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红古:甘青交界处王保保后裔隐身六百年,“红古”因他们而来

兰州红古:沈儿峪王保保大败,只身北逃,

他的长子率部属家眷,将定居地命名为红古城

这是传奇人物!不论是在金庸小说中,还是《明史》中王保保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经历让白手起家,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都很佩服,称他为奇男子。
人们不知道的是,王保保的后裔在甘青交界处隐身了600年,“红古”一名由他们而来。
今天,我们就讲讲,王保保后裔六百年间的传奇故事!
1.包围兰州,王保保大反攻
明初洪武二年,定西城外,徐达率领的明军主力,同王保保带的北元残余势力,展开决战,是为沈儿峪大战。最终,王保保战败,只身北逃,十万之众四散。
这是一场最终确定甘肃归属的大战。此战之后,甘宁青三省再无元军主力,明军逐次收复各地。
我们多次讲过王保保的传奇!现在简述如下:元末天下大乱,各地豪强武装云起,其中在中原有一支察罕帖木儿率领的武装。王保保是察罕帖木儿的外甥、养子,察罕帖木儿去世后,王保保成了这支武装的首领。后来,在明军北伐中,占据太原的王保保准备偷袭大都。谁知却被徐达、常遇春等反偷袭太原,王保保大败,只带着18名护卫逃往甘肃(指今河西走廊地区)。这十八骑想必就是《倚天屠龙记》中王保保护卫十八骑的来历吧。
王保保不仅谋略过人,而且极具号召力,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养生息,实力得到了回复,他的部众再次达到十余万。
洪武二年底,王保保趁机发动反攻,进攻的重点目标是兰州。为攻占兰州城,王保保试图突袭,但驻守兰州的明军是久经沙场的精锐,不仅看穿了王保保的把戏,而且打了一个漂亮的反击战。当时,兰州守将张温对部下说,敌军突然来袭,且敌众我寡,但有利的条件是敌军不知我军的虚实,乘着夜色打一个反击,然后据城坚守,方为上策。他们乘着王保保立足未稳,张温在夜色的掩护下,杀出兰州城外,扼杀了王保保的进攻势头。
2.徐达和王保保的对决
洪武三年正月,王保保见攻占兰州城池无望,只好绕过兰州向东发展。试图攻占陇西,可惜王保保的愿望没有实现。三月,徐达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出安定州(今定西)。夏四月,徐达抵达平西(地名),面对老对手王保保只好采取守势,后撤到车道岘(《明史》中的称呼)。徐达则进占到沈儿峪口。此时,王保保的十余万部众,分散驻守在森林茂密,地形险要、交通便利的车道岭边。
车道岭、沈儿峪,是平凉、天水通往兰州咽喉,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黄土山梁,长约24公里宽约3公里,最高处海拔2457米,如今316国道由此通过。但是也有部分专家认为,车道岭在今天的定西巉口一带。
徐达指挥明军在沈儿峪同王保保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决战。战役初期,明军失利,王保保选拔千余人的精锐,利用熟悉地利的优势,从小路而来,袭击了明军的东南营垒,结果明军全线震动。徐达亲率卫队支援,才击退了王保保的突袭,战后追究责任东南垒赵指挥等一批军官被执行军法。第二天,徐达指挥明军全线出击,由于头一天的刚刚执行过军法,明军谁也不敢落后,激战一天王保保全线溃败,最后,十几位元军高级将领被明军俘获,八万多元军投降。王保保只带着老婆从宁夏过黄河逃往漠北。
至此,在元末舞台上呼风唤雨几十年的王保保终于谢幕了。北逃到大漠的王保保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虽然竭力支撑,但再无大作为。
3.金蝉脱壳,王保保只身北逃
然而,人们想不到的是,就在王保保孤身北逃的同时,他的长子王西保却率领残部及家眷,沿黄河而上,一路上隐藏踪迹,在甘青交界处隐身定居。这一定居就是六百年。他们不仅定居,而且修筑红古城,今天兰州“红古”区名就来自于他们修建红古城。
从兰州往西,有个地方,在兰州人心中很有名,它就是窑街镇。这里曾以盛产煤炭而闻名。兰州红古区为兰州市的远郊区,成立于1960年。在地理上,红古大体以享堂峡分割为,八宝川和峡外川(红古川)两大块。而红古一名的来历,则因红古川而得名,红古川则来自红古城。红古城的修建者就是王保保的后裔。
红古川长约百余里,包括平安乡、河嘴乡、红古乡和海石湾。湟水从这里流过,汇入黄河,滋养了两岸的山川民众。当地有俗语:“四马二主拴者牢鳌者装粮库,峡外川是个摇钱树”。
那么,红古川是如何来的呢?这就要从王保保的后裔们说起。沈儿峪一战,王保保全军溃散,参战大军多为为明军所击溃俘虏,而兰州、河西等地的部众,则四散而去,纷纷隐姓埋名。比如鲁土司一家,就是北逃不及,被明军截断在河西走廊的脱欢部众,他们顺势归降大明后,被安置在连城。
现在,看来王保保和妻子只身北逃,从宁夏境内乘流木过黄河,从而避开明军追击,实际上就金蝉脱壳之计,其目的还是为了吸引明军注意力,掩护部众撤离。
4.王保保后裔修建了红古城
果然,王保保的长子率领的残部和眷属,选择了和王保保逃走相反的方向,悄然离去。他们沿着黄河逆流而上来到了今天红古区平安村一带,化兵为民,开始了农耕生活。后来,迁移到西拉木拉(今红古村西)的旧古城内。
原先在今红古川境内,有一座古城,不知修建于何年。王保保部众虽在占据了红古川的这座旧古城,但水源匮乏,只能放弃了。后来,他们选择今天红古城的地方,修建城池,开始新生活。
这个地方原先叫红古土。等新城修建完工后,于是将其命名为红古城。也有一说,当时取名为新古城。然而,由于当地土兵发音不准,将新字,误读为红,就成了红古城。不论那个种来历,红古这个名字和王保保的部众有这非常密切的关系。
据地方史料记载,红古城位于红古乡红古城村,原叫“红古土”。红古城从明洪武年间(1368年~1388年)开始,逐年增建,城内街道呈“井”字形,人称井儿街,有八道城门,通向城外,内城为王土司衙门及官员居住,外城为百姓,商贩居住。此城四周筑有十多米高的城墙,南面临河,西面挖有壕沟,东面是悬崖峭壁,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
外城则是当地民众和江淮移民,有“七祠八庙”之称。即有门楼祠、汪家祠、苏家大祠、苏家尕祠、王家祠、何家祠、张家祠、赵家祠、上老爷庙、下老爷庙(即关帝庙)、三官殿、财神庙、土地庙、方神庙、百子宫、文昌阁,还有玉皇阁、三清阁、龙王宫、菩萨殿等,玉皇阁是城内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楼阁,分上、中、下三层,下有过亭通道南北粉墙分别写有“枢旋北极”、“位泽南峰”大字。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红古城被毁。上世纪60年代初内城残垣犹存,90年代只有长5米、高1.5米左右的内城残城墙遗址1处。
红古城内城居住的王土司,就是王保保后裔。明军平定甘肃后,对于北元残余势力,并没有进行大规模追捕,只要放下武器,化兵为民,就成为大明子民了,得以享受和平的生活。在一个地方上,有号召力,能为明王朝出力的,还直接封为土司。比如连城的鲁土司,在归降明王朝后,不仅能安定一方,还多次随明军北征,多有战功,被赐姓为鲁。
据记载,红古城王土司始祖扩廓帖木儿,二世王西保,系扩廓帖木儿嫡长亲男。明嘉靖十九年(1541年)念其为王保保后人,追授指挥签事,封为红古城土司。三世王世臣,系王西保嫡长亲男,于明隆庆四年(1571年) 十月,承袭指挥佥事。此后,王保保后裔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地大族之一。
1960年4月27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设立红古区,就以这座古城为名,故取名为红古区。从此,人们便称这条川为红古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