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
柳永(约984年宋太宗雍熙元年-约1053年宋仁宗皇祐五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人,出生于其父柳宜任所费县(今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柳词集有《乐章集》,今有《乐章集校注》出版,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东南形胜》、《鹤冲天·黄金榜上》、《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王若水点评:
今天是秋分时令,“寒蝉凄切”;“冷落清秋”,让我们纪念一下宋词的伟大改革者——白衣卿相,柳永。
点评柳七的词,我认为首推这首《雨霖铃·寒蝉凄切》。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科举落第,仕途无望,他不得不离开国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与情人虫娘离别,情感难割难舍,填写下这首著名词篇。这首词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为衬托,通过对离情别绪的渲染,表现了人生落魄的感受,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词的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秋日寒风中,蝉鸣凄凉急促,都城外的送别长亭,那留人的骤雨也在薄暮时分初缓了脚步。汴京城郊,饯行的帷帐中,相送的人们,心怀不舍,哪有心思把酒畅聊。一端是依依不舍的留恋,一端是催促出发的行船,分别的人儿,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哽咽在喉,多么盼望就这样凝固住时间。终于还是要分手远行,心底无限挂怀,那千里烟波之外的楚天,是暮霭沉沉还是辽阔无边。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承上启下,词也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千古而来,饱含深情地离别一直倍加摧残人心,这凄苦冷落的清秋时节,更加重了分手的不堪。今夜别后,明朝酒醒,身处何乡,依旧是岸边杨柳,晨风微拂,晓星残月,但故人已远,温柔不再。这一去,未来的许多年,就是还有那良辰美景,应该也是虚设了,因为知己渺然,这一腔的心腹话儿,千般柔情,诉与谁听啊?
全篇围绕因离别而伤感层层展开:先写离别之前的清冷秋日,长亭骤雨,以环境烘托氛围;次写离别时刻,执手泪眼,无语凝噎,以情态直抒胸臆;最后写别后想象,杨柳风月同,心事无人说,以心理刻画惆怅。前后呼应,虚实相生,层层深入,情景交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将情人不得不分手时的悲痛与眷恋写得淋漓尽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景写情,真正做到了“景语即情语”,创造出东方美学特有的意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知己不在,孤独漂泊,人生经历者自然而然产生共鸣。整首词真情流白,实感深沉,深沉婉约,缠绵悱恻,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极易引发吟咏者强烈的感情协奏。
柳永之于词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创作了大量的慢词和词调,丰富了词的外在表现形式;更在于他将词由“雅”变“俗”,丰富了词的内涵创作素材。
唐、五代以至宋初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极少。与柳永几乎同时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是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人。他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柳永还是两宋词坛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据统计,在宋词880多个词调中 ,属于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的就有一百多个。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柳永是一个“专业”的词作家。他大半生科举不第,流连于杭州,苏州,扬州,汴京等北宋昌盛时期的繁华都市,徜徉于乐工歌妓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词本来是从民间而来,到了文人手中后,渐渐被用来表现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感,柳永之前的词,多为官宦贵族的文艺作品。柳永生活的北宋前中期,市民阶层已渐壮大,他生活在都市中,混迹于青楼酒馆,对市民的生活相当了解,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使词从贵族的文艺沙龙重新走向市井。如柳永表现女性生活、感情的词作。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但柳永的羁旅行役词,又相当的典雅,这一类词抒发怀才不遇、天涯沦落有关感情的“雅”词中,他兼容了诗的创作手法,意境的创造、气氛的渲染,用典使事,遣词造句,无不体现了“雅”的特色,使其词呈现出雅俗并陈的特色。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更是一个江湖词人。宋朝当时已经是“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他词作的影响力的巨大。
《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李都蔚点评:
这首词反映了柳永反叛狂放的性格特质,也是他人生路上重要的转折点。这首本来是柳永第一次科举失意后的恃才负气之作,没想到一时间传播四方,同时也传到了宋仁宗皇帝的耳朵里,让这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耿耿于怀。后来柳永再参加科举考试,本已考中,却被宋仁宗朱笔一挥给划掉了,并且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还在他的试卷上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皇帝对柳永下达的这次终审判决,不仅改写了他的命运,也改写了宋词,甚至一个朝代文学的命运。柳永一转身,就决绝地走进了开封的夜色,走进了皇都的花街柳巷,开始了他“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浪荡生涯,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寻找艺术的灵感、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这首词也是柳永一生命运的写照。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考科举求功名,他并不满足于登进士第,而是把夺取殿试头名状元作为目标。落榜只认为“偶然”,“见遗”只说是“暂”,由此可见柳永狂傲自负的性格。他自称“明代遗贤”是讽刺仁宗朝号称清明盛世,却不能做到“野无遗贤”。但既然已落第,下一步该怎么办呢?“风云际会”,施展抱负是封建时代士子的奋斗目标,既然“未遂风云便”,理想落空了,于是他就转向了另一个极端,“争不恣狂荡”,表示要无拘无束地过那种为一般封建士人所不齿的流连坊曲的狂荡生活。“偎红倚翠”、“浅斟低唱”,是对“狂荡”的具体说明。柳永这样写,是恃才负气的表现,也是表示抗争的一种方式。科举落第,使他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只有以极端对极端才能求得平衡。所以,他故意要造成惊世骇俗的效果以保持自己心理上的优势。柳永的“狂荡”之中仍然有着严肃的一面,狂荡以傲世,严肃以自律,这才是“才子词人”、“白衣卿相”的真面目。柳永把他内心深处的矛盾想法抒写出来,说明落第这件事情给他带来了多么深重的苦恼和多么烦杂的困扰,也说明他为了摆脱这种苦恼和困扰曾经进行了多么痛苦的挣扎。写到最后,柳永得出结论:“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谓青春短暂,怎忍虚掷,为“浮名”而牺牲赏心乐事。所以,只要快乐就行,“浮名”算不了什么。这首词是历代诗词中难得一见的对科考失意表现出不以为然的作品,在宋元时代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反响。它正面鼓吹文人士者与统治者分离,而与歌妓等下层人民接近,有一定的思想进步性。
柳永用他的艺术成就证明了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只有博取世俗的功名,只要能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方式,就能释放出光彩夺目的魅力。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柳永,我们今天可能就看不到与豪放派相匹敌的、宋词的另半壁婉约的江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点赞宋仁宗的英明,因为他的这道及时的圣旨,砍掉了大宋官场一个面目模糊的官员,而为大宋的歌坛和中国的文学史增添了一个永垂不朽的大师。柳永死后,各地的歌妓都为他戴孝守丧。出殡之时,东京满城的歌妓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这也成就了“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话。他的一生确确实实地做到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