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忆赤峰”系列之十三:紫衣操鼎置客前
发现更多精彩
[引题]:据乌成荫在《灿烂的中京酒文化》中的考证:“近几年,从中京(现宁城县大明镇)城附近大型作坊遗址出土了做蒸馏酒用的‘铜质冷却器’看,辽代已经熟练掌握了发酵酒和蒸馏酒的技术。”如果这种说法能够成立,将推翻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的“烧酒非古法也,自元间始创其法”的原有说法,把蒸馏酒的历史向前追溯很长一段时间。
两朝厥荷情干勒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此即著名的《岳阳楼记》,作者是北宋范仲淹。其中“庆历四年”即1044年。在这一年里,最起码有两件事可以永载史册,其一是《岳阳楼记》,其二是一个政治事件。
庆历四年,宋仁宗赵祯在位,西夏元昊向北宋请和。当时,大辽契丹帝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从中阻挠,要求北宋不要与西夏讲和,并兵临西境,叫嚣为北宋讨伐西夏,使北宋十分为难。这时,有一个叫余靖的北宋大臣走上政治前台。他向宋仁宗赵祯分析利弊,并以谏议大夫的身份出使大辽契丹帝国。余靖出居庸关于九十九泉(现卓资县东北)同辽兴宗耶律宗真谈判十余次,最终达成共识。大辽契丹帝国不再阻挠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与西夏缔结和约,西境战事暂时停止。
余靖,生于1000年,卒于1064年,为“庆历四谏官”之一。他本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韶州曲江(今属广东韶关)人。宋仁宗赵祯天圣二年(1024年),余靖中进士,后历任集贤校理、右正言等,卒谥襄,有《武溪集》二十卷遗世。
据说,余靖曾经三次出使大辽契丹帝国,也就是说他曾经三次到过现在的赤峰地区,还学习了契丹语。下面这首读起来怪怪的诗,即为他所作:
夜筵没逻臣拜洗,两朝厥荷情干勒。
微臣稚鲁祝若统,圣寿铁摆俱可忒。
实际上,这是一首汉语与契丹语混合而成的诗歌。有史料显示,余靖尝曾经在契丹作《胡语诗》,诗中的“没逻”言“侈盛”,“拜洗”言“受赐”,“厥荷”言“通好”,“干勒”言“厚重”,“铁摆”言“嵩高”也。在这首诗中,第一句的意思是余靖接受了大辽契丹帝国皇帝辽兴宗耶律宗真御赐的盛宴,并表示感谢;第二句的意思是说北宋和大辽契丹两国的情意十分厚重;第三句的意思是说余靖祝愿辽兴宗耶律宗真表达祝愿之意,第四句的意思是说余靖祝愿辽兴宗耶律宗真万寿无疆。
辽兴宗耶律宗真听到这首诗后,非常的高兴,说道:“卿能道,吾为卿饮。”意思是说,你很会说,我为你干一杯!此事在《契丹国志》有记载,余靖使契丹,为北语诗,契丹爱之,再往益亲。但可惜的是,余靖也因此遭到北宋政敌的中伤,遂弃官返乡里,直到皇祐四年(1052年)被重新启用,知桂州,经制广南东西路贼盗。
另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刁约使契丹,戏为诗云:“押燕移离毕,看房贺跋支。饯行三匹裂,密赐十貔狸。”“押燕”,同“押宴”,相当于现赤峰地区喝酒时的“桌长”,负责招待劝酒;“移离毕”,执政官,又作“夷离堇”;“看房”,整理房间;“贺跋支”,执衣防阁人,即服侍起居的仆人;“匹裂”,小木罂,古代大腹小口的酒器;“貔狸”,俗称“地羊”,形如鼠而大,为契丹人的珍馔。通过如此解释,此诗不难理解。如是可知,契丹人不但热情好客,而且非常的善饮酒,现在的赤峰人仍然有此遗风啊!
卷牲归馆觞更传
在辽宁辽阳金厂村的一座辽画像石墓中,有一幅《宴饮图》,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墓主人正坐中央,穿长袍,束腰带,袖筒向上卷,右手拿酒杯。两边各有一戴毡帽、穿上袍和靴子的侍者。右边一人拢手胸前,似抱着一件器物;左边一人捧着食物过来。酒席前面有一人正舞蹈,戴毡帽,穿长靴,长袍系带;在敖汉旗出土的羊山1-3号墓中,有四幅表现宴饮的壁画,分别描绘了契丹贵族宴会中的三个阶段或一日三餐中的不同宴饮方式,,即饮茶、饮酒和以酒佐餐。
紫衣操鼎置客前,巾韝稻饭随粱饘。
引刀取肉割啖客,银盘擘臑槁与鲜。
殷勤勤侑邀一饱,卷牲归馆觞更传。
山蔬野果杂饴蜜,獾脯豕腊如炰煎。
酒酣众史稍欲起,小胡捽耳争留连。
为胡止饮且少安,一杯相属非偶然。
这首诗名为《北客置酒》,作者王安石。王安石生于1021年12月18日,卒于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王安石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读完《北客置酒》,似乎还能嗅到那千年前的酒香,目睹到那千年前的热闹与热情。其中,“紫衣”为大辽契丹帝国的国服,相当于现在的高级职业装,类似于西方的燕尾服。在这里代指大辽契丹帝国的高级接伴使或馆伴使。他们热情地将酒肉放到北宋使者的面前。第二句的意思是由有身份的人为北宋使者盛饭倒粥。“巾韝”与“紫衣”的意思大致相同,也是身份的象征。在当时,契丹人只有皇族亲贵、夷离堇、副使,承应诸职事人才能冠巾。接下来,诗人为我们描述了这场宴会的一些细节:银盘里装满了各种肉食,有动物的前腿,连骨带肉,还有腌肉和鲜肉,契丹人用刀割肉招待客人。他们还非常殷勤地为客人们助兴,劝客人们要多吃多喝啊。而“卷牲归馆”则表示这次盛宴快要结束了,达到了高潮,酒已不再是酒,全是友情了,所以才“觞更传”,推杯换盏更勤了,一杯接着一杯地喝啊。契丹族所食蔬菜水果多取于天然野生,还发明了容易保存的各种蜜饯果脯。因此,在契丹人的酒桌上,这些东西十分的丰盛。“酒酣众史稍欲起,小胡捽耳争留连”这句写得非常的风趣:喝多了,喝醉了,酒宴该结束了。但主人仍然在努力地劝酒,希望客人能够再多喝一杯,盛情难却啊。其中的“捽耳”为契丹人的一种礼节,绝非是现代人的拎着耳朵灌酒的无礼行为。最后两句的意思为了契丹人的盛情款待和情真意切的挽留,北宋客们只能再喝一杯酒喽。
王安石通过《北客置酒》这样一首诗,为我们描述了一千多年前的“赤峰人”是如何的热情好客,跃然纸上。的确,契丹人有很多与酒有关的习俗,最有名的当属“再生仪”了。在《辽史·国语解》中,关于“再生仪”是这样解释的::“国俗,每十二年一次,行始生之礼,名曰再生。惟帝与太后、太子及夷离堇得行之,又名复诞”。这种以十二生肖为序举办的本命年活动,始创于遥辇阻午可汗时期,目的是重温出生时的情景。“生男矣,太巫蒙皇帝首,群臣称贺,再拜,产妇妪受酒与执酒妇以进,太巫、群臣进襁褓等物,皇帝拜先帝御容,遂宴请群臣。”祭山仪是契丹人的另一种古老而又原始的宗教习俗,黑山和木叶山是契丹人的两座神山,他们将黑山视为灵魂的归属地,木叶山则是祖先的神归之所,杀马宰羊、取血饮酒、焚烧纸马以祭之。
在喜庆的日子里,契丹人更是要以酒助兴了,比如皇帝纳后,“至日……皇帝遣使及媒者,以牲酒饔饩至门……进酒于皇后次及后之父母、宗族、兄弟。酒遍……父母饮后酒……伯叔父母、兄饮后酒如初……后族追拜,进酒……宰相传敕,赐皇后酒,遍及送者……乃诣神主室三拜,南北向各一拜,酹酒……次诣舅姑御容拜,奠酒……又诣诸帝御容拜,奠酒……皇族迎者、后族送者遍赐酒,皆相偶饮讫,后坐别殿,送后者退食于次。媒者传旨命送后者列于殿北……皆坐,终宴。翼日,皇帝晨兴,诣先帝御容拜,奠酒讫,复御殿,宴后族及群臣,皇族、后族偶饮如初……又翼日,皇帝御殿,赐后族及赆送后者,各有差。受赐者再拜,进酒,再拜。皇帝御别殿,有司进皇后服饰之籍。酒五行,送后者辞讫,皇族献后族礼物;后族以礼物谢当奥者。礼毕。”纵观整个仪式,没有非凡酒量的人是很难应付的。
农人耕凿遍奚疆
03
农人耕凿遍奚疆,部落连山复枕冈。
种粟一收饶地力,开门东向杂夷方。
田畴高下如棋布,牛马纵横似谷量。
赋役百端闲日少,可怜生事甚茫茫。
此诗为《牛山道中》,作者为北宋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苏颂。他曾两次出使大辽契丹帝国,对一千多年前的赤峰地区非常的熟悉。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可以知道,在那时候的赤峰地区,不但畜牧业发达,农业也是重要的经济部门。尽管当时的农民很苦,赋役很重,但粮食产量还是很大的。另据《辽史·食货志》记载::“辽之农谷,至是为盛。”
实际上,契丹人在建国以前,农业已经进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了。《辽史》卷二记载:“懿祖生匀德实始教民稼穑,善畜牧,国以殷富。”其中,匀德实为耶律阿保机的祖父。由此可见,契丹民族至少在公元九世纪中叶就已经出现农业生产。在随后的历史时期,契丹贵族首领仍然积极参加农业活动,“阿保机率汉人耕种”。大辽契丹帝国建立后,统治者们更加重视农业生产,“太祖平诸弟之乱,弭兵轻赋,专意于农”“寻诏有司劝农桑,教纺绩……以事耕种”。辽太宗耶律德光曾多次下诏保护农田庄稼:“兵行有伤禾稼,损租赋者,以军法论”。从天显元年(926年)至天显十二年(938年),大辽契丹帝国的政权版图骤然扩大,攻灭渤海国,占据燕云十六州,获得广袤的农业区,为这个国家的农业高度发展打下基础。“澶渊之盟”以后,大辽契丹帝国更是进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安稳时期,农业生产有了更大的提升,辽圣宗“命唐古劝督耕稼,以结西军,田于胪朐河侧……斗米数钱”。
如是,早在一千多年前,赤峰大部分地域已成为北方粮食作物产区,主要有粟、黍、稻、稗、菽、稷、麦等,其中尤以粟、黍的产量最大。因此,契丹人酿酒也以这两种粮食为主要原料。此外,他们还会加入菊花、茱萸、芍药等材料,加工成配制酒,比《齐民要术》中所说的以麦子为材料的酒曲要进步得多。同时期,宋代有数本关于酿酒工艺的理论书籍,如朱肱《北山酒经》三卷、苏轼的《东坡酒经》等,对大辽契丹的酿酒业也有很大的影响。
俗话说“曲为酒之骨,水为酒之血”。据《辽史·地理志》载,在那时候,赤峰地区河流纵横交错,水源充沛,“可行舟楫”(可以行船),而且水质优良,甘甜无比。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既是契丹族的发祥地,又用汩汩甘甜的“乳汁”,和这里肥沃土地上长出的“五谷”,酿造出沁人心脾的佳酿,源远流长,永不枯竭。因此,契丹人好酒更擅长酿酒,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辽史·地理志》里这样记载道:“契丹建国后,在皇都上京设有麴院,管理酿造工场,为皇室达官贵人造酒。”在宫内设酒人(酒官)专门管理用酒。他们还在中京设商税都麴院,同时设商税都麴院都监和麴院判官;在南京(现北京)及各边境榷场(边境口岸)设茶酒监使,专门监督管理酒的征税及有关酒的商业活动。史料中有这样一条契丹酒税的记述:辽代“兴酒税……把辽东京(现辽宁省辽阳市)与南京诸路合为一,诸税皆纳于头下诸州,唯酒税课纳上京。”大辽契丹帝国从中央到全国各口岸设有多种酒官监督管理酒的商业活动。酒税更由朝廷专门管理。如穆宗时为酒人的有拔剌哥、粹你、搭烈葛等。那时候,酿酒也有官酿和私酿之分,即除了为朝廷设立的酿酒工场外,还有遍及全国的大大小小酿酒作坊。穆宗就曾微服酒家并赐银。应历十六年(966年)正月,“微行于市中,赐酒家银绢。”十八年(968年)正月,“观灯于市,以银百两市(买)酒,命群臣亦市酒,纵饮三夕。”另据乌成荫在《灿烂的中京酒文化》中的考证:“近几年,从中京城附近大型作坊遗址出土了做蒸馏酒用的‘铜质冷却器’看,辽代已经熟练掌握了发酵酒和蒸馏酒的技术。”如果这种说法能够成立,将推翻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的“烧酒非古法也,自元间始创其法”的原有说法,会把蒸馏酒的历史向前追溯很长一段时间。
行尽奚山路更赊,路旁时见百余家。
风烟不改卢龙俗,尘土犹兼瀚海沙。
朱版刻旗村肆食,青氈通幰贵人车。
皇恩百岁加荒景,物俗依稀欲慕华。
此为苏颂的《奚山路》,诗前还有一题注:“出奚山路,入中京界,道旁店舍颇多,人物亦众。”食邸门前有木刻朱旗,这种有“朱旗”的“食邸”就是一种小酒店。
“诗忆赤峰”系列之十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