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绍兴“三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文/傅滋培
绍兴除了有闻名世界的江南美景,水乡、桥乡、鱼米之乡、名士之乡、戏曲之乡、黄酒之乡等等外,最有意思的就是绍兴的“三缸”和“三乌”了!
绍兴人都知道“三缸”就是酒缸、酱缸和染缸;“三乌”是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现在我来谈下绍兴的“三乌”。
一,乌篷船
说起乌篷船,绍兴人都知道,年长一点的绍兴人基本上都乘坐过乌篷船。
乌篷船是绍兴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船身狭小修长,船头略小,船尾稍翘,船身呈流线形,船身外侧和船篷漆成黑色,乌篷船因此得名。
我的老家在绍兴城南外的坡塘村,坡塘到南门约15华里,上城除沿坡塘江的沿江塘路步行外,还可乘船赴城,我幼少年都在坡塘度过。
那时,坡塘埠头有埠船一艘,乌篷船(当时也叫小划船)五、六只,泊在埠头。
我幼年时,爷爷经常带我去城内走亲戚,一般不坐埠船,而是直接乘坐乌篷船,沿府河到亲戚家,跨脚上岸,便是亲戚家的门口。
乌篷船的船票,价位比埠船高三分之一,埠船一角,乌篷船一角五分;反之,乌篷船的速度比埠船快三分之一,15华里乌篷船一个小时,而埠船要一个半小时,和步行相差无几。
乌篷船的划船技艺在世界上也是独具一帜的,只有聪明的绍兴人才能想出这种高招。
乌篷船的动力主要是宽长的踏桨,船头脑坐在微翘的船尾,背靠背板,脚蹬踏桨的头部,通过右侧船帮上半圆的凸兀,和踏桨上的凹臼滑动,经过双脚用力推踏,使踏桨一上一下,击打水面,使船前进。
船的航向靠手桨来控制,船头脑胁下夹着木桨把舵,当然,有时也能手脚并用,双桨合力,船头激起了朵朵浪花。
追溯到7000年前,先民就知道用独木制作舟船行驶水中,历朝来,我国的造船技术日益进步。
'篷声夜滴松江雨,菱叶秋传鉴水风。'这是(唐)温庭筠【寄湘阴阎少府乞钓轮子】的诗句。
可见,乌篷船在唐、宋时期已经盛行了。
随着公路交通的发达,行驶在乡间和城市街巷河江中的乌篷船已基本消失。
但是在绍兴的各个景区中,乌篷船却成了景点中的水乡精灵,既可载客畅游绍兴之江河湖泊,泊在一起,又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2009年6月还被列入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二,乌毡帽
关于乌毡帽是谁发明的?民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以前,有一个猎人,以狩猎为生,一天,猎人追捕一只老虎直至虎穴,老虎被猎人打死。
猎人见虎穴就在眼前,便进入探个究竟,只见虎穴中有一块小桌面大的饼样的毛绒物,猎人拿起一看,原来是块毡垫。
原因是这样的,老虎将野猪、山羊、野兔等动物吃过后,将其毛垫在地上,老虎休息时躺在上面,久而久之,把毛压成了饼样的东西。
猎人叫人把打死的老虎抬下山,自已也把“毡垫”拿到家中,清洗,晾干、压平,并把它做成了盔甲样的头盔,晒干后,戴在头上,觉得暖和和舒服。
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纷纷仿制,便有了现在的乌毡帽。
乌毡帽是绍兴独特的一种帽子,他象一口黑锅,扣在头上,也可翻起帽沿,随意变化帽形,戴上头很舒适,有冬暖夏凉之感,2006年6月,被列入绍兴市第一批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绍兴人除兵、学、官、商外,一般人都爱戴乌毡帽,比喻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便戴着一顶小乌毡帽,精灵可爱的样子让人喜欢,一些外地游客,甚至于外国友人,都喜欢在景点买上一顶乌毡帽戴上,回去也是一种纪念。
乌毡帽制作精细,牢固耐用,厚实耐磨,湿之易干,既可御雨防风,又可遮阳防晒,不愧为精明的绍兴人所青睐。
时代的变迁,乌毡帽也逐渐的减少,农民和小手工者都不戴乌毡帽,但在绍兴的景区仍可买到乌毡帽,乌篷船码头上,也可见到船头脑们戴着的一色乌毡帽,和乌篷船融为一体,成了水乡的一道风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三,乌干菜
乌干菜(亦称霉干菜),简称干菜,是杭嘉湖,特别是绍兴一带价廉物美的农副产品,它易于保存,又味道鲜美,深得城乡人民喜爱。
记得小时候住在农村时,邻居家的农民常常左手端着一碗白米饭,左手的中指夹着一株长干菜,右手扒饭,顺便咬上一口乌干菜,在那时,叫做跄人家和迎龙饭,这就是农村中,白米饭和乌干菜的节俭生活。
提起乌干菜的由来,也有一段美丽的民间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培红的,从小聪明过人,因家境贫寒,父母将她卖给姓张的大地主做厨房丫头,和一个嬷嬷给厨师打下手。
张财主有良田百亩,菜地数十亩,田租出去收租,菜地雇长工种,除供应张府家百十号人的饮食外,还可卖掉,给府中添一些荤菜。
因为,菜太多了,所以菜边叶掰下很多,加上一些大叶芥、细叶芥、猪耳朵芥、雪里烘芥,做菜不好吃,胃里刮,都堆在灶间角落里,几天下来,都黄了。
聪明的培红心想,这么多菜叶和芥菜真是丢掉可惜,但又不能食用,这时她想到了一事。
培红小时候,父亲也是做长工的,真所谓运道勿好,做年碰到了闰月,实足做了380天,财主没有给他一文钱,年底父亲只带回了一方猪肉,因为一时不想吃完,所以用盐擦遍肉,然后放入盆中腌制,用石头压住,这样不会坏,以后慢慢的吃。
想起往事,培红眼睛一亮,我把这些菜用盐腌起来,肯定也可以吃的。
培红想到这里,就叫李嬷嬷帮忙,先把这些菜理一理,挑出烂的,洗净,晾干,然后切成小块,揉搓出水后,装入小缸中,用石头圧实。
七天后,奇迹发生了,凡是进入厨房的人,都闻到了一股奇特的香气,十分好闻,闻得连口水都会流下来。
只见厨师先生闻香找到了腌咸菜的小缸,他掀开压在上面的石头,香气诱惑他忍不住用手夹了几片菜送入口中。
“啧啧!”厨师先生边㗳着味道,边说:“香!鲜!舌头都鲜落哉!”
厨师先生当场做了几道,咸菜茭白炒肉片,咸菜炖豆腐,千张咸菜豆干包等菜,张府上下都吃得个个称好。
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培红菜出名了,人们效而仿之,从此,流传至今,精明的食品厂老板及时的注册培红菜商标。
很简单,培红菜(咸菜)在猛太阳下爆晒两天,青黄鲜美的咸菜慢慢的变了颜色,成了黑色,乌干菜就此得名,再和笋片(条)同煮晒干,成了笋煮干菜。
扫描加好友,注明“少爷”
实际上,绍兴另外还有'二乌'。
一是,乌缸豆糕,以前家家都要做,因为现在生活水平高了,乌缸豆糕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不过,在有些饭店和酒楼中,还能看到乌缸豆糕身影。
二是,乌大菱,又叫酱大菱,一般来说,起初乌大菱是自然形成的,绍兴鉴湖及其支流中,往往都种植有“佗背白”的红菱,绍兴人通称大菱,采菱人总会遗忘一些未采的大菱,菱老了会自动脱落,沉入河床的泥中。
当捻泥船和扒螺蛳船,捻起或扒起物中,看到乌大菱后挑出,大菱已通体乌黑,烧熟吃,味道不错,是下酒的好咕口,这就是乌大菱。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傅滋培,浙江绍兴人,1945年9月出生。1965年7月参加工作。初中文化,从小酷爱文学。在绍兴市纺织机械厂,历任计划、统计、工会宣传、厂办文书等工作,现退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