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溪》: 向纳博科夫致敬

林棹的处女作《流溪》,故事时间跨度大致在2000-2005年,关于一个自称和“菲利普·拉姆、艾米·怀恩豪斯、爱德华·斯诺登、苍井空”同年出生的女孩不可挽回的一生,同时也是一次对于故事和话术的道德研究,一个洛丽塔致敬纳博科夫的虚构文本。作为版面字数11万的小长篇,本书结构单纯明快,斑驳陆离的词与物蔓生其上,向四周舒展蜿蜒。

林棹

“林棹”不出意料是笔名。“棹”是多音多义字,既指桨,又同“桌”。这笔名呈现出的模糊与多义令我着迷,就和她小说给人的感觉一样。说不清作者更在意的,是这个发生在21世纪初普通家庭内部的恶性事件,还是为了以语言搭建南国的滋味与记忆,所产生的对于无限清单的沉迷:从南宋词人刘过或当代作家鲁羊的诗句,到波提切利和爱德华·伯恩-琼斯的画作,这部充满了引文和典故的小说,仿佛一种小小的人文学科博物馆,体现着作者的优雅趣味和别样声调。

更具体地说,《流溪》以女主角张枣儿的不可信独白呈现,诉说自己从天真少女一步步沦为杀弟罪犯的过程。故事最开始的几小节可能对于习惯了现实叙事或极简语言的读者来说会不很适应,其中充满了天马行空的符号与难以描摹的幻象。女主角追忆高中时如何在世纪初的互联网上遇到了后来成为情人的社会青年杨白马,并由此开启讲述自己的一生与童年。

《流溪》 林棹 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0年4月版

小说共分十章,以时间顺序介绍了张枣儿从高中到大学的时光,以及这其间和浪荡子杨白马的恋情。与这段恋爱相伴的,是父母婚姻因为父亲出轨导致的失败。重男轻女的父亲二婚并如愿获子,母亲郁郁自杀。之后女孩因为杨白马用情不专分手,失去生活中最后一根围栏,走上杀死父亲的新生儿的不可挽回的结局。

与故事的简明相对,《流溪》比较复杂的地方是语言和文学上的,书中丰富的细节和多义的词汇将读者不断带进文字游戏的漩涡。对于地点的重新命名使得初次进入林棹虚构国度的读者暂时失去了地理坐标,好像进入了只存在于现实与意识奇境之间的幻想大陆。还比如:以“魔市”指代世纪初的互联网,这个词出自19世纪英国女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拉斐尔前派画家但丁·罗塞蒂的妹妹)的诗作《魔市》,在作者看来,那里是女主角的另一个出生地,她真正的人生从那里开始,她的家庭反倒对此无能为力。或是以一种失真的、噪点的近景写一只藏着黄色碟片的鞋盒。又比如书中第15、16两小节,从“杨白马既是雾海上的旅人也是雾海上的旅人所凝望的雾海”(p55)开始,到人物散步经过大树和墓园的部分,其实是活画般依次引用了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三幅绘画的内容:《雾海上的旅人》《凝月》《墓地入口》,但作者的处理方式也确保了缺少相关知识无法进行联想的读者在阅读时不会产生障碍。总之,书中包含的用典不会比一本纳博科夫小说中所能找到的更多。而这本书的其中一个意图,也是向纳博科夫致敬。

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经常出现在《流溪》的文本和肌理中,林棹通过戏仿来赞美这位她所喜爱的小说大师的技巧与风格。第10小节开头讲初恋的部分,模仿了《洛丽塔》中亨伯特聊初恋。第42小节张枣儿偷翻杨白马抽屉、对“慈母黑兹”的提及,也是对夏洛特·黑兹偷翻亨伯特抽屉,之后戏剧性死于车祸的相关情节的致敬。

整本小说也都可以看作是张枣儿这个集天真少女、骗子兼狂人为一体的角色对其阅读的纳博科夫作品的戏仿。但有意思的拓展在于,此次我们遇到的是披着天真外皮的女“亨伯特”,这次是天真少女自己掌握了先机。是她在魔市用倾吐陈年旧事的方式,给杨白马讲述自己“那方面的”理论经验是如何获得的,是她有意识地引诱了杨白马,是她吓坏了后来她所遇到的一个个男性。但同时也冷漠地与之对撞,最终成为了“错误的恶果及错误本身”(作者《收获》创作谈)。这说到底是一个发脾气的故事,像一个人在油漆和色素奶油里乱滚乱踢,直到把一切都搞得乱七八糟。在书的后半部分,她以一次次的体验,最终达到了属于自己的阿瓦隆,成为了一个好笑的人,一个糟糕的人,一个可怜的人。

说起书中“阿瓦隆”的用典,不禁想要提及这本书的雏形。我是在读过本书之后,一次因缘际会之下读到的。它写作于2005年,那时的书名还是《阿维农》,这个词出现于书中的一段引文,也就是定稿中的“阿瓦隆”,是亚瑟王传说中为沼泽、树木和迷雾笼罩之地,只能用小船抵达的极乐仙境。“阿维农”其实是一个会产生歧义的不准确译名,如同作者紧接着引文之后所写的,“这段诗来自魔市,在某些个街区被贴得到处都是而真身、出处早已不明一如魔市的万事万物”(p3),猜测这恐怕也是作者最终抛弃这个更为金碧辉煌的书名的原因之一。书稿曾经投给过文学期刊,但没有成功。之后书稿遗失,十三年后被作者在一个旧硬盘里偶然找到,重新改写,从此书名变为《流溪》,这是广州一条河道的名字。行文气质更为反讽,结构更加筋骨结实。对比这两个版本的小说,就好像看一个女孩怎么成长为一个幽默灵敏的女人,面容却依然和善。小说这次发表在《收获》2019年的夏季长篇专号上。

从《阿维农》到《流溪》的时间里,作者从事着和文学无关的工作,做过密室逃生的设计师,卖过花,种过树,掌握着令人惊讶的博物学知识,可以通过照片中的植被和鸟类判断拍摄地的经纬度。“林棹”也并不是她的第一个笔名,她有过很多笔名,但是这些名字被她一一割舍,像是小蛇一次次丢掉自己的皮。我知道她想割舍的,是自己不甚满意的写作或是不够纯粹的写作动机,所以也不会在这里一一唤回那些被她丢失在时间里的名字。在这样的不断割舍之后,恐怕留给新读者的,只能是关于她过去的一大片空白,而对于她的老读者来说,则是一次又一次的寻找。而在这样的毅然割舍和念兹在兹的找寻之下,我们最终遇到了林棹。

编辑 陈冬云

(0)

相关推荐

  • 众家言说|格非:我读《玫瑰之名》

    爱世界,爱文学,爱<世界文学> 我读<玫瑰之名> 格非 去年冬天,我在法国南部的索拉日修道院呆了一个多月.这座矗立在半山腰上的修道院属于圣方济各修会,地点已靠近了意大利北部(我 ...

  • 《炊烟有望》四卷读者回音

    张传宝--画家的笔触确实大不同,细腻到极致了. 石中元--好的小说,是历史更真实的纪录!揭示人类生活的真相,从蒙昧中苏醒! 王洪波--裁云织锦,取露为珠.指点文章,随意驰驱.高! 赵方新--生活积累的 ...

  • 谈写作:写散文大忌是空洞,想提高文笔必读纳博科夫

    文/晏砚砚 刚刚读了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这位朋友请大家帮忙看一下他的文章写得怎么样,并说自己写了十年,问还有没有必要坚持下去. 在这里我就不把全文拿过来了,只摘下来一段给大家看看: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杭 ...

  • 《王,后,杰克》,纳博科夫最出彩的小说

    <王,后,杰克>中译本 <王,后,杰克>是美籍俄裔作家纳博科夫的第二部俄语小说,纳博科夫在一九六二年所写的前言中认为,这是他所有小说中最出彩的一部. 小说的主要人物也就三个,舅 ...

  • 纳博科夫《防守》,象棋大师的故事

    <防守>中译本 显而易见,作家的小说往往喜欢以艺术家为主角,如音乐家(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画家(如毛姆的<月亮与 ...

  • 纳博科夫《斩首之邀》,与卡夫卡《审判》的比较

    <斩首之邀>中译本 <斩首之邀>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出版于一九三八年的长篇小说,无疑容易让人想到卡夫卡的<审判>,尽管纳博科夫在一九五九年所写的前言中否认了此书与 ...

  • 纳博科夫:我是一个无名者,一个名字都无法被人念清楚的小说家

    纳博科夫<巴黎评论>的采访 全文共8,323字 1966年9月,赫伯特·格尔德来蒙特勒访问我,大部分问题是他提出来的.其余问题(带*号)则由乔治·普林普顿寄给我.两部分合起来发表在1967 ...

  • 纳博科夫为何瞧不起加缪?

    论刻薄纳博科夫不如奈保尔,但也是出了名的毒舌: 海明威和康拉德在精神和情感上的幼稚不可救药. 1959年:海明威会不会把那个啤酒罐当成了纳博科夫:) 加缪.洛尔卡.卡桑扎基斯.劳伦斯.托马斯·曼.托马 ...

  • 由纳博科夫的卡片写作法,想到的可以教给孩子的一种快速写作方法

    why? 任何一种水到渠成都是在刻苦努力.辛勤挖掘之后才能成就的,任何一种看似轻易的背后都藏着大量的刻意练习,写作同样如此. 写作是孩子上学之后避不开的一个选题,而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讲这可能更是一个难题 ...

  • 纳博科夫采访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多有贬低,作为两者粉丝怎么看?

    如果我是纳博科夫课堂上的学生,听到他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伟大,甚至相当平庸'的瞬间,想必也是气急败坏当场要夺门而出.不过纳博科夫的确有毒舌的资格,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有着深刻的分析,甚至不得不承认他 ...

  • 纳博科夫谈偶像:论契诃夫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俄裔美籍小说家.文体家.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同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著名作品有<庶出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