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钱没钱?为什么奢侈品店排长队但咖啡店歇业?

作者:今纶
最近一个比较火爆的新闻是奢侈品店门口排长队,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上海、北京、广州,也发生在宁波这个级别的城市。
今天又有消息说:全球餐饮连锁品牌、高冷的英国咖啡大牌COSTA关闭了部分门店,北京和青岛两地已关近40家门店,其中,COSTA从8月开始陆续撤离了在青岛的全部门店。
为什么奢侈品店如此火爆,但是咖啡店却举步维艰,人们到底是有钱还是没钱?
市场主体持续降杠杆套现
和这两个新闻有密切关联的财经新闻是:
地产公司泰禾集团今年上半年收入24.63亿元,同比下降83.02%;净利润-15.82亿元,同比下降201.33%,仅尚未支付的利息就达43.32亿元。
恒大许家印主持集团营销大会,宣布恒大全国楼盘全线7折。
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日前减持2000万股,套现超过13亿元。美的集团称,方洪波因个人资产配置需要。截至9月7日收盘,美的在深交所的股票跌了3.04%。
套现的不止方洪波,还有海康威视股东龚虹嘉套现超30亿,完美世界创始人池宇峰、讯飞创始人刘庆峰大幅减持。
以上所有新闻的共同逻辑是什么?
收缩,套现,出货,现金在手,对抗寒冬。
这还是有能力套现和出货的,没有能力出货的就只能部分歇业,比如COSTA就关闭了部分门店。
相关上市公司的重要人士为什么选择在这个位置减持?绝大多数只有一个原因,他们认为企业的红利高峰期已经过了,他们希望能够保住胜利果实,因此作出一个收割(或者“收获”)的决定,只要合规,都很正常。
地产的情况更复杂和艰难一些:泰禾是因为长期的高杠杆操作,只要一个盖子转不过来,茶就会凉。何况,泰禾已经碰到了“三根红线”。
同样高杠杆的恒大也已经碰到“三根红线“,于是奋力甩卖,套现,降低杠杆率是必须的。以恒大的政治觉悟和执行力,应该会很快远离“三根红线”。
市场主体都在降杠杆、套现,我在去年12月27日写过一篇《2020理财关键词:黄金,美股,降杠杆 》,彼时有人还在呼吁“加杠杆”,如果真的听了这位人士的建议,估计现在输得底裤都没有了。
市场主体的持续降杠杆、套现,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企业的风险降低,有利于个人的财富确认,但是对于消费市场而言,意味着普通客户的收入在快速进入不稳定状态,因为公司可能会降薪、裁员,消费市场是必然会有反馈的:
所以,咖啡大牌COSTA关闭了部分门店。为什么?很简单,咖啡的消费不是普通人的刚需,以前有钱的时候无所谓,现在没钱了,这种用来装风雅的开支能砍就砍。实在想喝,点便宜的,或者自己买咖啡粉来冲。何况,公司也在压缩报销费用。
不仅仅是咖啡受累,而且小罐茶也风光不再:
随着礼品市场受到冲击,曾经主打“大师”营销的小罐茶似乎也高端不动了。小罐茶推出的最新系列产品一罐16元只要一杯“奶茶钱”,最新的数据显示,受2020年疫情影响,有97%的礼品相关企业营收下降,近半企业下降50%。一半礼品企业停工,复工企业复产率多不足1/3。
茶、咖啡这些更多依靠送礼或者普通人消费的产品,不能在所有地点有炫耀性消费功能的产品,一旦经济“复杂”,大佬收手、套现、降杠杆,就会最先承压,因为它们的绝大部分买单者还是普通人。
普通人会优先保房贷、生活必需品,砍掉高价茶和咖啡的消费。类似定位的产品才刚刚开始寒冬,后面陆续有来。
寂寞的经济复杂期更需要精神按摩
那么,为什么奢侈品店排长队呢?不是说大家没钱了吗?
奢侈品的人群以及消费略有不同。真正的高端人群收入不受影响,比如方洪波套现股票12亿,他的消费力是增强的。还有一些行业在疫情期间是受益的,比如数字经济、游戏、医疗,而且中国还有许多炒房赚钱的人,有大批有灰色收入的人群。
这些人在疫情期间也在赚钱,甚至可能赚得更多,但是,当时的奢侈品店没有开门,消费力被压抑着,当各地奢侈品店开门之后,消费力爆发。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奢侈品店限制客流,讲究一对一服务,这样就客观上造成排队的现象。
当然,奢侈品店放出“涨价”消息,吸引客户快速集中购买也是一个原因,有的是真涨价,有的是假涨价。
部分普通人在“改善型需求”以及担心“涨价”的忧虑中,也加入抢购奢侈品的人潮中,为什么?因为奢侈品有一个炫耀的功能,有一个社交标签的功能,这个时候,包包已经不是一个包包,而是一个自我定义为“高阶人群”的确认器。
人们买奢侈品是为取悦自己而买单,也是为虚荣而买单,更是为炫耀而买单。这部分人买奢侈品的钱说不定就是本来准备用来买小罐茶或者喝COSTA咖啡的,现在攒下来买包包。
这当然也是一种刚需,精神刚需。
从消费流向上来看,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刚需,比如柴米油盐以及交通出行,还是会保有一定量,毕竟人类的肉体需要生存和供养。
同时,满足精神需求的刚需,比如游戏、奢侈品的消费可能会持续提升,因为寂寞的经济复杂期,人们更需要安慰,更需要被认可,更需要被羡慕,这是一种经常被需要的精神按摩。既然是精神按摩,当然也是需要花钱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