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门诊故事丨孩子出现厌学情绪,父母要知道自己的“底线”
心理门诊故事

初中时期的小毅,成绩一直很优秀,经常是班上的前几名,父母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为了让小毅专心读书,与学习无关的事一概不用做,也常常教育他:只有读好书,成绩好,以后才能有竞争力,才能生活无忧。
高一某次考试考砸了,跌出了班上前十名,小毅觉得自己很没用,考那么差,家长老师和好朋友都觉得“这不是你的真实水平”。自此小毅总觉得胃疼、头疼,从偶尔请假一天,到经常请假不去上学,最后甚至办理休学在家休息。
已经休学一年的小毅,准备复学返校,刚开始时也觉得能顺利上学,越临近开学就越紧张担心,害怕自己成绩跟不上,害怕同学议论自己。
小毅的妈妈也紧张担心,害怕孩子上几天学又不去上,害怕孩子学业不好这辈子就完了。
“绝对化”非理性信念
最“伤”人心

案例中的小毅与其妈妈的认知想法都有一个共性:“绝对化”的非理性信念。
1、自我贬低
“我必须达到休学前自己的学习成绩,甚至要更好。”
“我必须要一切正常才能好好上学。”
“我的孩子一定可以上学的。”
“我的孩子要好好上进、努力。”
“若做不到,我就是个没有能力、没有价值的人。”
“若做不到,我就是一个不合格的爸爸/妈妈。”
2、过分要求
“同学要喜欢我,不能议论我。”
“老师一定要接纳我。”
“我的孩子上学后会跟之前一样的努力学习。”
“我的孩子上学后一定可以适应校园生活。”
“生活需要对我公平点,我不要面对困难挫折,生活太难我就没法过了。”

当孩子有这些信念、要求,当觉得自己不能实现时,可能就会感到焦虑、抑郁、不安;无法改变别人、环境时,强烈的“失控感”也会加剧恐惧与不安。
在“绝对化”非理性信念面前,孩子与父母都是“受害者”。
厌学情绪怎么破?

孩子篇
1、自我调整不合理信念
若你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绝对化”的非理性信念,可以做做以下的记录:
⚫ 我是如何面对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我被困扰了多久?
⚫ 我的身体有否出现很多“不舒服”?是否不稳定?
⚫ 我的生活学习中的困难种类、程度和持续时间怎样的呢?
2、面对困难事件,还可以尝试“反驳”自己:
(以学习成绩为例)
⚫ “成绩不好,但是并不可怕。”
⚫ “成绩不好,但是我能找到一些好的部分。”
⚫ “学习不好,但是在这样的困难中能锻炼我的承受能力。”
⚫ “学习不好,但是我可以从中总结到好的经验来改善当前的学习。”
父母篇
1、稳定自身情绪是首要条件
焦虑紧张是会互相传递的,在心理门诊中,我们常常会观察到父母的焦虑与孩子的焦虑高度一致。
如果父母能够接纳自己的焦虑,缓解自己的焦虑后,再尝试跟孩子沟通,至少父母能阻断“焦虑的传递”。
如果父母自身非常着急,对于上学问题惶惶不可终日,焦虑不安的孩子再接受到父母的焦虑传递,关于“上学”,孩子可能就会越来越害怕,越害怕就越不敢面对。
2、要知道自己的“恐惧底线”
如果孩子反复请假不上学,或是复学后又请假,最坏的结果到底是什么?这最坏的结果可能就是父母的“恐惧底线”。
面对最坏的结果,如果父母能接受,其实就是给了孩子面对坏结果的底气。当孩子知道父母能接受他的不完美、他的失败,受伤后能有一个安全的地方疗伤,孩子才敢往外走,才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
3、善于发现孩子的变化并给予积极认可
当孩子的改变“被看见”,可能就能进一步激发孩子改变的动力,“被认可”,可能就会让孩子继续往积极的方面改变。
但要注意话术,不能过于概括:“你真棒”,而是要陈述你观察到的孩子变化并给予鼓励。
4、选择很多,人生的轨迹不仅一种
常请假的孩子或是准备复学的孩子,往往会担心上/复学失败,或者上学后三天两头就请假,“如果我这次不能上学,我的人生就完蛋了。”
其实人生不仅一种选择,我们可以放宽期待,“我希望能坚持上学,但如果还是请假,我可能会难受、失望,但我仍旧会有喜欢的事可做,仍旧可以好好生活。”
如果我们的人生选择不仅一种,失败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可能就会少一些,我们还能有勇气面对困难挫折。
作者简介

陈施雅
心理治疗师(中级)
从事临床心理工作十年,经过家庭治疗的系统培训,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亲子沟通、婚恋情感、个人成长以及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的心理咨询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