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低效原因分析与问题解决方案(7)
陈宇
【低效原因之七】不讲策略,一味蛮干
【问题解决方案】把握节奏,循序渐进
有一次一位老师向我提问:
陈老师,你好!你在班级管理中一定遇到过屡教不改的学生吧?你是如何改变学生的呢?最近班上一位女生怎么教育都没有长进,软硬兼施都没有用,不知如何是好?
我当然遇到过“屡教不改”的学生。事实上,每一个做老师的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并不是机器,机器出了问题,找到原因修理一下马上就好。而人的成长却有太多的变数,这种变数,既是教育的难点,也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如果学生“一教就改”,那教育也太简单了!还要老师苦心钻研做什么!“屡教不改”,才是教育的常态;“一教就改”,反倒不像是真正的教育了。
为什么学生会“屡教不改”?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去分析,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第一,方法问题;第二,时机问题。教育学生“软硬兼施”,意指采用了各种方法。如果没有效果,那么问题就不出在方法上,我们的注意力就要重点放在“教育的时机”上了。有时候,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甚至比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还要重要。
反复思考之后,我简单地回复了这位老师:
人的成长和变化都是有一定节奏的,有时候操之过急会欲速则不达,有时候攻势过猛会招致反抗加剧。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妨暂时放一放,等机会成熟了再次进行教育。不要盯得太紧,放松一点,在观察中等待机会,不要蛮干。
在回复中我使用了“蛮干”一词,因为确实有不少班主任在教育转化学生的问题上存在着“强攻”、“蛮干”的情况。学生犯了错误,虚心接受批评还好,一旦遇到学生反抗,班主任的“牛脾气”就上来了,不把你“拿下”,誓不罢休。结果是一场耗时耗力,没有赢家的战争,双方都身心疲惫。这样的情形如果多次在工作中出现,班主任就要好好反思了,因为这是一种低效的消耗战,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和逆反,即使暂时把学生压下去了,学生依然“口服心不服”,依然会伺机反抗,至多是由“硬抗”变成了“软抗”,教育的难度更大。
如果换一种思路,不要在师生双方的气头上反复拉锯,而是暂时搁置,等双方都冷静下来,再次进行教育,效果或许会很好。因为在这段时间里,双方不仅情绪得到冷却,反思也在同时进行。反思之后的谈心,效果当然好。这就是一个把握教育节奏的问题。
把握节奏,适时、适度地做教育工作,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就好比是荡秋千。荡秋千利用的是共振原理,节奏把握得好,不需要用很大的力气,只要每次把劲用在最合适的时候,几个回合之后,秋千就会荡得很高。反之,如果你不踩准节拍,在不该使力气的时候乱用劲,尽管很卖力,秋千却不仅荡不上去,反而被推得团团乱转。
荡秋千如是,做教育何尝不是这样?时时刻刻高度紧张地工作,转化帮教学生,并不一定就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有节奏地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最恰当的帮助,宛如每次助推都是在秋千荡到最高点、最需要发力的时候,这样的教育才是最高效的。
把握好教育的节奏,善加利用,则事半功倍。富有节奏感的教育,就像旋律优美的音乐,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而且还能让受教育者的收益最大化;没有节奏的教育就成了乱弹琴,它不仅让教育的实效性低下,也打乱了学生固有的生长规律,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操作实例:和学生谈话的“短时多次原则”
带班如带兵,带兵要有兵法。《孙子兵法》讲求速战,速战是取胜的关键,“久则钝兵挫锐”。但是做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是一门慢的艺术,人的思想行为是慢慢变化的,不可能速战速决。那么怎么理解二者的关系呢?我想,速战和久战之间有一种辩证的联系——战术上的和战略上的。从教育的战略上讲,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执着,但是,落实到每次与学生的交锋,却不必旷日持久。有的班主任和学生谈话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谈到后面,前面的内容都忘了,而又有大量的重复。班主任这样做无疑是想“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一次谈话就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这是不现实的。如果学生思想不通,就一直耗下去,直到学生投降为止。这也是一种高耗低效的行为。
对此,我的建议是采用“短时多次”的原则。每次谈话时间不一定要很长,内容不要太多,深度也不要太深,就某一个具体问题做一些探讨。谈话前要备好课,不要泛泛,东拉西扯,翻陈年旧账。另外是要选好谈话的时机,或刻意安排而佯装偶遇,或趁着进步多鼓励,或在活动中一边玩一边聊,或由某一个轻松话题聊起,渐渐进入状态。
“短时”,就是要精简谈话时间,既减少了时间成本,又不至于让对方心生厌烦。心理学上有一个“超限效应”,指的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印证这一效应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捐款轶事了。有一次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多捐一点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由此可见,班主任和学生谈话,效果与时间不成正比。
“多次”,就是对学生施以持续的关注,只要有了合适的时机就不妨聊上几句,不仅心情放松,也容易在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因为每次的时间都不长,对师生双方而言,压力都不会太大,谈到恰到好处、意犹未尽时就收场,且听下回分解。有一次我建议一位和学生谈话动辄一两个小时的班主任,让他把一次谈话的时间分散在一段时间里,用三次谈话完成,果然奏效。多次,于学生而言,是班主任一直在关注自己、没有放弃自己,对教师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于班主任而言,是总量控制,化整为零,而且更加灵活,可以利用小块时间、边角时间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
“短时多次”原则,尊重了学生成长的节奏,也符合心理学的规律,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教育策略,班主任朋友们不妨一试。
以上我分析了班主任工作效率低下的七大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当然,这样的概括总结仍然是不够全面的。影响班主任工作效率的其他原因还包括班主任的个性原因、班主任的能力原因、班主任的主观原因、班主任的心态原因,等等。因没有上述七条那么典型、普遍,本文暂不讨论。
希望班主任朋友们能通过反思、总结、实践,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做一个心态轻松的阳光班主任,同时也做一个高效的管理者。
【来源《班主任之友》2012年第一、二期合刊《名家论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