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牺牲的四位河南籍先烈,他们都有资格成为元帅和大将

抗战时期,有四位河南籍名将牺牲,他们的名字为人们所熟知。

一、吉鸿昌

1895年生,河南省扶沟县人。

1913年参军,他吃苦耐劳、智勇正直,很快被冯玉祥赏识,担任手枪连连长,此后接连提升。1927年时,担任冯部第19师师长。他是穷苦人出身,时刻铭记着父亲“作官即不许发财”的教诲,他把这句教诲烧制在细瓷碗上,发给部下。

1927年配合北伐军对奉军作战,所率部队作战勇猛,连克洛阳、巩义、新乡,被誉为“铁军”。1930年9月,他的部队改编为第22路军,不久被蒋派往潢川、光山一带进攻鄂豫皖苏区。

面对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的形势,他消极参加围剿,一心想抗日救国。他被蒋介石视为异类,1931年借机逼迫他下野,他被迫出国“考察”。

1932年,他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1933年初,他与冯玉祥、方振武等到察哈尔地区组建抗日武装,依靠自己的旧部支持,在苏联的武器支援下对日作战。在蒋介石的中央军伙同晋军围剿拆台下,这次抗日活动到10月份宣告失败。

此后,他奔走于北方数省,联络一批爱国将领,计划在西北、豫南、豫西、安徽等地组织人民抗日武装自卫军。

1934年11月,他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不久被蒋介石下令杀害。

二、杨靖宇

1905年生,河南省确山县人。

原名马尚德,在长期地下工作中,曾多次化名。这个河南籍英雄,从1923年参加革命,一直从事地下工作。1928年后,到东北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

被派到东北初期,他曾化名张贯一。1932年,他接替杨奠坤担任吉林磐石游击队政委。出于稳定部队情绪、巩固群众基础的需要,“张大个子”继承了前任政委的姓氏,游击队内称他“杨政委”。

参谋长李弘海是朝鲜族,朝鲜人的“杨政委”发音与汉语的“杨靖宇”发音非常相近,马尚德于是取化名为“靖宇”。“靖宇”乃平定乱邦之意,这个名字寓意安定宇内,赶走日寇。

1932年底,他开始创建抗日游击队和义勇队,武装抗击日军。1940年2月23日,坚持了8年游击战争后,他不幸壮烈牺牲。

他是我党抗战期间牺牲的最高领导人,建国以后按照政治局委员和元帅规格进行安葬。

三、高敬亭

1907年生,河南省新县人。

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参加革命后,他一直在大别山地区作战。在红四方面军、25军先后离开大别山后,他主持下第三次重建了红28军。这支年轻红军队伍依托大别山作战,尽管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也曾遭到过损失和伤亡,始终保持一千多人的主力部队。

抗战改编时,这支队伍和周骏鸣(河南确山人)的豫南游击队人数最多,合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这个支队独立在江北进行改编,人数最多,改编初期即拥有四个团。新四军改编初期的支队司令级别都很高,有陈毅元帅,还有张云逸、粟裕两位大将,谭震林、张鼎丞都是副国级。

不过改编后,高敬亭本位思想严重,一方面不愿意离开大别山,另一方面又对上级委派的政委等干部抵触,使这支部队成为独立王国,新四军军部命令也难以执行。1939年6月,他被错杀于安徽省肥东县青龙场。

1980年4月19日,高敬亭将军被平反,李先念副主席、徐向前元帅、谭震林、栗裕、肖望东将军等40多位领导送了花圈,300多老部下、老战友参加了安放仪式。

四、彭雪枫

1907年生,河南省镇平县人。

1925年开始参加革命,头几年从事兵运工作和农运工作。1930年5月被派到苏区,在红3军团工作。他先后担任二师和四师政委,指挥作战屡屡立功,获得“红星奖章”。

抗战后不久,他受中央委派回到河南,担任河南省军事部长。他来到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协助周骏鸣的新四军第8团进行整编。第8团东征后,河南省委迁驻竹沟,在这里培训干部。

1938年9月,新四军8团留守处两个新兵连,加上一批从延安来的干部,合计373人,组建为一个大队。不久后,该大队与吴芝圃领导的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及肖望东领导的先遣大队会师,合编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共1020人。

新四军游击支队在豫东地区边发展,边整编,一年多时间发展出15个团,共有约1.8万人。1939年11月,游击支队改番号为新四军六支队,他任司令员兼政委。1941年,六支队与部分八路军南下部队合编为新四军第四师,该师在豫南苏北发展根据地。

1944年9月,他在作战中不幸牺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