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01》记者亲身报读香港足球总会的新球证班,以及访问足总裁判部总监及本地部份现役国际裁判员,一连四集深入剖析香港球证工作、评审、福利及球例等问题。
来到最后一集,我们会探讨本地裁判的薪酬水平,在薪金较其他亚洲地区低的情况下,香港球证坚持走下去的原因是什么?球迷一直提议本港裁判应走向职业化,现实在紧拙的资源下,足总裁判部应该怎样做?
摄影:李泽彤
在香港足总旗下比赛出任裁判员,除了实际比赛的约两小时,球证需提早90分钟抵达场地准备;完场后也要花近半小时检讨,而来回比赛场地前后车程约1小时。球证每次执法,至少要花上5小时,可是他们获得的裁判费,跟消耗的时间与心血又成正比吗?
本地每场比赛判费有几多
这份薪金只足够买下比赛时间,还没包括球证的专业知识、训练跟准备的心血。
足总裁判总监 张炎有
本地裁判费低至每场200元 远逊邻近地区水平
总括而言,目前即使以主球证身份执法港超联或在港举行的国际赛,最高每场也仅能获得1,640元报酬,若担任旁证或执法较低级别比赛,所得裁判费更少。最极端例子是于一场本地青年赛事中出任旁证,裁判费只得213元。「即使是港超联,时薪也仅得320元(1640元/5小时)。这份薪金只足够买下那5小时罢了,还没计算球证的专业知识、平日锻炼体能跟上课的时间。」足总裁判总监张炎有透露,目前裁判待遇难以吸引新人入行,人才减少,培养出好裁判的机会也相对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本地球证若获亚洲足协委派执法,福利跟待遇都不错,机票及酒店都由AFC、主办方或主队支付。 (足总官网图片))
究竟本地裁判费有多低?
张炎有指出,在足总裁判部成立之前,顶级联赛的裁判费水平至少已尘封10多年,部份组别更冻结近廿年。以亚洲邻近地区作比较,香港的程度也难以追赶,「韩国K1主裁判每场约2,000元美金(约15646港元);阿联酋5年前水平已达500元美金(约3912港元)一场;中超前年每场约10,000元人民币(约11,126港元),但去季起降至6,000元人民币(6,676港元)。」中阿韩等联赛水平可说是亚洲一线,薪酬仍是本港的10倍至4倍不等,但纵然是发展状况相近的地区如印尼跟越南,其待遇也比香港高;仅得新加坡的裁判费跟香港最为接近,约300新加坡元(约1722港元)。
(中超主裁判上年每场薪酬高达10,000元人民币,惟今季回落至6,000元人民币,仍是香港的约4倍。 (视觉中国))
裁判费高是否代表不会犯错?若以同样道理应用于英超裁判上,他们已经是圣人吧。
足总裁判总监 张炎有
外界期望过高 提升待遇遭反对
虽然足总近年每季都会检讨裁判费水平,因应通胀逐步提高待遇,但金额始终没法子大幅提升。张炎有解释,除因经费问题,足总每次提出有关建议时,也总会遇到阻力,「大家也将裁判费跟球证表现挂勾,但老实说,费用高是否代表不会犯错?若以同样道理应用于英超裁判上,他们已是圣人吧。但他们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证明球证表现非可用薪酬去衡量。」
(英超球证除了是全职,薪金相信也冠绝全球,但他们也难避免出错,证明薪酬跟球证表现未必成正比。 (Getty Images))
一份热爱的工作,每天的新挑战都令人期待,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国际助理裁判员 罗铭亮
满足感非源于金钱 寻找「对」的工作
本地球证尚未职业化,大部份要兼顾正职。国际助理裁判员罗铭亮,就曾于多所连锁饮食集团担任市场策划工作,惟因年假有限,若需外出执法国际赛事,基本上难以告假。「一场比赛前后至少花上4日;若是大赛,由分组赛至决赛,更需要约20日。」可是球证这份兴趣,仍让罗铭亮毅然放弃高薪厚职,加入足总裁判部工作,「对裁判圈的认识,有助我在这里工作;而在入职后,出外执法比赛的限制也大大减低。」「香港有多少上班的人,是认真热爱他的工作?」罗铭亮庆幸自己找到了这份「对」的工作,购买装备、统筹新球证班等行政工作虽然烦琐,但一切离不开「裁判」,「真心热爱工作,自然全心全意去做好。现在每日都很期待新挑战,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罗铭亮离开工作多年的岗位,加入足总裁判部,全为了「裁判」二字。 (李泽彤摄))罗铭亮在香港执法过多场大赛,2017年英超亚洲杯利物浦对水晶宫、今年7月杰志友赛曼城等他都参与其中。大球场内逾万人的欢呼,他坦言都没特别感觉。满足感的来源,反来自他代表香港到国际舞台执法。他去年获派至印尼参加亚洲足协U19锦标赛决赛周,凭精准判决及稳定发挥,被挑选为决赛旁证之一,他回忆道:「有些判决在球例上看似很易做,但能在场上能表现出来又是另一回事。我的表现会影响外人如何看待香港球证,入到决赛也总算问心无愧,证明香港球证在亚洲上占一席位。」
(罗铭亮(黄衫)今年7月曾执法杰志对曼城的友赛,但他更期待代表香港到国际舞台执法。 (杰志Facebook图片))
黐线佬才会去当球证。
女子国际裁判员 罗碧芝
正职是代课老师的女子国际裁判员罗碧芝(Gigi),也笑言香港球证的待遇少得「黐线佬先会去做」。本身热爱运动的她,也认为球证生涯为她带来不一样的成功感,「能在球场内感受赛事、跟球员一起完成比赛,感觉很兴奋。这90分钟就像一份有200条题目的试卷,需要你不断做决定,若可用团队合作去控制全盘大局,完成一场没有争议性的赛事,这是件很圆满的事。」球证生涯赋予两人在「搵钱、食饭、瞓觉」以外的意义,以另一种身份代表香港扬名国际、毕生难忘的经历也非金钱可衡量,这或许就是他们坚持下去的理由。
(「以团体合作去完成一场没争议性的赛事,也是另一种成功感。」罗碧芝说。(李泽彤摄))
足总研球证职业化 或下个「五年计划」推行
不过若要将本地裁判推向更高层次,球证职业化似乎是大势所趋。「职业化当然会带来正面影响,能让裁判员有更多时间训练、学习跟交流,令他们可专注及融入于足球世界,改善执法水平。」英超职业助理裁判员美丝(Sian Massey- Ellis)近年曾来港数次,对本港裁判界环境有基本认识的她,认为香港有潜在条件培训职业球证。对此张炎有指出,有关建议或会纳入在足总下一个「五年计划」内,尝试以职业球证在顶级赛事中执法。
(英超职业女旁证美丝(前排左)曾来港交流,她认为职业化有助提升球证水平。 (资料图片/袁志浩摄))
职业化三大方案 那一种最合适?
可是若香港要实行球证职业化,第一步该如何做起?回顾现今世界球坛,总共有三种可行性。第一个选项,是成立一所管理及培训职业球证的有限公司。目前英超、英冠跟英格兰足总旗下赛事,都由英格兰职业足球裁判有限公司(Professional Game Match Officials Limited)(PGMOL)编排球证。这所公司负责训练、发展跟指导110位主球证及175位旁证,并在当中挑选精英裁判员,分配至最顶级的赛事中执法。「那里的支援就像一间大球会,有心理辅导、体能教练跟药检等,公司也设有人力资源与管理部门,将我们的利益永远放在首位。」英超女旁证美丝说。英超球证这种职业化模式,张炎有称之为「最完美的制度」,球证获各种保障及底薪之余,每场比赛也有裁判费,至季后或更有机会获分发花红。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英超、英冠跟英格兰足总,同时也需向PGMOL提供资金,因此张炎有认为,这模式在香港不大可能发生,「这是英超发展长久已来的成果,非香港一时三刻就可做到。」
(张炎有诚言英超球证制度是最完美,但承认本地资源难以将此方案实行。 (李泽彤摄))
要有诱因令球证完全放弃所有其他工作,否则根本难以改善现行缺点。
足总裁判总监 张炎有
第二种方案来自韩国,目前当地联赛球证虽非职业化,但每场裁判费甚高(2000美金,约15646港元)。在这薪酬水平下,若以一个月平均执法3至4场赛事计算,球证的月薪可高达4至6万港元。这金额相当于一份全职工作的报酬,也自动令部份球证专注执法,变相成为「职业球证」。不过这种方法要在香港推行也有一定难度,文章前段就提及过,足总在建议提高裁判费时所遇的阻力甚高;而若所有裁判费同时增加,经费压力亦相当大。张炎有指:「香港的物价跟薪酬水平很高,足总研究过这方案,认为没有诱因令球证完全放弃所有其他工作。可预计的是,裁判费增加后,有球证仍会兼顾全职工作,无法改善业余球证制度下的缺点。」
(提高裁判费说得容易,但要多少金额才能让球证完全放弃原有工作?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这也是一大难题。 (李泽彤摄))
日本模式值得参考 集中资源由少做起
最后,就是参考日本在「球证全职化」初期所实行的模式,以1至2名职业球证作「先锋」,再逐步将人数递增。「由足总裁判部聘请他们为员工,主要职责是裁判员,比赛以外每日会训练,以及处理裁判青训、制定训练计划及政策等工作,也可担任推广裁判的大使。」张炎有指出这种模式,是最贴地且易实行的方法,「薪金由月薪加上裁判费,无需将裁判费大幅提高,而经费也只集中于一至两位球证身上,这将会是我们未来的方向。」可是底薪跟裁判费的水平实际会是多少?张炎有叹指仍有待研究,因金额要吸引球证放弃现有工作,也必须考虑球迷期望,「通常顶级的球证在职场已有不错待遇,即使3至4万的固定薪酬也未必达到效果。所以我们的目标会是年轻有潜质的球证,希望他们在维生以外,还会有更远大的理想。」
(若要先培训出1至2位职业裁判员,张炎有指会由年轻球证入手,希望他们对球证抱有热情之余,也要有宏大的理想——在世界杯中执法。 (李泽彤摄))
球证也明白自己的角色,本地球坛发展未完善,资源应先在用于球员身上。
国际助理裁判员 罗铭亮
现时在足总裁判部工作的罗铭亮,也赞同这个「由少做起」的建议,「本地球坛仍未发展完善,若有资源也应先在用港足、女足跟青年队身上。球证明白自己的角色,我们只是球赛中的一部份,非最重要的一环,所以会较支持这个方案。」他又认为,整个足球圈应携手进步,「不可能是球证薪金很高,但球员待遇却很差,应该大家的水平差不多。其实不只球证,球员跟教练也很辛苦,大家也有各自的坚持,希望大家能一起发展起来,获取应得的报酬。」一连四辑本地裁判专题来到尾声,笔者非希望借文章去为球证「护航」,而是希望大众在批评这行业之前,能够先深入认识裁判的处境,了解他们为进步而付出的努力。或许球证的角色及判决难免会引起部份人不满,但他们的确仍有值得欣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