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赤峰的“钱”景
【引题】: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纷繁,多姿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创造出自成体系、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东方货币文化。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价值形态的渐次演变,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在漫长的交换过程中,于诸多的交换物中间逐步筛选出与交换相适应的货币形态。
而赤峰地区,是中国最早使用钱币的地区之一……
古者货贝为宝龟
目前,货币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海贝是华夏先民使用过的最早货币。《本草纲目﹒介部贝子》有载:“古者货贝为宝龟,用为交易,以二为朋。”
贝壳币是把小海贝修整、钻孔并穿带或穿绳而成,用作交易、记账和担保的手段。其基本单位是“朋”,即指两串各有十个或二十个的贝壳。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即与此有关。
海贝产于南方,对于北方的夏、商、周族来说,它是一种外来品和稀有品。物以稀为贵,再加之其自身的特点,使它成为天然的计算单位,充作了货币。由于真贝不多,人们又使用了仿制品,如用蚌壳、软石和兽骨等材料来仿制。当然喽,也有专家认为,陪葬的贝壳数量与墓主人所拥有的女人数量相当。这也就意味着,有的墓主人拥有几百个女人,甚至更多。其实,这也算是父系社会一种财富的最初表达方式吧。
在与夏、商大致同期的赤峰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就出土过大量的蚌壳、海贝,都有打制或磨制穿孔的痕迹。这说明在距今约四千年前,赤峰地区的先民就已经用加工过的蚌壳和海贝做装饰品和货币了。这还说明,作为文明标志之一的货币,在赤峰地区的萌芽至少并不晚于中原地区,甚至要早。
在距今约三千三百至两千五百年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中,更是出土了大批的海贝和仿海贝的蚌壳贝、骨贝、牙贝、石贝、陶贝、玉贝,还有最早的金属货币——铜贝。基于此,有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得出了一条可能要改写华夏文明史的结论,即商民族的发祥地应在辽河上源,即赤峰境内的西拉沐沦河上游的百岔河砥石山。公元前21世纪,这个民族开始由北向南迁徙。在历时几百年的迁徙途中,经无数次的战争,征服了很多部落,不断发展壮大,经河北进入黄河下游地区,并站稳了脚跟。后又从黄河下游溯源而上,于公元前六世纪,在其首领成汤的率领下,推翻了中原地区的夏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强大的商王朝。
如果这是确切的,那么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岂不就是中华之“祖母河”吗?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在认同这种说法!
春秋战国时期,赤峰地区的南部为西周王朝用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山戎而分封的诸侯国——燕国,而北部则为春秋时期的山戎和其后裔战国时期的东胡等游牧民族的生息之地。当时,燕国虽然在诸侯国中很弱小,可它与各国的贸易却颇具规模。这一点可以从赤峰地区出土的燕国货币窖藏中得以体现,品种和版别繁多,楚国、齐国、魏国、韩国、赵国、秦国所铸的货币均有发现。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喀喇沁旗大西沟门村还发现了燕国铸钱遗址,出土了铅质钱母范,证明燕国的北疆应超过此地。同时,据说,这种铅钱范也是最早的钱范。
孔方兄有绝交书
1975年,一场大雨过后,宁城县境内的汉代重要遗址——右北平郡的一角被冲垮,暴露出了一处约六千平方米的铸钱遗址,后经挖掘清理,出土了大量属于王莽时期的陶钱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设立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的同时,也废除了杂乱无章而又原始落后的各种各样的诸侯国货币,统一以秦国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为准。从此,这种外圆内方的货币形式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至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时才告终结。
据说,宋朝大诗人黄庭坚有诗云:“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由于此诗的广泛流传,“管城子”成了笔墨的代称,“孔方兄”就成了货币的别名。
从赤峰地区出土的秦半两来看,有大小厚薄多种,厚重的直径可达42毫米,重达35克,小薄的直径不足20毫米,仅重2克。虽然半两钱大小轻重不等,但它确是按照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制造的。
汉承秦制,货币制度也一如其旧。所不同的是,汉初半两的实际重量开始变轻了。如汉文帝时的半两钱只重四铢,被称作四铢半两。四铢半两沿用五十多年后,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铸五铢钱。五铢钱制作相当精美,规格匀称,文字端庄俊秀,并且大小得体,轻重适中,很受欢迎。
西汉建立之初,允许私人铸钱,结果半两钱愈铸愈小,恶钱泛滥,引起通货膨涨,物价上涨。于是,这才又有了严禁私铸,违者处死刑。
四铢半两、五铢钱在赤峰地区多有发现,且版别众多,说明西汉时期铸钱量之巨,货币经济高度发展。
西汉末年王莽统治的十七年中,先后进行了五次货币改革,发行了多种多样的货币,有“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之说,也就是五种币材,六种名称,二十八种比值的意思。
在中国货币史上,尽管王莽的币制最为繁杂,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铸币工艺水平和技术的提高。
新纪元的通行宝货
有这样一种说法:因为在工匠进呈铸币蜡样时,文德皇后在蜡样上掐了一下,结果铸出来的钱币就留下了指甲印,也有人说这指甲印是太穆皇后或杨贵妃留下的。
留下女人指甲印的这种钱币就是著名的“开元通宝”。
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政权交替频繁,货币随之又变得复杂化。其中,北周铸行的三种货币因其钱文字体结构工整,笔法丰满,疏密有致,优美典雅,加上铸工精整,世称“北周三泉”。
隋朝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改铸五铢钱,史称隋五铢,旧钱逐渐废止,隋五铢成为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
这种隋五铢字狭缘宽,五字的写法有直交和曲交两种,五字左旁多一竖,形成穿缘。因人民不堪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故将隋五铢称为“凶钱”(五字倒过来看像凶字),此种钱币在赤峰地区发现甚多。
唐朝初年,沿用隋朝旧钱。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废隋五铢钱,铸行“开元通宝”,取其“开辟新纪元的通行宝货”之意。开元通宝铸造标准为十文重一两,后来的一两重十钱即源于此。开元通宝钱文初为初唐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写,字体新颖独到,为八分隶含篆构架,窄长端庄,清秀稳健,法度森严,力厚气深,于平正中见险绝,极富神韵,在隶书中别具一格。
开元通宝的铸行,宣告了自秦汉以来在我国境内流通了八百多年的铢两货币历史使命的结束。从此,中国的方孔圆钱多以通宝、元宝为面文,其间还有称重宝的、玄宝的。
开元通宝钱制为后世铸钱之楷模,日本、朝鲜、越南等邻国深受影响,依其形制铸行货币,同方孔圆钱一起,彰显东方货币体系之独特之处。
开元通宝有多种版式,早期铸行的称“短一元”,中期的称“长一元”,钱背常有仰月、俯月、直月纹、星纹、日纹、云纹等纹饰。其中的月纹,就是“指甲印”之说的源起。也有人认为那是受外国钱币的影响,甚或是铸炉的记号。
开元通宝是大唐帝国的主要货币,唐朝灭亡后还断断续续地流通了七百多年,直至明朝末年才被废止。
开元通宝在赤峰历代的钱币窖藏中均有大量发现,即使是被誉为“唐代第一珍钱”的咸通玄宝,也出土过一枚。
太祖其子袭而用之
《辽史.食货志》载:“先代……土产多铜,始造钱币。太祖其子,袭而用之,遂致富强,以开帝业。”
这说明,契丹在立国之前就已经开始铸造钱币了。
那时,正处于唐朝晚期,契丹境内通行的是唐朝货币,仿铸唐朝钱币。并且,即使是在辽朝建国以后,铸币量也很少,特别是在建国之初。究其原因,与其统治者一直奉行的兼储并用的货币政策有关。
辽国广辟财源,充分利用外国钱币,利用旧钱,以利其国内市场的货币流通。
北宋立国伊始,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不断地同辽国争战,怎奈败多胜少,大批物资和货币被辽国缴获。辽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辽、宋订立了“澶渊乙盟”,两国和好,结束战争状态。但条件十分苛刻,北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重熙十一年(公元1042年),辽国又以战争相威胁,迫使北宋增岁币银、绢各十万。至此,北宋的岁币银绢成为辽国的一项固定收入。大量的北宋钱币进入了辽国的流通领域,约占辽国流通货币量的百分之七十。
北宋初年,仿开元通宝、周元通宝之制,铸行宋元通宝。其中,淳化、至道钱文为太宗亲笔书写,共有真、行、草三种书体,开创了文人书写钱文的先河,后世称这种钱为“御书钱”。
宋徽宗虽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可他的确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他以其独创的“瘦金体”书写的“崇宁”、“大观”、“宣和”等年号钱文为古今一绝。
如此完蛋的皇帝,却又是如此高超的铸币好手,历史真的很会开玩笑。
割大宁之地徙三卫
金朝统治者在立国之初因忙于侵略扩张,直至四十多年后的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才开始铸造货币——正隆元宝钱。由于在灭北宋时得到了陕西炉的铸钱技术,铸出来的钱币文字远胜于北宋。泰和重宝折十钱的钱文是金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党怀英亲笔书写,书体为玉箸篆,铸造精美得超过明清两代的一些母钱,甚至让近代某些机制币都黯然失色。泰和重宝在赤峰地区发现较多,成为众多行家的珍藏。金朝后期还铸过崇庆元宝、至宁元宝、贞祐通宝等年号钱。这几种钱币存世极稀,是集藏古钱者追求的大珍,在赤峰也有发现。
反观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钱币的铸量明显少于北宋,且大钱多于小平钱。南宋绍兴年以后,钱文书体又为之一变,采用的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宋体字。宋体字结构端庄秀丽,古朴大方,极具装饰意味。
元朝建立之初,纸币定为全国唯一的法定货币,并用金银作为纸币的准备金,建立了最早的不兑现纸币制度,对后世和许多国家货币的发行与流通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元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其政权,对宗教采取了开放兼容、广事利用的政策。元朝统治者笃信喇嘛教,而喇嘛教是佛教的分支,故而佛教倍受推崇,各寺观有权铸造供佛用钱,属官铸性质,称为“供养钱”,供养钱大都制作较粗陋,文字草率简笔,形制很小,一般藏于佛像腹中或悬挂佛龛之作供佛之用。
明太祖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灭元朝,建立了大明朝,建元洪武,并在全国各省设钱局,铸行洪武通宝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铜钱。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在全国推行大明宝钞纸币,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后,完全禁用铜钱,而全部通行纸币。
但是,这些政策的实施对赤峰地区影响不大。
这与朱棣有关。
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兵,同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此前,朱棣到过大宁,也就是现在宁城县大明古城,买通了宁王手下的“兀良哈三卫”蒙古骑兵,胁宁王南下。天下既定后,遂割大宁之地徙三卫,以偿前劳。但规定三卫以大宁为界不得南下,大明城从此荒废,直至明末。
尽管如此,元、明所铸钱币在赤峰地区还是均有发现的,内容丰富。
带印章的“骆驼票”
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入赤峰后,为保障军需供应,开始投放德国法西斯占领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时使用的纸钞,面额大得惊人,最小的面额50元。但是,在苏联红军撤退时,他们拒绝兑换,成了废纸,赤峰地区商民受害不小。
1945年11月,驻赤峰的苏联红军又开始投放一种专在中国东北通用的汉文粉红色纸币,面额为10元,苏军称之为“红票”,面值与伪满币等额兑换。
日本侵略者投降后,伪政权垮台了,共产党和国民党都还没有进入到巴林左旗,出现了政治真空时期。以巴林左旗实力派和子章为首的一些人组建了“巴林左翼旗人民自治委员会”,还发行了一种代用货币。这种代用货币是在伪蒙疆纸币背面加盖自治会负责人印章,在巴林左旗范围内流通,称为“骆驼票”。1946年5月,归东蒙自洽政府领导的昭乌达省政府发布第5号训令,责令巴林左旗政府收回带印章的“骆驼票”。1946年6月5日,昭乌达盟行政委员会成立,6月13日发布“财字一号文”,明令禁止带印章的“骆驼票”的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