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第三期—如何科学约会?
今天我们就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为大家递上一份科学约会指南~
(ps:本文主要适用于有心动目标的同学,没有的暂时不要急,属于你的Ta也在等你。)
爱情电影往往喜欢用一见钟情描绘男女双方的初次相遇。
“首因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Lochins)提出,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1957年,洛钦斯用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
实验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的顺序具有影响认知效果的作用,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
虽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所以,一定要重视初次见面给对方留下的印象,用心准备的初次约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刚开始觉得某个人很普通,后来会觉得越来越耐看,甚至日久生情——这种变化可以用“曝光效应”解释。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喜欢的人面前刷存在感是有必要且有心理学依据的。
曝光效应是指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积极的一种现象,心理学家扎荣茨(Zajonc)最早提出了这个概念。
在一项研究中,扎荣茨向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以相同的速度、不同的出现频率呈现10个汉字,告诉被试这10个汉字是中文形容词,让被试在一个量表上判断这些词所代表的意思的好坏。
结果发现,人们更加偏好那些出现次数较高的单词,词的出现次数越多,人们对它的评价越高。
同样,两个陌生人之间的交往越多,他们越能发现彼此的吸引力。
人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经常出现在对方面前更加容易让对方喜欢你——但要注意,使用这种技巧是有前提条件的:首先,曝光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应要好。
在此之前,对方对你的印象是至少是中性的,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实验表明,令人厌恶的刺激随着曝光次数增多会进一步让人降低好感;其次,提高曝光次数要适度,过度的曝光会引起对方厌烦,并不利于关系的发展。
勇敢地去接近Ta吧,提高熟悉度为成功的邀约作铺垫~
心跳还是心动——“吊桥效应”
看电影,过山车,还是密室逃脱?
当我们安排约会项目的时候,不同选择也暗藏着心理学的玄机。
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经历危险刺激的处境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一系列生理反应,这时人们容易错把这种情境引起的生理变化理解为是由对方的魅力使自己心动而产生的。
1974年,情绪心理学家阿瑟·阿伦和助手在温哥华卡皮诺拉吊桥上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卡皮诺拉吊桥全长450英尺,宽5英尺,悬挂在高230英尺的卡皮诺拉河谷上。
阿瑟·阿伦教授让其漂亮的年轻女助手站在桥中央,等待着18到35岁的没有女性同伴的男性过桥,并告诉那些男性,她希望他们能够参与正在进行的一项调查,她向他们提出几个问题,并给他们留下了电话号码。
然后,同样的实验在另一座横跨了一条小溪,只有10英尺高的普通小桥上也进行了一次,同一位女助手向过桥的男士出示了同样的调查问卷并留下电话号码。
结果显示,走过卡皮诺拉吊桥的男性普遍认为这位女助手更漂亮,大概有一半的人后来给她打过电话;而那个稳固的小桥上经过的男性中,只有2位给她打了电话。
“在可怕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动心。”阿瑟·阿伦说。
道理其实很简单,可以用沙赫特(Schachter)的情绪二因素理论解释。
该理论认为,个体情绪的产生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以及个体对生理变化进行评价的认知方式,其中认知因素起决定作用。
虽然城市中吊桥很少,但是恐怖电影、过山车、密室逃脱等会使对方产生危险刺激感受的活动都会起到相似的作用——前提是自己要足够勇敢,也足够细心去照顾到对方的情绪。
以下为错误示范:
爱情中的主动与被动,没有孰好孰坏一说,祝大家都能收获美好的爱情~
学习心理学,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很多看似平常却相驳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一定可以感受到心理学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