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九门提督
在许多有关清朝的小说或者影视剧中,九门提督一职总能有提及。清代的九门提督在官方的正式称谓为“步军统领”,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步军统领,即古之执金吾,今俗呼九门提督。盖九门锁钥、白塔信炮、大内合符,皆归掌之。秩如汉之司隶校尉、明之锦衣卫,虽武职二品,威权甚重,多以王公勋臣兼领其事。”(福格《听雨丛谈》)在清代的官方往来文书中,步军统领衙门经常被简称为“九门提督”,因而其“九门提督”之名得以延续,并后人广泛所知。
清代的北京城主要分为三部分,包括紫禁城、皇城、京城。紫禁城就是现在说的故宫;皇城主要包括今天的故宫之后的景山周边地区、以及中海、南海、北海公园附近;京城主要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区域。内城一共有九个城门,就是清代俗称的“内九门”,主要包括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宣武门、阜成门。此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北京的二环以内,主要是清代的王公贵胄、八旗兵丁等的居住区域。外城则共有七个城门,俗称外七门,主要包括广渠门、永定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东便门、西便门,主要为一般百姓进出城内外所用。此区域主要由北京普通百姓居住。
步军统领始创于清朝初年,定为二级衙门。到康熙十三年(1674)开始兼理京城九门事务。康熙三十年(1691),又兼管巡捕三营的事务。到了嘉庆四年(1799),又添设左右翼总兵,作为步军统领的协助办事官员,步军统领的品级也升到了从一品。步军统领衙门主要负责清代京师的治安,主要包括京城的防护与保卫、出入京城的查禁、稽查与缉捕人犯、治安事件等。清代的步军统领也是俗称的“九门提督”,虽然看似不起眼,管的事儿也零零碎碎的,却担任着京师的稳定和保护皇帝安全的重要任务。
有清一代,最高统治者对于此项职位的选拔极为重视,一般非满人以及皇上心腹大臣莫属,清朝历史上有以下两次著名的事件就与九门提督有着密切的关系。
雍正帝的即位。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病故。此时的步军统领(即九门提督)正是雍正帝的舅舅隆科多,他立即建议胤禛“先定大事”,被胤禛采纳。之后,隆科多下令十四日至十九日京师全城戒严,九门关闭。直至二十日,胤禛正式昭告天下即皇帝位,步军统领衙门对京师的戒严才被取消。
辛酉政变。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他在临终前下谕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顾命大臣辅政,同时又赐予了两宫太后慈安和慈禧掌印之权,以达到两者之间平衡的目的,而此时的步军统领正是八大臣之中的端华。后来由于慈禧太后的施压、恭亲王奕訢的从中运作,端华被迫让出了这一职位,改由瑞常担任(瑞常由奕訢举荐)。这样,京师的卫戍大权就完全落入了慈禧、奕訢等人之手。之后,他们果断利用这一便利,牢牢控制住了京师,并将肃顺等人一网打尽,九门提督在辛酉政变中再次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