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到上海“注意事项”(作者:杨锡高)
嫁到上海
“注意事项”
杨锡高
北方朋友大壮的闺女要嫁到上海来了,问我这个老上海有啥建议,要注意啥事项?
我说,侬先要搞搞清爽,男家属于上海本地人,还是祖籍外地、解放之前或解放初期迁来上海、在上海出生长大的上海人,或者是不是这几年才落户上海的新上海人?
《老街上的新人》(龚建华摄于1995年)
大壮听得稀里糊涂,眼乌子“叭瞪叭瞪”,说要问问闺女,闺女也不一定晓得。怪不得上海叫魔都,连得本地人、上海人、新上海人还有嘎许多“花样经”。
我说,大壮啊,如果侬闺女嫁给上海人,上海人规矩是呒没彩礼的。因为,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受西洋文化影响比较多,所以,在婚姻的规矩上,传统的东西相对来说比较弱化。再讲了,现在的上海,房价高得“嚇瓦宁”,准备婚房已经“五斤吼六斤”,再叫男方“出血”付彩礼“铜钿”,“亚历也是山大”的!不过,男方金银首饰还是会准备的,见面礼大红包也是少不了的。不过,如果侬开口要彩礼,只要不是“野豁豁”,上海人一般也会通情达理,考虑到你们的习俗,并根据自家的条件,多多少少总会掏腰包的。
当然,大壮啊,如果男方是上海本地人,倒是有彩礼习俗的,这个可以开口的。啥叫本地人?就是土生土长的郊区人,他们讲的话与上海人是不一样的,比如今天风很大,上海人讲“风老度呃”,伊拉讲“轰度来侠啦!”
本地人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在乡下头都有宅基地的。现在的宅基地上造的都是小洋楼,不比动辄一两千万的别墅“推板”,本地人老有“腔调”呃。我有一个朋友,儿子找了一个崇明姑娘,结婚前亲家提出按规矩要彩礼的,十六万、十八万,随意给,意思意思,并不是真要,只是走个形式,否则邻居晓得女儿出嫁连个彩礼都呒没,是很“坍招势”的,钞票只不过“过过手”,还是留给小夫妻俩的。尊重崇明乡下习俗,我朋友包了十八万彩礼送过去。等到结了婚,亲家果然原封不动悉数交给了小夫妻俩。
至于新上海人,那就不好讲了。要看这个新上海人来自啥地方?北方、南方,沿海、山区,富庶、贫困,有没有彩礼和彩礼多少,那是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的。有的地方,五万、六万就够了,有的地方五十万、六十万都打不住。眼下“单身狗”遍地,与彩礼风俗的盛行好像也有一定关系,呒没钞票讨勿起娘子的大有人在。
1984年初,南市区一家人团团圆圆吃年夜饭。桌上的鱼和鸡在当年是需要凭票供应的。(俞新宝 摄)
还有啊大壮,闺女嫁到上海来,要跟公婆处好关系,特别是婆婆,婆媳关系好了,整个家庭就和谐了,小俩口也就幸福了。跟婆婆相处也没有什么技巧不技巧,无非做到“三个一点”,就是嘴巴甜一点,手脚勤一点,脑子活络一点。
上海老人都有退休金,吃勿光用勿光,只要小辈孝顺老人,老人不仅不会要小辈的钞票,相反,平常还会贴补小俩口家用。想得开的老人都是这样想的:“钞票早点晚点终归是留给伊拉呃,阿拉总勿见得带到棺材里去呀!”
再讲了,将来有了小囡,还要靠公婆帮忙,汏汏烧烧、接接送送。“勿拍公婆马屁拍啥宁马屁?”叫侬闺女拎拎清,这叫态度决定一切。
另外,上海男人极少大男子主义,这一点跟北方不一样。所以,先把阿婆搞定了,阿公就好办了。
如果结了婚,跟公婆住在一起,到了夏天,不要穿得太性感在屋里厢晃来晃去,尤其不要在阿公面前晃来晃去。否则,被阿婆“刮三”要请伊“吃头搨”的。老是晃来晃去,伤害性虽然不大,但侮辱性极强。当然,如果与公婆分开住,这一条就忽略不计了。
有条件的话,建议与公婆分开住,两代人总有代沟,住在一起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分开后距离产生美,反而更亲近了。当然,不要分得太远,上海人讲最理想的是“一碗汤”的距离,即端一碗汤送到小俩口家里还热乎乎的。
一般来说,大多数上海阿公阿婆也是喜欢与小俩口分开居住的,“眼不见为净”嘛!在这种情况下,大壮啊,闺女嫁到上海来,你们老俩口最好也不要长期居住在闺女家里,否则,阿公阿婆要“勿乌心”呃。短期的,三、四个月,六、七个月,呒没大问题,辰光一长,就家长里短了。外地的亲戚朋友,尤其是农村嫁到上海来的,七大姑八大姨一大帮,加上表哥堂嫂、远房三叔和叫不上名的老乡,今天你来,明天她来,三天两头挤在并不宽敞的新房里,上海女婿脾气再好也要“翻毛腔”呃,正常生活全部打乱了。
上海女婿讲:有客人来我欢迎,但最好附近旅馆开个房,经济困难我赞助房费。不是阿拉“疙瘩”,不是阿拉勿讲人情,而是因为阿拉小俩口太需要私人空间了。
1986年春节期间的浦东,人们骑着自行车走亲访友。那时自行车需要凭票供应,永久牌和凤凰牌自行车属于奢侈品。(赵立群摄)
还有,要晓得,上海人在穿着打扮方面还是蛮得体的,既不会太“招摇”,也不会太土气。计划经济时代,条件有限,不可能像现在一样,衣橱里挂满各式各样四季衣裳,但“出客”的“行头”总归要准备一套的。走亲访友前,要拿“出客”衣裳烫烫“挺刮”,家里的铁熨斗放在煤球炉上烧热,随后在要烫的衣裳上放一块毛巾,嘴巴里含一口“冷开水”,对着毛巾像喷水壶一样“噗噗噗”喷几口,铁熨斗放上去,“吱”的一声冒出一股蒸汽,三下两下衣裳就烫平了。迭辰光是呒没电熨斗的。
老底子要是屋里厢铁熨斗也呒没,没关系,上海人小脑筋多,会拿一只大号搪瓷杯放满“哒哒滚”的热开水,然后用发烫的搪瓷杯当熨斗,在“皱巴巴”的衣裳上面来来回回烫,一歇歇工夫就烫得“煞煞平”了。
出门头势也老要紧的。男的要用发蜡拿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所以,屋里厢金钢钻牌发蜡是必备的。女的喜欢用火钳在煤球炉上烧热,然后在乌黑的头发上烫几下,小波浪效果就出来了,弹眼落睛。女生必备的还有百雀羚,再“推板”,零拷的雪花膏还是要有的。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经济飞速发展,向世界打开窗口,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大大提升。全国人民视野广了、眼界高了,穿衣打扮也跟上潮流了。但毕竟文化、环境不同,在审美认知上,各地还是会有区别的。不过,既然嫁到上海来,这就需要互相包容和理解,慢慢融合。
这张照片很经典。应该是九十年代初,为了小孩能出人头地。
结了婚,将来可能还会生儿育女。上海人很少有非要传宗接代的想法的,生儿生女顺其自然,不会特别刻意。相反,大多数家庭会特别喜欢女孩。实践证明,将来女孩更顾家庭,与爸妈更亲,更孝顺老人。所以,民间流传这么一个段子:儿子是滑雪衫,女儿是棉毛衫;儿子是建设银行,女儿是招商银行。
老底子,常常有这样的新闻:产科手术间,大门打开,看到护士抱着襁褓里的小宝宝,开口叫道“某某产妇,生个妹妹!”阿公阿婆扭头就走。现在观念完全变了,要是“生个妹妹”,阿公阿婆高兴得手足无措,好像儿媳生的是个小公主!
所以,大壮啊,我劝你把烟戒了吧。否则,哪天你女儿给你生了个外孙或者外孙女,你还吸着烟,对不起,上海的规矩是不会让你抱的。你说抱的时候把烟蒂掐了,对不起,也不行。屋里厢有烟味,侬身上有烟味,影响小宝宝身体健康。侬要过烟瘾,还是要亲情,侬自己掂量掂量吧!
我有个朋友阿汪,做工程的,烟瘾很大,外孙女出生了,他这个当外公的兴高采烈得“一塌糊涂”,第一次上门想抱一抱、亲一亲,女儿“勒么桑头”来一句:“阿爸,先拿手汏汏清爽,再拿香烟戒脱,浑身香烟米道,贝贝吃勿消呃!”
阿汪气得啊噗啊噗:“册那,侬小辰光,我一天抽两包大前门,天天下班就抱侬,侬勿是养得好好呃,白白胖胖,健健康康,隔了一代,为啥反而勿'来赛’了,'啥么里’个逻辑!”
女儿说:“这是科学育儿逻辑,张文宏晓得伐?这是张文宏讲的!”
一听张文宏讲的,阿汪“瘪特”。现在张文宏吃香,啥都往张文宏身上靠。天地良心,有些金句张文宏自家都勿晓得讲没讲过。不过,尽管阿汪不服气,但每次去女儿家里,进门第一件事,肯定去卫生间用消毒的洗手液汏手,抽了四十几年的香烟也彻彻底底戒了。
据说,现在的上海滩,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戒烟者,都是为了第三代。“老烟枪”在第三代面前乖乖缴枪。
老底子中秋节买月饼,人头攒动。大都是为了走亲访友而买。那时的副食品供应奇缺,都要凭票。买鱼有鱼票,肉有肉票,鸡蛋有鸡蛋票。但买到的东西都是正宗的,现在叫绿色食品。那时食品没假货一说。
说到烟,再来说说酒。大壮啊,全国人民都知道你们北方人能喝善饮,即便是女士,酒量也是“嚇煞宁”。但侬要跟侬闺女讲一讲,嫁到上海,酒量要适当控制。上海人是很讨厌女人“舞天野地”酗酒的。如果侬闺女不加约束,放开滥喝,把阿公喝趴下了、钻桌子底下了,可能阿公乐开花了,酒逢对手了,但阿婆恨不得要打死侬闺女了。
上海的酒文化,喝起来比较文明,一般不会轻易劝酒的,更不会出现北方酒桌上吆五喝六划拳罚酒的镜头。
大壮啊,转告侬闺女,到了上海,如果跟朋友、同事外出吃饭,不要大大咧咧抢着买单。上海人是讲契约精神的,谁做东就谁买单,如果侬觉得过意不去,呒没关系,下次找个机会回请一次就OK了。最怕酒足饭饱时几个人哇啦哇啦抢着买单,这样会弄得东道主无比尴尬。
还有,受外来文化影响,现在上海也很流行AA制。当然,这一招基本只适合老同事、老同学、老战友、老朋友的集体性聚餐活动,而与关系亲近的人聚餐,比如亲戚、闺蜜、赤膊兄弟等等,这样的聚餐就不可能AA制的,否则也太“刮三”了!
上海人的吃,比较清淡。但近年来,受各地美食潜移默化的熏陶,上海人,尤其是年轻人也开始接受各地各具特色的美食文化了,北京羊蝎子、内蒙涮羊肉、新疆羊肉串、陕西肉夹馍、海南鸡米饭、桂林螺蛳粉、四川麻辣烫、重庆老火锅、福建千里香都曾风靡一时。还有重庆鸡公煲,后来才知道,鸡公煲根本不是重庆的,只是老板的名字叫重庆。上海人慢慢开始吃辣了,烧菜的时候也会放点蒜泥了。甚至,一些年纪大的上海人听说吃大蒜可以降血压、降血脂,也开始毫无顾忌地大吃大嚼大蒜头了。
但毕竟在上海,总体上说,吃大蒜还是小众。不是说绝对不可以吃,但吃了大蒜最好刷了牙、嚼了口香糖再出门。否则,满口大蒜、韭菜味道,还雄赳赳气昂昂地招摇在电影院、大卖场、地铁、办公楼等公众场合,是要遭白眼的。侬想想,老清八早上班轧地铁,人贴人,已经喘不过气来,此刻,却有阵阵大蒜味直冲鼻孔而入,且在狭小的地铁空间里弥漫,“啥宁”吃得消?隔夜饭要呕出来了。
讲到地铁,上海形成了一个“左行右立”的规矩,即在乘自动扶梯时,要站在右边,让出左边通道方便有急事的人快速通过。有辰光,看到有人站在左边无动于衷,基本上是刚来上海游玩的游客,或者是一些上海的老人,他们很少乘地铁,并不知晓这样的规矩。这个规矩其实也不是上海首创,这是国际惯例,在我国,其它有地铁的城市,或许也有这样的规矩。
大壮啊,还要告诉闺女,相比较而言,上海男人很顾家,甚至“买汏烧”都是“呱呱叫”。如果闺女想享福,就要鼓励新郎官“露一手”,可能烧菜还是“菜鸟”级,或者烧出来完全是上海口味,没有顾及到北方人的胃,但没关系,还是要肯定为主,在此基础上再来适当地“调教”,兼容南北风味,千万不要打击他的积极性。如果,动勿动就埋怨,更“结棍”的是,“隔头隔脑”骂得狗血喷头,那么,男人就会索性两手一摊,从此远离灶台。要晓得,侬闺女嫁的勿是锦江饭店大厨,要求勿好“野豁豁”呃,有人烧给侬吃已经蛮好了!
反过来,男人也一样,太太辛辛苦苦烧给侬吃,要多多夸奖。太太在厨房忙碌,侬要进去帮帮忙,哪怕插勿上手,嘎嘎讪胡也好。千万勿可以太太在厨房忙,侬却在客厅沙发上,“脚翘黄天宝”,刷刷微信看看报。
上海人讲:立要有立相,坐要有坐相,吃要有吃相。在吃的规矩上,吃面条千万不要发出吸溜吸溜的声音,喝汤不要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搛菜时不要“兜底翻”,吃东西“急吼拉吼”要是在老底子上海,是要被爷娘“敲毛栗子”呃。
以上只是应朋友大壮之邀,为他闺女嫁到上海,讲一点“注意事项”,有些意见并不代表我的观点,只是讲讲我所知道的上海比较普遍的现象,且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有谬误之处,敬请见谅!
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