师、模范校长、优秀共产党员,她领导的学校评为先进学校。2021年六月末,在之际,有六十年党龄的她又光荣的获得了中国共产党“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

念书

我兄弟姐妹六个,姐排行老二,是妈的大女儿。眼看着自己到了六岁要上学的年纪了,姐后来说:“我天天数、日日算,六岁了,我也要跟着哥去念书了”。没想到到了那天,妈却冷着脸说:“掌珠,你是大姐,得在家帮我抱弟妹、做家务。”姐背过身抹眼泪,妈安慰她说:“没事,在家爷爷教你念书,等妹妹上学了,你还可以看他们的书本,这不也一样?
此后姐就在家抱弟妹,帮妈做饭、洗衣、打扫前庭后院,掐苜蓿、挖野菜、拾麦、拣烂炭,还跟妈到二战区的毛纺厂做工纺毛线、给棉花公司抖棉花、给裁缝店做手工活等等,一整天都是从早忙到黑。只有天黑忙完了,妈的诺言才得以兑现。姐愉快的端把椅子点了灯坐在爷爷炕边,听爷爷教书。我记得爷爷教的是《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等。爷爷都是边读边讲,还叫我们摇头晃脑的大声诵读。爷爷脾气很好,这样教我们背的也快,真正的严师是妈妈。第二天妈妈坐在纺车前嗡嗡地纺线时,我们姐妹俩就在纺车嗡嗡的响奏声中给妈妈背书,如打了绊子、背错字,妈妈会提示一下,不过要是谁背不下去了,纺车嘎的就停了。母亲的惩罚也简单,会让我们向后退两步,放大声地背上三遍、五遍,八遍甚至十遍,直到滚瓜烂熟为止,这时一旁的爷爷听见了也会捋着胡须笑。

(六十年代全家福,前排中是在外婆家的外甥陈鹏

1949年5月16日,鲁桥镇解放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形式的扫盲识字活动开展了,有夜校、妇女识字班、店员识字班、扫盲班,田间地头有识字板、巷口街道设认字牌……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我们姐妹俩既是妇女班的学员、又是识字班的教员。除了识字,我们还唱歌,“解放区的天”、“全民识字放光彩”都是那时最爱唱的。
解放不久,军管委员会及时指导学校也开学了。姐参加了鲁桥镇解放后第一届初小升高小入学考试,从没进过学校的她以优异成绩被录取,我们姐妹俩一遍遍的唱着“解放区的天是人民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上学了。姐真是久旱禾苗逢雨露,一头扎进书里,爱不释手的翻阅着课本。1954年我们姐妹俩同时考上三原县女中,妈妈一次给我俩做了两件自染的白花绿底北京服,我们背着书包,去到十多里外的县城上学了,那天我们母女三人再一次落泪了。
共产党圆了我们的读书梦,感恩共产党的心在我家人中扎根、不断升华!
 
我家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妈再也不用五黄六月天里忍着饥渴拾麦、掐苜蓿、看别人的眉高眼低了。哥哥也在新政府里工作了,不久还当了三原团市委书记,再不是那个给人倒茶、洗烟、倒尿盆的小伙计了。

姐姐(左一)艰苦创业的年代

在三原女中上学期间,哥帮我们在附近的蒙参谋(杨虎成将军的参谋)家租了间房子。这样下了晚自习,我们回到家后就可以继续学习,姐不但学习上进步快,并且很快入了团。
1957年我们初中毕业时,正遇上反右活动,导致当年陕西中专只有延安师范、高陵师范招生,其他中技中专都不招生,高中招生人数也大减。我姐妹想上中专没考上,女中当年招生率只有10%,所以女中已婚的大姐姐们都先回家了。

任教

1958年居民下放,姐姐被派到了泾阳县东李家庄,通过县教育局培训后被分到中山村小学教书。姐为了能够全身心的扑到教育学生上,她把女儿送回鲁桥交给妈带。在学校白天她给学生上课,晚上还要到几里路外的公社开会学习,黑白连轴转。姐的教学刻苦认真,学生在她的严格管教下,成绩提高很快,她也受到教育专干和公社的高度赞扬,第二年就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3年姐夫调到三原自来水厂工作,姐跟随调到三原新兴小学任教。这里比县城离县城鲁桥镇远了很多,路中还有个大坡,所以他们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
为了做好教学工作,姐请了个叫惠娃的小姑娘帮她照看小外甥。姐后来对我说:“我看到惠娃,就感觉到我小时候渴望念书的心情,心就会难过的不停跳动跳。我就去书店给她买了语算课本,开始教惠娃学习。白天学校忙,她做的作业,我都是晚上批改的。直到几年后我离开新兴小学时,惠娃已学完了小学语算全部的课程。”
姐凡是在校外遇到失学的学龄儿童,就会本能的帮助他们。姐在新兴任三年级班主任时,每次放学送学生出校门总能看到一个患有小儿麻痹的孩子,坐在校门口的地上,双手扶地眼巴巴地瞅着学生。孩子渴望的眼神刺痛了她的心。帮他?工作已经很繁重的姐抽不出时间,课余有个吃奶的娃。姐饭吃不香,觉睡不实,突然灵机一动,想起班里正在开展学雷锋运动,可以靠大家呀。姐把想法给校长一讲,他也觉得是个一举多得的好主意。周六班会时,姐把要帮校门口那个孩子学习的想法一讲,呼啦啦学生们的手举起了一片,争着要参加这个助学小组,最后确定了六个身体强的学生,分成三组轮流帮扶那个孩子。

一颗红心永向党。1970年参加县上

积(积极分子)代会,前排右一是姐姐

那年头学生吃苦助人的精神是很感动人的,特别是农村孩子更是朴实可爱,并且家长也都支持。从那以后不管下雨下雪,还是严寒酷暑、道路泥泞,这些学生总是背着和自己体重差不多、得了小儿麻痹症的李狗季,按时上课、回家。在这过程中,其他学生也争着帮扶,更可贵的是这六个学生都没有受到影响,学习还都有了进步,班里助人为乐的风气更浓了。在学校周会上,校长多次表扬了姐姐班里的这件好人好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姐在班里上完课后,就给李狗季从一年级语算开始补起,孩子很聪明好学。姐说:“我在班里讲课时,他就抓紧时间学。全班学生也争先恐后的帮他,大家都是李狗季的小老师、好同学。”后来我听在柏林定居的小女儿讲,在德国幼儿园,学前儿童不分年龄都在一个班,里面也会有残疾孩子,小朋友们都会争着帮助他、和他做朋友,园里从小就培养了孩子们助弱帮残的爱心。
姐利用假期时间,把二、三年级语算给李狗季补完了,到第二学期后期,他的课业已能跟上三年级的同学了。没想到国家教育来了个大的改革,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姐离开时,拿着新兴公社回泾阳的介绍信,给校长请求,希望学校继续帮李狗季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

车站小学

因姐夫在三原运输公司工作了,三原县教育局就留下了我姐这个能吃苦、不怕难的优秀党员,并决定派她去收拾人见人拒的烂滩子:三原车站小学。领导没费什么口舌,姐就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为学校盖起了二层楼,和班子同事合个影) 

到车小后,姐看到虽然其他学校开学都快一个月了,但车小的大门紧锁着,她顾不得回家吃饭,就开始四处打听,直到天黑了才找到保管钥匙的朱姓老人。两个人费了很大劲才打开已经生锈的门锁,往里一看姐傻眼了,院内一片狼迹,荒草丛生,地面都砖被揭完了,墙面凹凸不平,教室门窗全无,只有几张少胳膊没腿的破课桌、东倒西歪的散乱各处,教室地面坑坑洼洼。朱老说这是个三管又三不管的学校,现在被下放到了三个单位。要说三管,是因为领导确定学校由车站大队、高李大队、车站居委会共同管理着;要说三不管,就是这儿谁也不管。姐看老朱年龄大,路也难走,只好把原定的会议推到明天。
第二天早上,老朱按时把两个队长、一个居委会主任找来了,姐就主持大家在门房里召开了校管会。按照县教育局一个月内开学的通知要求,大家商量结果是开学事宜由姐全面负责办理,整修校园由车站大队出木匠、高李大队出泥水匠和看大门人,车站居委会出2个帮工。大家又推荐了个姓张的负责现场带工。老张很认真在行,在他的指导分工下学校修葺工作紧锣密鼓的开工了。没有课桌就把院子一根没用的大木料开成板做了课桌面,桌腿就用砖泥垒成台子,没有凳子就通知学生自带小凳。荒凉已久的校园热闹起来,老朱叫来个姬师傅,扛着个大风箱给大家烧水喝,高李大队派来新的看门人张师傅也来了,姐提到嗓子咽的心才放下了。

(四世同堂,欢聚时刻)

看着学校有了生气,县上就派来了王智华、郑应乾两位老师,又分来了高陵师范的4个毕业生,加上车小原有的5名教师,老师队伍一下子达到12人。姐姐带着大家站在院子开了新的车站小学第一次校务会,并决定将县上的要求开学时间提前到10月2日,校园整修和教学工作齐头并进。定好之后大家就分头出通知、登记校产,在附近单位联系教师食宿问题。4个女教师安排住到了县运输公司,2位男同志住三原南郊中学,来不及开灶,大家吃饭就都临时安排在在南郊中学教师灶上。校产登记结果:门窗破烂不堪的6平米的门房一间,用来做办公室,5张办公桌十二名老师挤着用,17张残废课桌,0条板凳。10月1日是报名的日子,没找到学校上课的娃娃家长拉着儿女蜂拥而来,报到结果是一年级40人,二年级30人,三年级25人,四年级30人,五年级30人。
10月2日,车站小学提前开学了,他们在没门窗、地面坑洼不平的教室开了课。一节课下来,大家都互相看着哈哈大笑,一教室的师生都成了泥人。热闹的校园像个农贸市场,工人在一边叮叮当当的钉门安窗、泥黑板、摸墙面,老师拼命的扯大了嗓门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们读起书来更是声振屋瓦。原本看笑话的家长们也忙活起来了,你搬来家里的桌凳,他抬来一块木板,荒凉已久的车站小学红红火火的开学了。

耄耋之年六兄妹再聚首,左起

小妹、大姐、大哥、我、三妹、二弟

张校长

国家有政策,学校有干劲!学校虽然开课了,但条件实在太差,姐就动员全体师生发扬延安精神,自己动手,勤俭办学。夏忙假时,老师和学生分组拾麦;平时利用课余,大家拔野草、拾烂莱叶,学校养起了猪,既改善了大家生活,还卖钱积攒了教育经费。教师们还带领学生采芦苇,把芦苇杆用小刀划成4条,给县木材厂供料挣钱。这一学期下来收到不少的工钱不说,被感动了的木材厂还送给了学校25张课桌。利用课外活动和体育课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到三原三眼桥两边的建筑工地垃圾中拣回来一车车破砖旧石,铺平的了四个教室地面。教室里这时也已放满了他们自己用木板支的、木材厂给的、勤工俭学钱买的大小不同、高低不等、式样各异五花八门的课桌。师生们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汗水,终于使教室有了门窗、黑板、雪白的墙面、平坦的地面,更可喜的是大家不但补上了拉了一个月的课程,而且教学逐渐走向正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
在姐的带领下,教师们从不叫苦叫累,还不停的给她支招,支持这个严厉不讲情面,只知拼死的干的苛刻校长。教育局也派人多次打探这个老大难学校状况。一学期结束了,让人震惊的是,这个连年垫底、被迫关停的学校升学率大幅提高,排到了城关镇前列。自此学校连年被评为城关镇先进学校,县教育局也授予车小模范学校,姐个人也多次评为县先进教师、优秀校长。

精神矍铄享度晚年

党有了集资办学的政策,姐就组织教师们认真学习、吃透精神,分头向群众、社队、周边企业单位宣传,动员大家踊跃捐资助学,师生们用这些钱翻新了所有教室,终于取消了复式班。在艰难困苦的办学中,姐始终坚持学校的工作重点:办学就是要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三原医疗器械厂(当地人称五号信箱)迁到了学校北邻,县上决定将该厂子校初中、小学部并入车站小学,姐继续担任学校校长。厂里派来了党支部书记老王,又增设教导处。这时的学校分为了中学部、小学部,并按科分了教学组。厂里出资又盖了几座教室,扩建了办公室,姐担子更重、任务更多,她争强好胜的心也更强了。姐废寝忘食的学习中学管理、中学业务,姐夫常把饭送到学校来。在校党支部和她的带领下,全校教职工同心协力,搞好这所不被人看好的戴帽学校。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一个个艰难险阻都迎刃而解,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继续受到镇政府和县教育局表彰,先进学校、先进部门、优秀校长,连年三个先进让姐倍感压力、也动力十足。姐在车站学校当校长23年,到她退休时,车小已从破烂不堪的校园,变得教学楼耸立、室明窗亮、桌椅整洁、环境优美。姐也成了人人尊重的张校长。

“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

光荣在党六十年

姐深深地感恩共产党,她说自己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是党的信任、教职员工的支持,是三管单位的帮助,是周围单位和群众对学校的资助,才能使自己给党交了份较为满意的答卷,才能谱写出个人34年的篇篇华章。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庆典时,姐光荣的戴上了“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心情彭拜、热血沸腾,她更加坚信共产党永远是自己指路的灯塔。现在姐人退休了,但共产党员身份永世在身,永远跟党走的心没变,党的书不离手,党的政策不离心!
2021年6月15日。在微信上看见三原电视台采访老校长的文章,我很激动。想起今年5月8日至5月25日,我兄弟姐妹六人的耄耋聚会,聊了过去、现在、还有更辉煌的将来,更多的是我们家从困难走到今天幸福美满的生活。现年88岁,已有68年党龄的胞兄放下手中的党史,高兴地说:“这都是共产党给我们的!”
我们姐妹四人住在姐家,每天游玩三原的新景,直到晚上12点才休息。我们聊出了平凡又难忘的人生,聊到姐发奋读书,姐是心中永远感谢党,是党给了她念书的金玉良机。
张氏四姐妹:张博、张婉茹、张淑娥、张明
在这次四姐妹相聚中,我才真正了解到姐为了感恩共产党,一直坚持学党的方针政策。一天,我和她到三原图书馆借书,我说您也借本小说什么的看看,姐说我先把这套看完再说。不管出去游玩多长时间,不管睡早睡晚,姐每天的书是必读的。看书时姐就像个小学生样,右手指着书中一行行字读,总是把一段读完才停。我们姐妹都说要学习姐在学习、工作上都刻苦耐劳精神。
姐不忘初心,勇于担当,以共产党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她爱党,爱学生,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息。

咸阳师范学院

张婉茹

2021年6月15日

作者张婉茹:

张婉茹,1939年生,陕西三原人。1962年毕业于延安大学数学系,一生从教,教授过从小学到大学各级学生,后从咸阳师范学院退休。退休后闲暇之间阅读、写作,有作品发表于《三秦都市报》、《当代女报》、《咸阳师范学院校报》、文学期刊《嵕山》,文学网络平台《美丽八点半》、《满天都是星》等媒体,有文集《宛如书印》行世。

诵读者梁剑

梁剑,字轩诚文化学者陕西三原县人,祖籍山西猗氏县。陕西石岗书院院长,石岗国学院执行院长,西京学院至诚书院客座教授,咸阳师范学院文传学院兼职教授。2015年,创办原创文艺广播平台《美丽八点半》。

美 丽 八 点 半

作中国最好的文艺广播平台

(0)

相关推荐

  • 和平区21中

    一 21中学前身是法汉中学.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由法国天主教堂创办的. 它分:中学部.小学部,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举办100周年校庆的活动时,我参加了. 解放后.法汉中学改"名&qu ...

  • 刘孝行:第二批社教运动

    第二批社教运动 刘孝行 1965年10月,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系统的"大四清"在我县全面铺开,运动分三批进行,霞峰公社列入第二批铺开单位,于1966年3月开始,至7月结束 ...

  • 影像凉水泉小学

    影像凉水泉小学 马秀华  摄影/文 听说凉水泉小学不错,我就前往采访. 学校风景如画 镇平县老庄镇凉水泉村异地搬迁新村,是在党和政府扶贫政策的推动下,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农民的住房问题. 扶贫,首先是教 ...

  • 〖教师节专题〗拥抱郑姐

    拥抱郑姐 □胡彩霞 今天,2021年9月7日,我又回到了这个从工作就没有离开并且一直不打算离开未来也不会离开的乡村小学,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似乎空气都与别处的不一样,随便抓一把就能沾上多巴胺的味道! 上 ...

  • 张婉茹作品:那一刻,竟成我们永别——书印去世周年祭 / 轩诚清读(第1785期)

    庚子年腊月22日.小年的前一天,是父亲离开我们一周年的忌日,过去的一年中,我和家人都是带着无比的悲痛在生活.在一些特别的日子里,母亲都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每次和我们一起爬上老家的那个大坡,去祭祀我的父亲 ...

  • 张婉茹作品:姐姐 / 轩诚诵读(第1683期)

    年轻的优秀校长张淑娥(前排左一) 美丽分享: 姨妈张淑娥是我们家族们晚辈们最敬重的老人之一,她一生育人无数,教导子女有方.晚辈看到的是姨妈幸福的一生,但在她们的姊妹眼中,这一切来的是那么的不易,年少时 ...

  • 250期/张婉茹作品《别样生日》

    文 / 张婉茹 编辑/清慧 已获授权发布 别样生日 生日每个人都有,但是过生日不是每个人都有,也不是每年都过,起码我们中国人是这样.有的人每年都过生日,而有的人一辈子都没过过生日,生日的过法也不同,有 ...

  • 往期回顾/张婉茹作品《广场舞,我会一直跳下去》/轩诚清读

    轩诚说:献给所有的中国老妈妈.这是妈妈的又一篇作品.妈妈已经年近八旬了,这几年喜欢上了阅读.写作.妈妈写不出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她的每一篇作品都情真意切.质朴感人,且大都反映出带有普遍性的一些社会问题 ...

  • 810期A || 张婉茹作品:蒸馍/轩诚清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轩诚浅语: 也许在一些人眼里这是一篇不合时宜的文字,但我清楚,一个小小的蒸馍,对母亲却意味着很多,既有她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对逝去亲人的 ...

  • 张婉茹作品:鸦片烟的记忆 / 轩诚诵读(第1603期)

    这是一段惨痛的历史记忆.儿时曾通过电影<林则徐>了解到鸦片战争前后,鸦片这一毒品对中国的危害,但总有一个念头,这些事都是发生在广东沿海地区.近些年读到一些史料,才发现鸦片荼毒中国,竟然已经 ...

  • 张婉茹作品:忆大嫂 / 轩诚清读(第1756期)

    妗妈离开我们快三年了,在记忆中那一辈的长者里她是一个慈爱.柔弱的女人,不管什么时候去舅舅家时,她都会亲切地说:我娃来了,想吃什么.舅妈给你做.后来偶会听到别的长辈说到她的一些往事,才知道她是那么刚强. ...

  • 725期A || 张康宁:与其坐而论道 孰若起而拯之 ——大雪后十问城市执政者/轩诚清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美丽小语: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终南客老张) 一方水土一方人,对于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我由衷而生的 ...

  • 240期/教师节特刊/张婉茹老师作品《难忘师恩》薛红诵读

    一是夫妻老来伴,闲游东黄 轩诚寄语: 这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的文章,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古稀之年,回顾人生之路,对于当年教导过自己的几位恩师,依然怀有无比的感恩之心,当年的学堂记忆,依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