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没有惩罚

说起惩罚学生,许多教师便顾虑重重。一是认为和爱心、欣赏等背道而驰,二是担心严峻而可怕的后果。当然,也有极少数极个别的教师,面对低年级学生的忤逆或者并不善意的反抗,各种严苛的五花八门的惩罚,令人不齿且不时见诸网络,很难想象,这种教师,倘若他们是中学特别是高中,尤其是相对开放且视野开阔深圳特区,很难想象,这种极少数的教师,会有立足之地。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爱,一定是伴有严格的要求,要求的落实需要适度的惩罚,惩罚可以规避一些不良习惯,可以警醒一些懈怠和惰性。我也认为,惩罚不可怕,可怕的是教育当中只有惩罚。当锤子成为唯一的教育手段的时候,所有的学生便成为钉子。

我觉得,教育的过程不能没有惩罚,当然,惩罚的过程也不能没有爱。惩罚过程中有师爱的润滑,惩罚不但不会有严峻的后果,反而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感受到教师那种“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的良苦用心。

一、教师的情绪应理性地表达

教师的定位要准确。教师是教育者,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接受教育的对象,这表示,学生淘气不懂事,是这个年龄阶段的特质。在忘乎所以的时候,说话不注意场合,不注意轻重,在气氛不对的时候,不会察言观色,在教师脸色不对的时候,还表示自己的特立独行甚至是表现自己不畏教师的权威,顶撞忤逆来显摆自己的出众,许多不太自信的教师,很容易轻易界定学生是和自己过不去,于是生气于是惩罚,并希望树立自己的威信。

许多时候,在师生双方情绪对峙甚至失控的时候,语言会变味,变味的语言,势必带有不顾后果的冲动和言过其实。比如,“你不出去,我就不上课。”学生没有出去,教师不能无缘无故的缺课。“你再讲话,我撕烂你的嘴。”第二天依然讲话,却无法兑现自己的诺言,假如学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种你撕给我看看?”结果可想而知。年轻教师们,我们把话说了,却无法实行,这种尴尬的境地,还要自己放下身段来处理,实在不是高明之举。

即便不这样,语言变味,伤人自尊,也无疑给自己的教育生活添加各种陷阱和障碍。比如,“你这样的成绩,不绝望也基本没什么希望。”“你这个二百四十九,连二百五都没资格。”“我见过笨的,但没见过你这么笨的。”这种语言,即便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后果,无疑会给自己的教育生活留下隐患,一旦机会来临,一旦时机成熟,说过的话是承担相应的后果的。特别是你的讽刺挖苦,不但没有让学生进行适当自我反省,反而让其他的同学记恨了甚至全班同学心有不平,你在班级里的威信就会消磨殆尽,逐步走向孤立,这是教师最为可怕的处境。当学生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你的善意和友好的时候,你的教育效果不仅没有,甚至还有负效应,可怕的是还会影响你的学科教学的质量。

所以,教师的负面情绪不宜感性的不时爆发,发火多了,自己伤身体,学生也就见怪不怪了。当然我主张偶尔的理性地表达自己的主张,我也发火,偶尔也大发雷霆,表示这是底线,不能触碰,发完火学生很内疚很自责,而我走出教室便悄悄地笑了,因为我是做给学生看的,而不是真的上火,这是理性的教育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其实大多是学生是无心之错,我们是教育者,站的角度和视野,应该比学生高一定的层次,如果和学生生气,学生是有意挑衅,便中了学生的圈套,教师把自己放在等同学生的平台上,显然不太合适;学生是无心的过错,便更没有必要生气,因为这种生气,毫无意义。

师生间有矛盾,责任在教师,这是我的观点,或者说产生矛盾之后,教师当主动承担化解的责任,不能任由发展升华,最好是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事情处理不当矛盾升级,出现不良的后果,教师理应承担主要责任,因为,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接受教育的。

二、惩罚学生不完全是教育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条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

猎狗追逐的土拨鼠哪去了? 猎狗追寻的目标哪去了?

每个教师都知道自己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但出现状况后,情绪逐步控制自己,以至于忘记了最初的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成长,只纠结于惩罚如何解气如何压住学生如何杀鸡给猴子看,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

我们往往把方法与途径当做目标,很多教师,以为惩罚了,就完成了任务,就以为学生自然会改正,认为自己做了就等于现实了目标,其实实现目标的手段与途径不是一个概念,是两条道上跑的车,甚至会南辕北辙,正好和自己的初衷相悖。

学生迟到,于是不让进教室,站在门口。对小学生而言也许是家常便饭,高中生,站在门口,过往的同伴看见,隔壁班心仪的人也看见,朋友死党都看见,面子全无,颜面扫地,甚至连尊严都没有了,以后还怎么在朋友中间混啊。教师常常天真地认为,学生没了面子,颜面全无,以后就会痛心疾首,认真反省自己的错误,从此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以为惩罚了就完成了教育。

学生的内心很复杂,常规情况可能如此,但太多的变数,我们简直无法预料。同伴一句玩笑:“你老师怎么那样对你啊,是不是你在什么地方得罪他了?”学生一想,昨天远远地碰到老师,没打招呼,这也太小家子气了吧,就这点事,下次一定要让他好看,隔膜便就此产生。假如昨天碰面,学生友好地和老师招呼,结果老师没听见,或者想什么事情没有回应,学生就会想,难怪昨天不理我,原来老师对我有成见,既然你不仁,休怪我以后不义,我发誓,我要让你好看。上课正好向这个同学提问,学生回答不圆满,于是淡淡地让他坐下,也许是上课进入情境没注意学生的感受,也许自己不经意间一个怪异的眼神,这就足以让学生产生相应的联想,于是一次简单的罚站,不仅得不到相应的教育效果,还产生不该有的嫌怨。

假如事后找他说几句,事情就好办多了。

“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狠心让你罚站吗?”

“不知道。”心里明显有气。

“近段时间迟到人数有增多的趋势,如果不处理,会出现蔓延之势,我想扭转这种局面,

正好你撞在这个节骨眼上,我知道你平时纪律观念很强,没有特殊情况不会迟到,因此我希望你体会老师的苦心,不要往心里去,如果班风好转,我将悄悄地记你一功,如何?”

一般学生会大度地表示理解,于是两双手握在一起,紧紧地,一切尽在不言中……

学生背书不过关,留下来,背完才让走。几经周折,终于背完了,学生拔腿就走。

“站住!”我心想,如果就这样让他走了,他将不理解老师我的辛劳和用心。他突然站住,怯怯地回到我的身边。

我把手搭在他的肩上,亲和地说,其实你不需要老师这么辛苦地留的,你完全可以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你这不是背得很好吗?我之所以这么用心地留下你,因为你基础不错,是想在你懈怠的时候帮你一把,同时想告诉你,你的作文语言素养不错,如果把字写好一点,你的作文成绩会再上一个台阶,当然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改变,希望你试着慢慢的注意,只要有心,奇迹就会发生。以后你学习上有什么问题,只管来找老师,我将真诚热情地为你服务,当然,在你有所懈怠的时候,我还会善意的提醒你,你会理解老师吗?

效果自然不一样。

我们追逐的是土拨鼠,千万别被兔子的出现干扰,我们的出发点是教育学生,千万别简单地用惩罚取而代之。许多教师的付出,有目共睹,起早贪黑,可学生并不感动,还生发出许多牢骚,甚至是怨恨,一言以蔽之:是忘记了那只土拨鼠。

三、惩罚也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曾经刻板地学习魏书生,学习他独出心裁地惩罚新招:既然是违反了班级制度,影响了班级荣誉,给班级带来损失,那么就让学生用行动来弥补过失,或唱首歌,或表演一个节目,或给集体搞卫生。结果给学生一种前后因果的必然的思维定势,不就是唱歌吗?然后主动积极嘻嘻哈哈地完成规定的惩罚,惩罚变成了娱乐变成了个别人的表演和展现。

我以为惩罚也要讲究方式和艺术,惩罚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群体之间在积极向上的时候,惩罚才显示出应有的价值,才能够取得效果。惩罚一个学生,其他学生不敢言,心里在同情这位学生,你的惩罚就失去了学生的理解,即使再成功,也是彻底失败的惩罚。偶尔一次学生可以原谅,如果多次惩罚,都没有学生的支持,那么班主任工作就失去了全员的理解和认同,最后只能是班主任全线告败。我认为惩罚的关键不在于怎么让学生害怕,而在于树立起学生的尊严和形象。

惩罚,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留下印象,以后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我常说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人是“傻瓜”。以前有个学生常常不交作业,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惩罚他。那次我搬家,我说,愿意帮老师忙的力气大的男生就请留下来。他留下来,我却不让他去,要他先完成作业,原因是几次没交作业了,我以此作为惩罚。他向我求情,只要你让我去帮你搬家,你要我干什么都行,但你不能这样惩罚我。我严词拒绝,但最后他还是跟在后面去了,看着他那么卖力,我的心已经为之感动了。第二天,他交来了长长的检讨,一再请我原谅他没有得到我的同意就去帮我搬家的过失……这样的惩罚,可以说是走进了他的心灵,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惩罚的形式,是不可一律的,宜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当学生认为大祸临头而无助的时候,适当地放一马以显示自己的宽容,学生会记住老师 “恩情”的,他会认为你是在真心地帮他。当学生不以小过为耻的时候,宜适当引申,以突出这样做的后果,并且认真处理,以显示自己的严格,还要让学生明白,这样做是真心关心他,不然学生就会以为老师偏心。学生抄作业,屡禁不止,我反弹琵琶,肯定了他三个优点:一是有上进心,想得个好成绩,这点很可贵;二是有辨别力,看出这是一篇佳作;三是抄写认真,字迹工整,但是你为什么认为这篇文章好,好在哪里?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出来,这就是一篇读后感,不要太长,八百字就可以了,结果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些班主任喜欢采取的连坐的方式,班上纪律不好,集体留下。这是好学生最反感的举措了,因为打击了多数不说,也伤害了大多数,更重要的是学生认为老师无能,这种损失谁担当得起啊!一个学生讲话,影响上课,屡教不改,第一次请他叙述事情的经过,这是记叙文。第二次,请他议论上课讲话影响上课的原因和危害,这是议论文。一次在班会上,我曾假装自己是某电视台的记者,用本子卷起来充当话筒,一个个进行采访,假如你是学生,你希望你周围的人吵闹吗?为什么?假如你周围的人上课很吵,你的感受是什么?在这种场合让那些喜欢吵闹的同学亲耳听听自己同桌的心声,有时候还故意让他们自己来说,他们在结结巴巴中、笑声中完成了我不显山不露水的惩罚。这无疑是心灵的触动,思想的震撼。

惩罚无定法,惩罚讲究方法,但万变不离其衷:惩罚讲究全员的效果,讲究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是为了学生的生命成长。我觉得,不一定要在严厉上层层加码,古人云:“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莫过高,当原其可从。”将心比心,确有几分道理,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慢责彼少不才,我当少时亦有此,难道不是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