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呼吁:一个体检足以改变孩子的一生
顾方舟(1926年-2019年1月2日),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55年于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医学副博士学位。顾方舟是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一级教授。
1958年,顾方舟在中国首次分离出“脊灰”病毒,为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脊灰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指导了我国后来20多年数十亿份疫苗的生产与鉴定。2000年10月,经中国国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证实,中国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已被阻断,成为无脊灰国家。
2019年1月2日,顾方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资料来自360百科搜索
骨科医生也是深有感触,众多医疗群纷纷转发积水潭医院王玉琨主任对先髋普查的呼吁:
以下为微信转发内容原文:
转发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王玉琨主任转发内容,糖丸爷爷的光辉事迹让他有感而发。他是个优秀的大骨科医生,尚能为孩子们振臂而呼,这份敬业情怀、更让我尤感汗颜和慨叹。。。
些许修改之后,恭请朋友们大力帮忙转发呼吁!
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
DDH的年发病人数已经超过脊灰!
DDH与脊灰一样可以战胜!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一种可以治愈的发育性疾病。
按2017年我国新出生人口1723万计算,DDH每年罹及4.58万新生儿,超过上世纪六十年代脊髓灰质炎的年发病人数。当年,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数代医学前辈的努力,全民进行主动免疫,脊髓灰质炎已经几乎销声匿迹。如果能对我国的儿童进行DDH普遍早期筛查、积极治疗,也可以像当年我们消灭脊髓灰质炎一样,将DDH这个病魔遏制在摇篮之中。
但是,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高效有力的筛查机制,致使绝大多数患儿不能得到早期诊治,而出现疼痛、跛行,甚至残障。
髋关节骨关节炎中43%是由于DDH所致;40岁以下全髋置换术中的1/4是源于婴幼儿时期DDH的延迟诊治。罹患DDH的患儿,如果没有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日后必然出现髋关节磨损,导致跛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85岁的单侧髋关节发育不良
因基础病多,身体条件差,无法通过手术解除疼痛
中国的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目前尚没有建立完善的DDH早期筛查系统,大部分患儿都是在能够独立行走后,才被发现髋部外观异常、跛行和下肢长短不齐而就诊。此时,患儿的年龄往往已超过18个月,错失了最佳干预时期。他们中大多数已经丧失保守治疗的机会,必须接受多次手术矫正:不但存在诸如术后关节僵硬和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而且疗效以及髋关节的长期寿命等等都会大打折扣。最终,有相当的患儿不幸落下终身残疾!
很多国家已经在DDH的防治方面积累了先进经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学者们逐渐发现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于是诸多国家陆续开始对新生儿进行DDH早期筛查。
以德国、奥地利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采取全民B超普查模式。在新生儿出生后72h内、6-8周时分别应用B型超声进行普遍筛查。而美英法等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则采用的是选择性B型超声筛查,即对所有新生儿进行手法体格检查,只针对某些临床查体时有髋关节不稳定、脱位或半脱位以及家族史阳性、臀位产等危险因素的新生儿再做B型超声检查。
B超能清晰显示髋关节的软骨和软组织,可以直观地观察股骨头和髋臼畸形及其相互关系异常。Rosendahl的研究中,B超所见髋关节形态和稳定性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形态正常的髋关节只有0.1%是不稳定的,不成熟髋关节有0.6%不稳定,而轻度及重度发育不良的髋关节不稳定率分别是62.0%和100.0%。
与X线检查比较,B超没有放射性损害,为无创性检查,可以多次反复进行。B超诊断主要采用Graf四型分型方法。Graf方法简单、量化,易于掌握,特别适于大范围人群筛查。新生儿出生4周内通过髋关节B超普查、发现DDH罹患儿童并积极早期干预,其有效率接近90%;而出生18个月以后,干预有效率下降到20%左右。
儿童是中国的未来,每个孩子都值得并且应当被关注和呵护。我们需要尽快尽早建立DDH早期筛查系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DDH的早期诊疗水平、降低DDH的骨性结构手术率,也才能最终降低致残率,进而降低人工关节置换率、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因此,
DDH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势在必行!!!
我辈都是吃过顾爷爷糖丸的人,愿承其志,乃报大恩。
知识拓展
什么是髋关节发育不良?
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又称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先天性或婴儿及儿童期发育性髋关节结构异常的统称,发病率在1‰左右,女孩的发病率是男孩的6倍左右,左侧约为右侧的2倍,双侧约占35%,20%的患儿有家族史。
点击看大图:
各种类型的髋关节发育不良
病因至今尚不明确,可能与臀位分娩、在子宫内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超过预产期时间较长出生、或者家族其他成员有髋关节发育病史的宝宝更容易出现髋关节发育问题。但是,很多宝宝髋关节脱位的病因并不是很清楚。
胎位不正更容易发病
本病在我国北方高发。北方地区老一辈人习惯把宝宝双腿捋直后放进襁褓,甚至捆绳固定。抱孩子的时候也会让孩子躺在臂弯里,孩子腿通常是并拢的。特别是女孩,在出生后由于受母亲激素的影响,髋关节的韧带松弛,如果将两腿捆直,很容易造成髋关节脱位。云贵川一带习惯把孩子背在背篓里,抱娃是分腿抱的。广东、福建等热带抱娃习惯分腿抱,就不太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骨科医生呼吁:孩子在出生时都有程度不同的罗圈腿,绝大多数的孩子在1.5岁以后腿会自然变直的。给孩子打襁褓时,千万不要将腿束缚住。
资料来源:山东省立医院王延宙教授
特别警告:请勿如此捆绑!
图片来源:新浪育儿
本病早期症状有:臀纹不对称、大腿纹路不对称等。
图片来源:新浪育儿
图片来源:谷子孕婴网
行走后逐渐出现下肢不等长、跛行步态、鸭步,年龄越大越明显。
跛行步态、长短腿、不能脱鞋
很多病人年轻时毫无察觉,直至中老年后才逐渐发病,表现为腰部或大腿根、臀部、大腿中上段疼痛,经休息、服药后减轻,随着病情的加重,疼痛加重,穿鞋袜、跷二郎腿、下蹲困难,跛行加重,甚至出现股骨头、髋臼囊性变(X线片表现类似于坏死),距离关节置换越来越近。
临床常见:双侧髋关节发育不良(右侧3型、左侧2型),继发严重的骨性关节炎,之后进行了双侧关节置换。
离奇之处:病人本人就是一名内科医生,直到退休才感觉两条腿越来越不听使唤,来我院检查确诊为发育不良,最终行关节置换治疗。
下面是病人信息:
患者术前的生活姿势:
下蹲困难、走路跛行
还有一类病人,出生时发育正常,但在幼年发育时期因外伤、感染等原因,造成股骨头、股骨颈或关节内病变,在后期的发育过程中头臼匹配关系越来越差,成年后发展成为严重的骨性关节炎,就只能进行关节置换治疗了。
点击看大图:
对病情的研判仅为个人设想,
不作为诊断依据,仅供参考之用
如何预防、治疗?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早期发现
如果给孩子把尿或者活动下肢的时候经常感到有“咯噔”的轻微声响,说明可能宝宝的双侧股骨头从骨盆的关节窝里滑进或滑出。
有些宝宝一侧腿看起来比另一侧稍短,一侧大腿或臀部可能有多余的皮肤皱褶。给宝宝更换尿布时,你可能会发现一边的髋关节不如另一边伸展得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在宝宝开始走路时才会注意到他是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或脱位,表现为走路有点瘸,还可能用患病一侧的脚趾着地走路。
如果你注意到宝宝出现以上任何问题,要及时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不仅通过体格检查来诊断髋关节发育不良,还可能会借助B超、X光来观察髋关节的发育情况,以便尽早发现宝宝是否存在问题。
家长自检
ALLis征:患者仰卧,屈髋屈膝,两足平行置于床面,比较两膝高度。不等高为阳性,提示较低一侧股骨或胫骨短缩,或髋关节后脱位(见下图)。
髋关节屈曲外展试验:双髋关节和膝关节各屈曲90°时,正常新生儿及婴儿髋关节可外展80°左右。单侧外展<70°、双侧外展不对称≥20°称为外展试验阳性,怀疑有髋关节脱位、半脱位(见下图)。
图片来源:谷子孕婴网
日常预防
正确姿势原理图
正确姿势原理图
图片来源:伴你健康成长百家号
日常不推荐(左)、推荐(右)育儿姿势:
如何治疗
治疗方案取决于年龄
新生儿6周内是髋关节发育塑形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发现的DDH,经过恰当的保守治疗,绝大多数能够得到很好发育和矫正。如早期的婴儿吊带(RB带、Pavlik吊带)、双层髋尿布法+分腿蛙式抱姿、外展蛙式石膏固定(不能拆卸)、外展蛙式固定支架(可拆卸)。
少数严重患儿的最佳外科治疗时机在18~24个月之内。
年龄超过8岁患儿的治疗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分三种情形:
(1) 近期出现疼痛可以采取控制体重、限制剧烈运动,营养软骨药、止痛药治疗。
(2) 合并严重骨性关节炎,持续疼痛并严重影响下蹲、穿鞋袜者,建议进行关节置换。
(3) 年龄不超过45岁、症状介于上述两者之间者,特别推荐进行髋臼周围截骨治疗,至少可以延缓关节炎的发生,减少未来关节置换的次数,甚至避免进行关节置换。
典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例介绍:
骨科医生呼吁对婴幼儿进行全面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B超筛查,您怎么看?
欢迎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