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脂肪真的会堵塞血管吗?适当摄入还能减肥靠谱吗?
发现一个很微妙的现象,很多进群的妹纸,都是对营养知识特别感兴趣的,平时也特别关注健康方面的话题,可是大多对营养健康知识还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只知道自己想知道的那部分,而选择性忽视自己不愿意接受的部分。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她们不仅没有收获更多的健康,反而失去了宝贵的健康。姨妈搞丢了不说,还把脾胃也折腾坏了。
这么讲可能太抽象了,很多亲还不太能理解,举例子来吧。
一提到水果,健康食物啊,补充维生素啊,每天都得吃啊,甚至有事没事就吃水果,不然容易便秘、容易上火。
但是忽视了,第一不是所有的水果维生素C都高、第二,不是所有的水果膳食纤维含量都高,第三,果糖摄入太多,容易增加胰岛素抵抗,甚至那些一天吃几斤水果的人,还容易得脂肪肝。
再有,一提到椰子油,还有红肉,很多人的观念就是,含有饱和脂肪,不健康啊,堵塞血管啊!
但是忽视了,红肉能补充血红素铁,比起你吃红枣桂圆,喝红糖水要强100倍,养姨妈本质上是养血补血啊。
还有椰子油是以中链脂肪酸为主,其中所含的月桂酸,不仅对减轻身体炎性反应,而且中链脂肪酸更倾向于提供身体活动消耗的能量,而不是变成身体脂肪囤积起来。
更为重要的是,饱和脂肪那个“饱”字,真的是太精妙了,意味着饱腹感,满足感啊,所以摄入一定的饱和脂肪,能帮我们有效控制食欲,饱腹感也持续更久,从这个角度讲,其实是有利于减肥的。
尤其是那些总是处在饥饿模式的妹纸们,当你感觉自己的胃像个无底洞时,不放大胆吃一顿肥牛火锅或者自助烤肉,立马退出饥饿模式,食欲减退到怀疑人生。
但是有一种情况例外,特别焦虑卡路里的妹纸,可能会觉得自己的减肥计划又完蛋了,开启“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模式。所以我经常强调一件事:要么不吃,既然决定吃,就开心踏实坦荡荡地享受,丝毫不纠结、不焦虑,更不去计算卡路里。
一、为饱和脂肪平反的声音
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MS)网站(2015-08-25)报道,日前一项系统性回顾研究指出,反式脂肪会提高死亡与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而饱和脂肪并不会。
高饱和脂肪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没有关系。虽然用碳水化合物来替代饱和脂肪能降低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但是会显著增加甘油三酯和降低HDL胆固醇。衡量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主要指标是总胆固醇与HDL胆固醇的比值,而不是单纯的总胆固醇,所以综合来说没有影响。
现在已经证实,部分氢化植物油中的反式脂肪的摄入量较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有关,因此在饮食中应尽量减少。
也就是说,将平时炒菜用的精炼植物油换成健康的动物油(猪油、鸭油、黄油)和初榨热带植物油(椰子油、棕榈油、牛油果油)。放心使用初榨的橄榄油。增加机械榨取的、未经化学加工的植物油(亚麻籽油、芝麻油、花生油)的用量。不必故意避开动物脂肪(肥肉、内脏)的食用。减少精炼植物油的食用。
二、脂肪(饱和脂肪)真的会堵塞血管吗?
要搞清楚食物中饱和脂肪对健康的影响,我们需要先弄明白我们的身体如何处理脂肪,以及饱和脂肪和其他类型脂肪在处理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当你吃下脂肪,它会到达小肠,在那里分解成脂肪的组成部分——脂肪酸和甘油。然后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再和胆固醇、蛋白质包裹到一起,进入血液。这些球形的小团体就叫做脂蛋白。脂蛋白使得不溶于水的脂肪和胆固醇(两者合称脂类)能够到达需要它们的地方。
你吃的脂肪越多,血液中的脂蛋白含量就越高。传统观念认为,这就是危害健康的祸根。然而真相真的如此吗?
三、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
脂蛋白主要分为两类: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虽然含有多种成分,但低密度脂蛋白常常被说成是坏胆固醇。说它坏是因为它会粘在血管内壁上,导致斑块出现,使血管变硬变窄,而且增大了出现血块造成血管阻塞的危险。
日常饮食所见的所有脂肪类型中,饱和脂肪最能提高坏胆固醇的含量。(食用胆固醇本身却几乎没有影响。胆固醇之所以名声不好,是因为含有胆固醇的动物性食品通常也含有大量饱和脂肪。)
高密度脂蛋白,或者说“好胆固醇”,能够保护血管,消除斑块。传统观念认为,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或可溶性纤维的食物,比如全谷物(含胚芽和麸皮的谷物)、水果和蔬菜,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这个理论可以简称为脂类假说,可能是人类营养学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学说了。
脂类假说的出现可以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中年男子心脏病发病增多,态势愈演愈烈,引起社会担忧。那时人们通常认为,心脏病发病的原因是人体衰老。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生理学家安塞尔·凯斯(Ancel Keys)却不这么认为。
凯斯注意到日本和某些地中海国家日常饮食中脂肪含量较低,心脏病发病几率也很低。他确信其中必有因果联系。于是1958年,他发起了具有开创性的七国研究。他一共从美国、芬兰、荷兰、意大利、南斯拉夫、希腊、日本等7个国家招募了12763名40岁到59岁的男子。这些人登记加入该项目后,凯斯分别在5年后和10年后检查了他们的饮食和心脏健康情况。
他据此得出结论,食物中的饱和脂肪与血脂上升、心脏病和中风发病几率增加存在相关性。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质疑的声音也逐渐增多。2010年,科学家对21项研究进行了一次荟萃分析。这21项研究共对348000人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记录。荟萃分析发现,“没有明显证据”支持饱和脂肪会增加心脏病患病风险[参见《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American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91卷,535页]。
2014年3月发表的另一项荟萃分析,又给怀疑者们打了一剂强心针。该研究回顾了72项研究成果,涉及18个国家的64万人[参见《内科医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60卷,398页]。
出乎众人意料的是,这项研究并没有发现支持现有饮食建议的证据。研究得出:“对于鼓励食用大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饱和脂肪总量的膳食指导原则,现在并没有明确的证据支持。营养原则也许需要重新考虑。”
实际上,该研究发现,位于两个极端的人,也就是饱和脂肪吃得最多和最少的人群,心脏病发病风险相同。大量食用不饱和脂肪似乎并没有起到保护作用。
四、延伸阅读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罗纳德·克劳斯(Ronald Krauss)一直致力于脂蛋白和心脏病之间联系的研究。他也参加了2010年的那次荟萃分析,那次研究让他相信,脂类假说至少有部分重新考虑的空间。
他指出,有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的低密度脂蛋白都一样,不加区分地说低密度脂蛋白不好是不对的。现在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低密度脂蛋白分为两类:较大的蓬松颗粒和较小的紧实颗粒。
克劳斯说后者才是心脏病的诱因,而蓬松的脂蛋白影响要小得多。关键在于,克劳斯指出,吃饱和脂肪增加的只是蓬松脂蛋白的含量。而且一些研究还显示,少脂肪多碳水化合物的饮食,特别是富含糖类的饮食,会增加较小的那种脂蛋白含量。
为什么较小的脂蛋白颗粒危害大?在随着血液流动的过程中,低密度脂蛋白会粘到细胞上,从血液循环中脱离出来。克劳斯说小颗粒的脂蛋白不太容易粘住,所以留在血液里的时间更长,停留的时间越长,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就越大。
它们还容易转化成一种危害更大的氧化形式。而且,胆固醇总量相同的情况下,小颗粒脂蛋白的数量会更多。克劳斯说,低密度脂蛋白更多,等于危害血管的风险更大。他认为证据已经足够充分,应当更改健康膳食建议了。
当然,争论也不能脱离开人们摄入的总热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和其他国家居民的总热量摄入增长了30年,结果导致体重超标的人口不断增长。体重超标或是肥胖也增加了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另一个关键因素可能是,不吃饱和脂肪了,人们现在吃的是什么。“减低饱和脂肪的效果要取决于拿什么替代它,”常常是加工提炼过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糖。我们把这些东西添加到食物中,替代脂肪。
2009年的一项研究综述显示,如果在削减饱和脂肪的同时提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结果是心脏病患病风险提高。这与近来兴起的看法认为糖才是罪魁祸首相符。
然后还有反式脂肪。反式脂肪是通过化学手段使植物油变成固体,用以替代荤油之类的动物脂肪。然而,后来却证实反式脂肪能引起心脏病。
五、写在最后
天然的饱和脂肪和所有的天然食物一样,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灵丹妙药,有一定的营养健康优势,有适宜的人群,例如热稳定性好、饱腹感和满足感持续久、改善激素平衡,但肯定也不是多多益善。至于吃多少才合适?多久吃一次,这个度真的只能您自己慢慢摸索,没有一刀切的标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天然食物里的饱和脂肪,比起饼干、面包蛋糕点心里那些看不见的反式脂肪,要健康一百倍。后者让我们胖,而且最容易胖肚子,增加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风险,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是成倍增加。
最让我担心的是,很多老人不敢吃肉,肥肉更是碰都不碰,但是却迷恋各种点心面包蛋糕,即使是所谓的无糖点心,食材也都是面粉,反式脂肪更是一点都不少啊。日常养生饮食太素淡,嘴巴没味,内心会渴望这些东西来弥补,殊不知这样的模式,只会离健康越来越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