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关思考12|这些年事业中遇到的坑4-心理成长2-我的人生是如何被卡住的
接上一篇:结合这些理论派和自己的体会,我认为焦虑的本质是「失控」,而源于「冲突」——
焦虑情绪,是一种对于潜在失控的恐惧。
我们内心都有对“控制感”的渴望,因为控制感意味着确定和安全,同时,获得控制感,还会让我们觉得自我价值被肯定。
为什么这么说?
还记得1990吗,《海上钢琴师》的主人公,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
主人公1900为什么不肯下船?船上到底有什么?这是所有看完电影的人都想知道的,也是引起广泛议论的。
我的理解是,下船就意味着「失控」——
1900出生在海上,成长在海上,他没有出生证明,陆地上也没人知道他,而海上弗吉尼亚号上的一切他都太过熟悉,熟悉到钢琴键盘上的每一个细小的划痕,熟悉到每次演奏前,小提琴手一字不改的开场白,他都倒背如流。
所以,对于1900而言,这种简单、熟悉的感觉才是他存在的理由。
在船上,他可以用有限的琴键弹出无限的乐章,他不仅有自己可以掌控的琴键,还拥有了自己对生活的控制感。
可是陆地,那座漫无边界的城市,什么都不缺,就是没有尽头。
没有尽头意味着无法确定「现实与可能」、「当下与未来」之间的联结,这让他心生恐惧,同时没有尽头还会带来自我怀疑——对价值感、存在感和自尊的动摇,这会影响他在群体中的身份和地位。
「不确定」「恐惧」「自我怀疑=价值感缺失」这三者构成了人生发展最大的威胁,因此1900不敢下船,下船就意味着不安全。
好吧,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没这个福气,哪有这样一条简直像母亲子宫一般舒适、安全、可控、随心所欲的船。
那怎么办?一般人也是大多数人会通过抓取「外物」来获得控制感避免焦虑。
比如有些人通过「囤钱」来获得安全感,他们认为掌控了越来越多的钱,就有价值了,也就安全了。《人民的名义》里抓住那个巨贪赵德汉的场景让所有人都惊呆了:整整一堵墙,一张床,全都是钱。
可他却不花这些钱,用他的话来说,小时候穷怕了,就喜欢闻钱的味道——拥有即可控,可控即安全。
亲密关系中,女人的焦虑大部分来自于另一半没有给到足够的安全感,究其原因,其实是对这段婚姻感觉到「不可控」。
家庭关系中,为啥小学中学孩子的父母比幼儿园孩子的父母要焦虑的多的多,同理,孩子大了,越来越「不可控」了。(怎么办的部分,在关系篇再续)。
当然还有一种人是不停的折腾,以事业为「外物」,通过外界对自己身份、地位、成就的认可来获得掌控感。
因此他们要么努力工作晋升,要么创业赚钱,除此之外没有其它,你会发现他们不能停下来的,似乎停下来就会死。
呵呵,不巧的是我之前就这样——
看过《阿飞正传》都知道里面描写过一种没有脚的鸟,它只能一直飞呀飞,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 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带团队搞培训的时候,我一直在课上以这种鸟为努力勤奋的标杆。
现在知道了,其实那个时候我已经出问题了。所以,并不是越努力越焦虑,而是越焦虑才越努力,希望通过抓住「努力」来获得掌控感,通过「囤积知识、技能、KPI」来弥补「价值缺失」带来的不安全感;
当时的大脑无法接受「什么也不做」,否则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在这个社会上我还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吗?
结果呢?2018年,因一个导火索——跟公司的合伙人大吵一架,我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还在赚钱的公司。
这下是彻底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于是陷入了抑郁——人生就此卡住了。
用1990的话说:
我不是因为看到了什么才停下,我是看不到,你能理解吗?
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们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
好吧,这些无法看见的东西是什么呢?为什么它会影响我们事业的发展呢?
如图:
一个人,要想做成一件事需要这三样东西,工具包和杠杆,在《出关思考10|人生规划/如何从0到1构建自己的系统》中写过,这些基本属于「术」的维度,是通过后天可以习得和掌握的。(后续关于软技能的方面还会再写,比如我是如何因沟通表达能力差而丢了客户和人脉资源的)。
而隐藏特质,一个人做事的价值观,原始动机等却深藏在冰山之下,很难被看见,威力却极大——如果产生的是正能量,健康的,那么它能激发人们的天赋潜能、行动力,去解决问题,实现自我。
那么如果产生的是负能量,不健康的呢?
知乎上有个字数很少却高赞的回答——我明明很努力,然鹅却没什么卵用。
好吧,它不仅影响了我事业发展,还逐渐的由焦虑发展为了抑郁。
那么这些负能量是如何产生的呢?即引发我们焦虑背后的究竟是什么呢?
弗洛伊德在《抑制、症状与焦虑》一书中指出,所有的焦虑都来源于冲突——我们心理有三个小人在打架。
在他的理论中,人的精神分为三层:
代表潜意识层面的欲望和冲动的是“本我”——马负责快乐,最好是即时满足避免痛苦,不按常理出牌;
代表父母与社会教导的道德和良心是“超我”——马车里的老爷,内化了社会准则尤其是父母传授的准则,也是一种良心规则,负责阻止本我(马)寻求自私的满足。
而二者之间“调停者”便是“自我”——马夫,它一方面受到来自欲望的冲击(马),另一方面又受到道德的压制(老爷),所以马夫要在马和老爷的战争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当然这场战争都在潜意识的层面,所以我们也许对隐藏在行为背后的这些深层原因并不是很清楚——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现在我看见了,抑郁也就被治愈一半了——看到了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
当超我与自我发生冲突时,人们会感到“道德焦虑”;而当本我与自我发生冲突时,人们会感到“神经性焦虑”。
大白话即,马由着性子想到处跑,老爷不让,前方危险,于是乎指挥者马夫一定要牵制住马。而马夫(自我)就不断的进行协调。
比如,当我们的脑中「马」出现了想要顶撞自己母亲的想法,而在这之前,我们一直被「老爷」灌输的道德是顶撞长辈不礼貌的,是不孝顺的行为,此时,马夫便会感到一种巨大的焦虑感——凭什么父母说话我就必须听,而我说的话,她就只当放屁,父母和孩子之间不也应该尊重吗?何况她的建议就一定对吗?
这就是超我和自我的冲突——道德性焦虑
又比如,我们如果很少得到父母的关注、认可和赞美,然后内心就特别想持续不间断地得到他人的关注、获得他人的肯定。
于是马在其他场合想嘚瑟,想表现的时候,老爷就说了,人要懂得谦虚,懂得内敛,隐而不发,藏而不露,此乃道家境界也。
于是马的这种渴望不被允许,被习惯性地压抑在潜意识中,如果这匹马又是个外向性格,这就造成了马总是在面对社交场合时感到莫名的焦虑,同时又特别的敏感。这便是本我和自我的冲突——神经性焦虑。
如果这种状态屡屡发生,长此以往,马夫就失去了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感受也变得越来越差,再加上马夫还缺爱,从未有权力表达过自己的情绪、情感,比如不敢愤怒。
因此马夫也许患上了情感瘫痪——解读情绪的能力很差,不能觉察到自己和别人的情绪需求,不但很容易误读别人的情绪,还常常不能意识到自己已经处在一种暴躁易怒的情绪当中。
马夫也有可能患上了讨好型、指责型、回避型、超理智型........等等。
那么,你想象一下,马夫不纠结,谁纠结,马夫不焦虑,谁焦虑呢?
所以,为什么我会一旦停止抓取外物就产生无价值、无意义感感呢?
因为马夫——这个调停者出问题了,什么问题了呢?这就是我们一直常说的「丧失了自我」——
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是如何一步一步丧失自我的呢?
未完待续。
敏芊随笔
周一到周五不定时更新
梳理|心路历程
分享|成长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