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学中药一百五十一:半夏
在我国宋朝,有位判官杨立之回到楚州时得了喉痈,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痛得睡不着觉,异常痛苦,请了许多医生,吃了许多药都没有效。
恰好这时名满朝野的太医杨吉老来楚州办事,杨立之的两个儿子听说后,赶快把他请了过来。杨吉老仔细诊察了杨立之很久后才对他的儿子说道:“你父亲的病非常蹊跷,必须先吃一斤生姜片,才可以用药,否则便无法可治!”说罢就去办自己的事了。
杨立之的两个儿子听后,感到很为难,说:“喉咙已经溃烂、疼痛不止,怎么能吃生姜呢?”但也没有别的方法了,只好试一试。结果杨立之吃了生姜后并没有什么异样,也没感到什么辣味儿。
在他吃够半斤生姜的时候,疼痛、肿胀就有所减轻,等到吃够一斤生姜的时候,脓血就完全消失了。这时他觉得生姜也有辣味儿了,吃饭、喝汤已经无碍,喉痈已经好了。
第二天,杨立之亲自去拜谢杨吉老,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并奇怪他是如何将自己的病治好的。杨吉老说:“你在南方做官,很爱吃鹧鸪,鹧鸪爱吃生半夏,而生半夏有较小的毒性,你吃鹧鸪吃得多了、久了就容易引起生半夏中毒。生姜能解生半夏的毒性,所以仅用生姜就把你的病根儿除了,也不用再服其他的中药了。”
半夏的作用与功效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东北、华北及长江流域各省区均产,以四川、浙江产者量大质佳。夏秋两季均可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及须根,浸入2%的明矾水中,漂半小时捞起,晒干或烘干,即得生半夏。
性味归经: 辛、温,有毒。 归脾、胃、肺经。
功 效: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应 用: 用于治疗湿痰冷饮、咳嗽气逆、风痰眩晕、痰厥头痛、恶心
呕吐、胸脘痞闷、梅核气、瘿瘤痰核等症及生用外治痈肿痰核。
主治
1、湿痰,寒痰证:本品味辛性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要药,尤善治脏腑湿痰。
2、呕吐:本品味苦降逆和胃,为止呕要药。
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本品辛开散结,化痰消痞。
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本品外用能消肿散结止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3-10g,一般宜制过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
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
反乌头;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忌朱砂、海藻、饴糖。
相关论述
1、《名医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
2、《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阴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
临床应用
1、治痰湿壅滞之咳喘声重,痰白质稀者,配陈皮、茯苓同用,如二陈汤(《和剂局方》)。
2、治湿痰上犯清阳之头痛、眩晕,甚则呕吐痰涎者,配天麻、白术以化痰息风,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古今医鉴》)。
3、治痰饮或胃寒所致的胃气上逆呕吐尤宜,配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4、治胃热呕吐,配黄连。
5、治胃阴虚呕吐,配石斛、麦冬。
6、治胃阴虚呕吐;配人参、白蜜,治胃气虚呕吐,如大半夏汤(《金匮要略》)。
7、治痰热阻滞致心下痞满者,常配干姜、黄连、黄芩以苦辛通降,开痞散结,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8、治痰热结胸,配瓜蒌与黄连,如小陷胸汤(《伤寒论》)。
9、治梅核气,气郁痰凝者,配紫苏、厚朴、茯苓等,以行气解郁,化痰散结,如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10、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初起或毒蛇咬伤,可生品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相关配伍
1、半夏配瓜蒌:半夏辛开散结,化痰消痞;瓜蒌能利气开郁,导痰浊下行而宽胸散结。两药伍用,可增强化痰散结消痞之功。适用于痰气互结、胸阳不振之胸痹疼痛,不得卧者。
2、半夏配细辛:半夏辛散温通,长于温化寒痰;细辛辛温发散,外能发散风寒,内能温肺化饮。两药伍用,共奏温化寒痰之功。适用于寒饮咳喘之证。
3、半夏配生姜:半夏味苦善降,长于降逆止呕;生姜辛散温通,功专温中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两药伍用,可增强温中和胃、降逆止呕之功。适用于痰饮或胃寒所致呕吐之证。
4、半夏配昆布:半夏内服能消痰散结,外用能消肿止痛;昆布咸能软坚,善消痰散结。两药伍用,可增强消痰散结之功。适用于瘿瘤、瘰疬。
鉴别用药
1、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竹沥半夏与半夏曲:清半夏辛燥性减,长于化湿痰,适用于体弱痰多,或小儿食滞痰阻,症状较轻者;法半夏温性较弱,长于燥湿和胃,适用于脾虚湿困,脾胃不和之证;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竹沥半夏温燥性大减,适用于胃热呕吐,肺热咳嗽,以及痰热内闭,中风不语等;半夏曲功能燥湿健脾,消食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弱,湿阻食滞,苔腻呕恶。
2、茯苓与半夏:二者均有祛湿痰、安神作用,可用治痰湿证及失眠等。然半夏辛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多用于湿痰、寒痰、风痰;茯苓甘淡而平,既健脾又渗湿,能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故有“痰饮必用茯苓”之说。半夏安神主要用于胃气失和之夜寐不安者;茯苓主要是益心脾而宁心安神,用于心脾两虚之心神不宁。此外,半夏又有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作用;茯苓还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之功。
3、橘皮与半夏:二者均为辛温之品,皆能燥湿化痰,可用治湿痰、寒痰证,对于湿痰阻肺,咳嗽气逆,痰多清稀者,二者常相伍为用。然半夏属化痰药,为燥湿化痰之主药,又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用治气逆呕吐,心下痞,结胸,梅核气,瘿瘤痰核等;橘皮属行气药,辛行苦泄,能行能降,可辅助半夏以化痰,且长于理气健脾,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食少便溏等。
4、枳实与半夏:二者均能化痰、除痞,可用治痰热结胸证。但半夏辛温而燥,长于燥湿化痰,又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可用治湿痰、寒痰,以及呕吐呃逆,心下痞,梅核气,瘰疬痰核等;枳实苦辛善破,既破气滞而化痰湿,又破气除痞,消积导滞,适用于痰滞气阻,胸脘痞闷,胸痹结胸,以及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脏器脱垂等。
5、半夏与天南星:二者皆属辛温之品,均具燥湿化痰之功,善治湿痰、寒痰及痰饮喘咳之证,外用消肿止痛。然半夏专入脾、肺,善祛脾胃湿痰,又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治痰饮眩晕、痰湿困脾、心下痞、结胸、呕吐反胃及恶阻等。天南星兼归肝经,走经络,且燥烈之性甚于天南星,长于祛风解痉,主治风痰眩晕、中风、癫痫、口眼歪斜及破伤风等。
6、半夏与旋覆花:二者均属化痰药,功能消痰饮,降逆气,可用治痰多胸闷、呕吐呃逆。然半夏温燥性强,为湿痰、寒痰要药,亦可治风痰眩晕;又善降逆止呕,适用于多种原因所致呕吐,兼能消痞散结,消肿止痛。旋覆花药性和缓,长于下气消痰,善治痰壅气逆之咳喘痰多;又能降逆止呕,可用治脾胃气虚,痰湿内阻之呕吐。
7、半夏与川贝母:二者均为化痰药,功能化痰散结。然川贝母甘润苦泄,长于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用治虚劳咳嗽,肺热燥咳;半夏辛温而燥,功专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寒痰证。此外,川贝母兼能散结,主治痰火郁结之瘰疬、痈肿;半夏还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呕吐呃逆,心下痞,梅核气,结胸等。
8、半夏与竹茹:二者均有化痰止呕作用,可用治痰证及呕吐等。然竹茹甘微寒,功专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兼能凉血止血,用于痰热咳嗽、心烦不眠、胃热呕吐及血热出血证;半夏为辛温之品,长于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兼能消痞散结,用于寒痰、湿痰、胃寒呕吐及痈疽肿痛、瘰疬痰核等。
食疗
平夏汽心汤:
1、功效: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主治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者。
2、原材料:半夏12克(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9克,黄连3克,大枣12枚。
3、做法:以上7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渣,再煎取30毫升。
4、用法:分2次温服。
一.代表方剂
1.二陈汤(《和剂局方》)
2.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4.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5.小陷胸汤(《伤寒论》)
6.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二.代表中成药
1.半夏止咳糖浆
2.橘贝半夏颗粒
3.恒制咳喘胶囊
4.半夏天麻丸
5.胃力片
6.法半夏枇杷膏
组成:法半夏、罗汉果、川贝母、枇杷叶、桔梗、苦杏仁、橘红、紫菀、款冬花、远志、甘草、瓜蒌子、薄荷脑。
功能:润肺止咳,理气化痰。
主治:用于咳嗽痰多,咳痰不爽,咽喉干燥,喉痒,胸闷气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