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读】儿童的学习机制·读《孩子如何学习》——读高普尼克等《孩子如何学习》一书有感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父母必读】
儿童的学习机制·读《孩子如何学习》
——读高普尼克等《孩子如何学习》一书有感
在养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教师最迫切希望明了的,就是儿童的学习机制,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和帮助。以艾莉森·高普尼克为首的三位世界知名儿童发展专家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孩子如何学习》一书,首度揭示了孩子学习的奥秘。他们发现,孩子的学习方式与科学家如出一辙,被大多数成人遗忘的学习方式,正是孩子探索世界的神奇利器。他们用用丰富而具有创造性的实验,将孩子超越成人的学习天赋细致入微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并从先天基础、强大的学习能力和他人的内隐式指导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孩子大脑的学习机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不仅让我们知道孩子到底是怎么学的,还告诉乐我们孩子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先天预设的超级程序
计算机是我们工作中最重要的信息处理工具,其之所以能够帮助我们做这样或者那样的工作,主要依靠的就是它运行时所使用的程序。计算机的程序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接受外界传来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换成一系列的符号;二是依据一定的规则,对这些符号进行操作与重新的排列。
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大脑就像一台计算机,人之所以能够思考、推理和认知,就是因为人的大脑中运行着非常强大的程序,这套程序甚至比现今时代的超级计算机所能运行的程序还要强大得多。这套程序是先天就预设好的,伴随着婴儿的生命起步同步启动,做好了随时运行的准备。人在观察周边事物的时候,大脑接收进入眼睛的光波输入以及进入耳朵的声波输入,然后对这些输入进行系统性的转换与重组。大脑将这些信息转换为更加抽象的表征,并运用规则来转换这些表征。最后,这些经过转换的表征负责输出,形成我们的经验、话语与行为。
就拿语言学习这件事情来说,很多人都明白学习语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幼儿似乎颇具语言学习的天赋,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开口说话,并能通过清晰的语言表达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其奥妙就在于人天生就能接受声音序列并将其转换成意义的表征,就像生来就能接收感觉信息并将其转换成物体表征、接收面部表情信息并将其转换成情感表征一样。人的身上具备一套隐含的规则,允许将听到的声音序列转换成思想序列。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先天程序,所以很小的婴儿能够区分不同语音之间的差异,不仅对母语如此,对所有语言都是如此,包括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语言。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在生命伊始,婴儿对语言的了解远超我们的想象。新生儿对听到的声音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越了声音的物理属性,他们已经能够将声音划分成更加抽象的类别,还能够区分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的语音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婴儿的确是“世界公民”。
儿童发展专家通过30年的研究,得出的最令人惊讶的发现是,即使很小的婴儿也掌握了极为丰富的知识,即使最小的婴儿似乎也能够对客观世界进行表征。他们的大脑里有表示外部世界的符号,工作方式与计算机程序中的符号很相似。婴儿从外界接收输入,如光波与声波,并遵守一定的规则,将输入转换为不同种类的表征。这些表征负责最终的输出:婴儿的表情、动作与行为。
这种与生俱来的程序非常重要,既给婴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起点,也让婴儿从生命的最开端起,就能够了解世界,懂得挑选重要的东西,知道应该期待什么。
超强的学习能力
工作中使用的计算机的程序是人所赋予的,如果我们不去修改这些程序,它们不会自己发生改变。但人的大脑中的程序并非如此。孩子基于先天预设的超级程序与周围的世界互动交流时,便拥有复杂、抽象与连贯的世界表征和操控这些表征的规则。他们运用这些表征和规则来理解自己的经历,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一旦他们这么做了,便可以将自己的实际经历与之前所做的预测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之间有差异,他们可以对自己的表征和规则进行修正。当他们在经验中注意到新的模式时,可以创造新的表征与规则来捕捉这种模式。通常情况下,婴儿似乎一下子改变了很多表征和规则。新的表征和规则带来了新的经验和预测,然后提出想法和检验想法的过程重新开始。换句话说,这先天预设的程序在孩子与周围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开始了它长年的迭代和升级,会自发地转变为一个更强大、更精确的程序,这些迭代和升级也在进一步影响着未来迭代与升级的方向。
还是拿语言的学习这件事情来说。我们知道婴儿喜欢挥动四肢做游戏,然后入迷地看着自己的动作。同样的道理,他们似乎也在用嘴巴做游戏,然后听自己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婴儿会独自躺在婴儿床上,用自己的声音做游戏,开心地尖叫,长时间地发出“ee”“aa”“ba”“ga”的声音,甚至只是咂舌声。通过这样的游戏,他们在学习如何发出成人发出的声音。他们学会了要想发出“ee”这样的音,必须抬高舌头,而发“ah”这样的音时舌位则要降低。
听身边人的发音,也是婴儿学习发音的重要途径。比如在英语中,不同的单词或者句子中经常出现的/r/,就会在婴儿的大脑中形成一个抽象表征,即/r/的原型,并存储在记忆中。一个个不同发音的原型建立起来之后,当婴儿听到一个新的音时,会在无意识中将新声音与所有存储在记忆中的原型进行比较,并挑选出整体上最接近、最匹配的那个音。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婴儿其实是把声音进行了扭曲,让它听上去更像保存在我们记忆中的原型,而不是传入我们耳朵的实际声音。
形成原型有很大的好处,就等于是建立了一个声音的标准,让自己可以把繁杂的声音现象简化为一系列声音原型,不用对每一个声音都做精细的辨析。语言学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声母、韵母和音调,就是有关我们母语的声音原型,让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其作用和价值。
当然,形成声音原型也有一个缺点,即这些原型对婴儿感知外语造成了阻碍。前面曾经提到,婴儿刚出生时,先天预设的程序对所有的语言都有很强的感知能力,如果婴儿在一岁之前一直生活在某一地方,自然就会不停地接受当地人话语的熏陶,慢慢地构建属于当地发音的原型系统。与此同时,其他地方的语言因为不曾接触,大脑预留的处理程序没有什么价值,其功能慢慢就会被替代掉。等婴儿长到6~12个月大时,他们已经不再是世界公民,而变得和你我一样,成了一名受制于所生活的文化环境的语言专家。很多人学习外语困难,就是因为我们受限于母语原型太多的缘故。
每个婴儿都有超强的学习欲望,会积极主动地探寻周围发生事件的模式,验证假设并寻求解释,充满了对人和物体进行探索的激情。在学习中获得的新经验使得婴儿对原始表征进行扩展、修改、修订、重塑与重组,有时甚至会替换原始表征,从而最终获得与原始表征大为不同的丰富、复杂、抽象与连贯的新表征。孩子与科学家一样,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学习者,他们似乎都运用了非常相似乃至完全相同的学习方式,即经过不断修改和更替已有的知识来获取新知识。与此同时,他们也绝对不会故步自封,而是随时准备好对已有知识或者他们认为自己了解的知识做出进一步的修正。
他人的内隐式指导
有先天预设的超级程序,可以让婴儿在学习时不是从零开始;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使得婴儿在学习中不断升级和改造自己的程序,实现程序的不断重新编码和学习的迭代式发展。除此之外,他人对婴儿的影响,也对孩子的学习产生着主要的影响。
他人对婴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模仿。通过模仿来学习是每个人都会进行的活动。不仅婴儿会模仿成年人,成年人也会不自觉地模仿婴儿。比如说妈妈在把勺子放进宝宝嘴里时,自己也会张开嘴巴。最近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动物都不会通过这种模仿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婴儿成长的过程中,身边的人提供了大量的互动资源以供其模仿和学习,这对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模仿是婴儿向他人学习的一种内在机制,是一种文化本能。通过模仿,婴儿会让自己的行为和他人更相似。通过模仿身边成年人的行为,孩子学会了在自己所处的特定社会世界,即特定的家庭、社会或文化中应该如何表现。
父母是孩子重要的模仿对象,但不是唯一的对象。如果家中有几个孩子,那么哥哥姐姐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了父母。与独生子女相比,有哥哥姐姐的孩子似乎能够更早地了解到自己与他人在心智上的差异。
二是无意进行的行为。大量的研究发现,婴儿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负责照顾婴儿的人,他们的自发行为促进和影响着婴儿的表征与规则的变化,但这些行为大多都是无意识的。成人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大多时候都是出于爱,出于对孩子的关心而做出的很自然的行为和举动,很少去思考自己这些行为背后的教育意义。但就是这样看似随意的行为,都会被孩子所观察、所学习,从而引发孩子自己大脑程序中表征与规则的变化。
三协同工作。他人的影响与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似乎是协同工作的。婴儿会从他人那里获得大量知识,而这些人天生就具备帮助婴儿学习的本能,同时,婴儿可以不断改写自己的程序。情感和内驱力促使他们积极地探索世界,从而学到更多知识。
在一百年前,育儿工作由男人、女人和整个大家庭承担,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推进,育儿工作逐渐变成了母亲的责任。到了今天,情况又有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年轻人在生育了孩子之后,为了自己的工作,将孩子交给祖父母喂养或者寄托在某个托班、幼儿园中,这对孩子来说是学习要素的一大缺失。科学研究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我们需要的不是某些专家告诉我们怎样养育孩子,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有时间、空间和机会做我们该做也会做的事情,而这正是我们正在失去的。
——《孩子如何学习》,[美]艾莉森·高普尼克、安德鲁·梅尔佐夫、帕特里夏·库尔著,林文韵、杨田田/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