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理解医圣张仲景所说的“中风病”吗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主要讨论中风、历节两病之证治,中风病古代多注解为 “偏枯” “风痱”,现代则通常理解为脑卒中。这样的理解全面吗?这样的认识符合张仲景的原意吗?一起看看专家的分析吧。

1

中风病之主流认识解析

作为主流学术观点的体现,历版《金匮要略》教材均将 “中风病”释为 “以突然昏仆、 不省人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或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疾病”,即脑卒中。理由是篇首提纲 “中风之病,当半身不遂”,论病条文亦多与脑卒中相应。
此观点形成于宋代,林亿校注《金匮要略》,因 “有证而无方”,而 “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诸篇之末,以广其法”,该篇续命汤即附方,虽未明言,实已将大风、癫痫、癫狂、头风等病症排除在中风之外,为此观点埋下伏笔。尽管元代赵以德基本忠于原文注解,然清代以降,李彣、程林、尤怡、周扬俊之注述,以及作为官方教材之《医宗金鉴》,均以中风为风痱、偏枯,以论治大风、癫痫、癫狂、头风诸条文为孙奇等误入,略去不录或引而不述,或强作脑卒中之论治。
西学东渐以来一段时期,中医将本篇之中风等同于脑血管病,对本篇的解读分为两端。一方面,否认论治条文为中风病内容,如经方大家胡希恕反复强调本篇中风为脑血管病,非活血化瘀方剂的侯氏黑散、风引汤等, “治不了中风病”,论治诸条为误入,刘渡舟先生在 《金匮要略诠解》中亦称 “中风病又名卒中”,即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 将 “大风、痫、狂、头风” 单列; 另一方面,从脑卒中角度发挥论治诸条,如注释治疗风痱之《宣明论方》地黄饮子为防己地黄汤发展而来,以风引汤治疗出血性中风,言 “中风偏热者用风引汤”,言 “半身不遂善后方,选用侯氏黑散”,以侯氏黑散主缺血性脑卒中。综观近年文献,多以本篇中风为脑血管病。
然则原文载: “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入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可见中风病绝不仅指脑卒中。《素问·风论篇》见 “中风”一词,曰 “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内至五脏六腑” “其病各异、其名不同”,范畴广泛,见于本篇之病症有偏 枯、心风、头风,切合《伤寒杂病论》序 “撰用 《素问》《九卷》《八十一难》……” 之说,提示《金匮要略》中风病有更大范畴。

2

中风病范畴之考证

1) “风”与 “风邪”的内涵丰富
“风”的内涵丰富,生理上风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能生万物”,正如《金匮要略》载: “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病理上 “风为百病之 长”,是各种疾病的始动因素。而 “虚邪贼风”泛指邪气,如 《素问·风论篇》 《中藏经·风中有五生死论》《诸病源候论·中风候》所论 “五脏风” 属广义之邪气。依《黄帝内经》之所载,风邪作为致病之邪气或病机,可分别指代病位、症状、诱因、病势、 病性。如 “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言其病位,表现如皮肤之瘙痒、隐疹、溃疡等; “善行”, 言其发病特征,表现如风痹; “吊旋” “强直”指具体症状,表现如癫痫、抽搐、痉挛等; “汗出而身热”言其病性,如外感病之中风; “邪风之至, 疾如风雨”,言其病势,如发作眩晕、头痛、猝倒。总体而言,“风胜则动” “善行数变”为其基本特征。
2) 古代文献所论中风病的范畴
《诸病源候论》 曰: “中风者,风气中于人 也”,《素问·风论篇》曰: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是 “中风”一词之来源,《素问·风论篇》 涉及 “偏枯” “寒热” “多汗恶风” “飧泄” “疠风” “五脏风” “头风”等病症。《灵枢·刺节真邪》言: “大风在身,……轻重不得,倾侧宛伏, 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即眩晕、猝倒、意识障碍、精神失常等。“中风”作为病名则首先载于《伤寒杂病论》,除本篇中风病外,亦为伤寒病之一,如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此外,《灵枢·癫狂病》亦并论头痛、发狂、 挛急、暴仆诸病症,《肘后方·治中风诸疾方》治 疗范围包括脑卒中、“发狂”、抽搐等,《中藏经· 风中有五生死论》中风病包括精神失常、脑卒中类症状、癫痫等,《诸病源候论·中风候》包括癫狂, 如 “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肺中风,……其人当妄,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寻缝”,《备急千金要方·诸风》承 《素问·风论篇》言: “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痒,三曰风懿,四曰风痹”,论及脑卒中后遗症、皮肤瘙痒、肢体痹痛、 寒热、癫狂、五脏风等病。从学术源流看,《金匮要略》与《黄帝内经》 理论一脉相承,《中藏经》《诸病源候论》与之年代相近,亦可参照对比,后世论述亦可作为佐证。依据上述证据,《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与历代文献,尤其先秦两汉时期文献所载中风病范畴一致,包括 “偏枯”“大风” “癫痫” “癫狂” “头风”等病症。
3) 中风病范畴的疾病同质性
古代医家将诸病作为同一范畴统论,是因中风病体系庞杂,症状繁多,古代认识有限,相互混淆,现代人如仅凭借外在症状,无法鉴别。其根本的原因,是该组疾病具有相似的病理机制,是一组同质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偏头痛、癫痫、脑卒 中、精神分裂症常常共病,它们共享多样的病理生理机制: 先兆性偏头痛显著增加脑卒中风险,癫痫与偏头痛有双向性关系,脑卒中则是成年人症状性癫痫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发作期,精神分裂症、癫痫、血管神经性头痛等病,均表现为大脑神经电活动过度活跃。精神病表现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代谢活动增强,偏头痛的病理机制是三叉神经通路的高度兴奋状态,癫痫为神经元异常的放电和扩布,因此,3 种疾病治疗亦相通,如抗癫痫药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可治疗偏头痛、精神分裂症。现代医学的认识揭示了诸病内在机制的关联性,为此范畴的划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3

论治诸条出自张仲景之证据 

古今认识均认为中风病范畴涵盖诸病,然而如果论治诸条确实为后人杂入,则无法论证本篇之中风病包括癫狂、癫痫、头风诸病,须进一步证实论治诸条是否为本篇原文,《金匮要略》之中风病范畴方可明确。丹波元简已考证侯氏黑散、风引汤可信为张仲景方,然诸方 “不落恒径,独创一格”,且防己地黄汤和头风摩散皆无文献证据,仍令学界疑惑。我们拟从其内涵论证,以补文献考证之缺漏。
1) 张仲景的思维
《金匮要略》诸条文中体现了张仲景异病同治的思维,侯氏黑散言 “恶寒”、风引汤言 “热”、防己地黄汤言 “无寒热”,三方分别从虚寒、实热、血虚受风论治,体现辨证分型。因而侯氏黑散既主 “大风”,又为疗风癫方 (《外台秘要》) ,黎庇留医案治癫狂 “据金匮,当用防己地黄汤,余乃用风引汤”,黄仕沛老中医以 “中风三方互联”,皆阐发了该辨证思想。试从八纲分析三者方证互补,如表 1 所示。
2) 几个方剂的经方法度
具体组方用药上,体现经方法度的有以下3个方面:
采用经方方根:  风引汤含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防己地黄汤含桂枝甘草汤,为张仲景温通心阳以安心神之法;
符合经方药理及搭配习惯:  防己地黄汤重用鲜地黄治疗神志疾病,似百合地黄汤之制,且桂枝、甘草、地黄与酒配伍使用有复脉汤意;
体现经方服法细节:  侯氏黑散方后所言: “热食即下也,冷食自能助药力”,与三物白散方后所言 “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如出一辙。其原因如曹颖甫所言: “方之所以名黑散者,实以皂矾色黑名之,……盖皂矾热则速行,冷即缓下”。其制方大法,君臣相顾、寒热并济、补泻兼施、表里 ( 内风、外风) 同治、通涩一炉、升降同调。张锡纯曰: “拙拟之建瓴汤,重用赭石、龙骨、牡蛎,且有加石膏之时,实窃师风引汤之义也。”黄仕沛认为,后世提出的平肝熄风、育阴潜阳之法,实蕴含于风引、侯氏黑散、防己地黄汤三方之中。有学者提出,镇肝熄风汤、温病三宝 (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 、羚羊钩藤汤等治内风方亦由此发展而来。
3) 相关条文的文字表述
我们认为,诸条内容无不紧扣 “中风”主题,侯氏黑散主治 “大风”,风引汤、头风摩散即以风命名,防己地黄汤言 “其脉浮”,其病机用药切合前文所述 “浮者血虚、络脉空虚”。文法上尽管方与脉症倒置,但主体一致。以防己地黄汤为例,条文 “病如狂,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句式皆为短句,内容上具备完整之病症、脉象及鉴别,与《金匮要略》其他条文文法一致, 如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且 “如狂” “独语” “无寒热”之表述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亦皆有呼应之处。因而,“书缺简脱”只是表象,林亿所附续命汤与侯氏黑散大同小异,反有添足之嫌。

4

后世误解寻因

中风病既有后世之 “误读”,亦有仲景之 “缺憾”,根源于成书时代学术发展现状。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是在 “医经家”与 “经方家”融合的大背景下,一方面,“古经皆有法无方,自始有法有方”,另一方面, 《汉书·艺文志》所载经方家之 《汤液经法》属 《伤寒论杂病》主要学术渊源,张仲景初创以 “平脉辨证”搭建二者之桥梁,方与法之连接有所缺憾,令林亿等生 “方证讹谬、辨论不伦”之疑。
从当时医经发展的现状看,晕厥、癫狂、癫痫、头风诸病概念称谓相互混淆,因而张仲景舍弃论病。如《素问·脉解篇》曰: “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 《素问·厥论篇》载: “巨阳之厥,……发为眴仆,阳明之厥, 则癫疾欲走呼,……妄见妄言”;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载: “厥成为癫疾”。《素问·五脏生成篇》《素问·方盛衰论篇》皆载 “头痛巅疾”,皆数病并称。《灵枢·癫狂病》虽为专论,然篇中头痛、发狂、挛急、暴仆诸病症亦混为一谈。同时命名亦混乱,如癫痫病称羊癫风、五畜痫,《神农本草经》言: “百二十种惊痫”,其因或在于诸病发作前后可查之证候较少,且又相互交叉,难于鉴别,论病之难可想而知。
而医经论脑卒中较详,则可资者众,如 《灵枢·刺节真邪》曰: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又《灵枢·热病》曰: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可见《金匮要略》中风病内容之雏形。原因在于,脑卒中发作后可有后遗症,因而查其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意识障碍等,经过思外揣内,可知病因、病性、病位,因而其论病条文丰富。作为 “医经家”和 “经方家”融汇之早期著作,本篇正符合当时学术发展情况。由上述分析可以理解,中风病何以让后世产生 “有论无方,有方无论”之疑,亦得知中风病范畴之全貌。
综上所述,《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并无缺简和误入,其中风病范畴涵盖 “偏枯” “大风”“癫痫” “癫狂” “头风”等同质性病症。从原文内容和学术背景分析,认为本篇中风范畴不局限于脑卒中,实则是脑卒中、 癫痫、精神病、晕厥、血管神经性头痛等病症之统称,且为一组同质性疾病。 

来源:李进,史载祥.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风病范畴探析. 中医杂志,2020, 61(12): 1033-1036.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