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良观:难忘那饥饿的岁月

难忘那饥饿的岁月

作者:徐良观

之所以想起那饥饿的岁月这个话题,是因为如今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不识愁滋味,衣食无忧,很少知道祖父辈们当年那愁吃愁穿的滋味。
上世纪50、60后可是尝尽了饥饿的味道,顿顿吃不饱,且一天吃两顿;上午两节课后饥肠咕噜;最好的零食是山芋干萝卜干,那时人们最大的奢望就是什么时候能吃上一顿饱饭。
每到春天青黄不接之时,是人们最难熬的日子。这个时候家中从集体分的粮食吃得差不多了,田里的新粮还没收获。怎么办?人们想出了减少用粮的办法。东台人有句俗话说“三天吃了六顿,快活的那一顿。”就是说每天只吃两顿,通过减少每天用餐的次数来减少吃粮。我父亲逝世于1959年,我才8岁。母亲劳力小,工分少,吃不到生产队里的平均粮,只能吃基本粮。每到春天长日天,就是许多农家度日如年的时候。每到做晚饭时,我总是眼巴巴地看着母亲,希望母亲能坐到灶膛边点起柴火,烟囱里能飘起袅袅的炊烟。可是每次看到的都是母亲那无奈的神情。晚上睡觉时,母亲总是采取精神胜利法来解决腹中的饥饿:“小伙啊,等有命挨过了这难熬的日子,分到新小麦,就来磨面做饼、蒸馒头你吃。”听了母亲的话,只能咽咽口水,心中的憧憬难掩腹中依然空空。平时的三顿也减少到了两顿,我早上只能空腹去学校,到上午九点多钟,也就是第二节课还没下的时候,母亲端着稀饭送到学校,一下课,我就端起母亲递过来的碗,狼吞虎咽,也不要什么咸菜,一下子就解决了一大碗粥,用手背擦擦嘴,走进教室继续上课。中午放学回家时没中饭吃的,到了下午放学回家5点多钟的时候才吃第二顿,这第二顿一般也是稀饭,看到家中的锅周围围着抹布或毛巾,我就知道今天吃的是饭而不是粥,心里感到特别开心。这第二顿一吃就差不多天黑了,过不多久就上床睡觉了,那时没有电视,虽是三春昼长夜短但也难熬。
我至今记得,母亲送到学校去的早饭是很难下咽的粥。春上没粮吃了,母亲就把磨粮筛下来准备喂鸡的麸皮,用石磨再磨一次,再用筛子筛一筛。这种经过重新磨碎的麸皮糁儿煮的粥是不堪入口的,吃到嘴里满嘴钻,难以下咽。就是这样的糁儿也吃不周全,还只能吃两顿。有几年春上实在熬不住了,集体分的粮食吃完了新麦还没上场。为了填饱肚子,只好把刚灌浆不久的新麦抹下来,放到锅里炒熟了,用石磨磨,顺着磨齿流出来的叫“嫩冷”,清香四溢,十分诱人,忍不住就想停下转动的磨盘抓一把捥在嘴里煞煞馋,让平时一直处于半饥半饱的胃饱餐一顿啊。当时我们只顾吃得嫩冷香,其实完全不知道这是农家在透支夏季的口粮。就是这嫩冷我和娘也不敢放开肚皮吃,还得计算着这是数日的口粮啊!到了七十年代,我们生产队长是个为民着想的好干部,他在秋播时就在麦子的空行里种了豌豆苗,到了春季,豌豆的嫩头可以分给各户当菜吃,豌豆茎留着做绿肥。
夏天,新粮上来了。人们对集体分的大麦和元麦还是不敢放开了吃。生产队利用十边隙地长南瓜,农户利用家前屋后的零星地长南瓜。南瓜收获后,我们通常是焵啊吃,刚吃时,容易填饱肚皮,可是南瓜是软饱,没一会肚子就开始叫唤了。还有最通常的一种吃法就是农家用大麦面或者元麦面,用擀面杖、升子或酒瓶压面,压得厚厚的,然后切成一个个小方块,把切成块的南瓜先下锅随水一起煮,锅烧开后,把一个个小方块下到锅里煮一会儿再吃。这在当时是比较普遍的一种食物叫“番瓜榔头圆”。还有就是压成面条和南瓜一起煮,农家叫“番瓜面”。客气的人家用麻虾汤浇一浇,一般人家就弄点咸菜汤拌一拌就行了。这些“番瓜榔头圆”“番瓜面”人多的人家总是一做就是一锅,中午吃了晚上接着吃。
秋天,农家饭桌上最常见的食物就是山芋。当时山芋也有好几种吃法:最普遍的一种就是山芋粥山芋饭,这也要有个前提—粮食比较充裕。或者焵山芋当饭。焵山芋吃腻了,妈妈通常是把山芋切成小丁,然后和青菜一起用油炒一下,烧熟了当饭吃。虽然变换了花式吃山芋,但是天天如此,顿顿如此,肚里没有一点油水。正长身体的我面黄肌瘦,满脸菜色。还好那时农村里没有哪一个有“三高”,肚子里仅有的一点脂肪都被山芋“刮”光了。秋冬时节正是县和公社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时,那时民工在工地上,整天挑着泥担,吃着萝卜饭粥,肚子里没有油水。有个知青告诉我:一次生产队派他去慰问民工,带去了20斤大米、20斤猪头肉,还有青菜,十个民工一顿把这些慰问品全吃光了。就是说每个民工平均吃掉了2斤大米的米饭和2斤猪头肉,还有青菜汤。一位当年的民工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至今感慨万千:“肚里没有油水,不吃没有力气啊!”
立冬后,天气一天天凉了,山芋没吃完,已经舍不得吃了,因为这时胡萝卜该收获了。记得生产队上集体食堂时,顿顿萝卜粥,还很少吃干饭,要吃干饭也是萝卜饭。就算那萝卜粥,是照见人影儿的,只见碎萝卜,难见几粒玉米糁儿。开饭时都不想往食堂跑了,我和母亲对这种萝卜饭粥吃得都怕了。
后来集体食堂解散后,胡萝卜还是伴随着我们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我和母亲把分回来的胡萝卜拆洗干净后,切成碎丁,放在箔子上晒干。留着来年青黄不接时与玉米小麦一起炒焦屑。同时把萝卜切成长条状,晒干了煮饭煮粥。有时萝卜分得太多,来不及切,就把萝卜和缨子一起打成一个个小把,扔到屋子上,或者晾在绳子上晒。就是春节蒸馒头时,小麦面粉馒头是用来待客的,那数量是很少的,同时也用萝卜做一部分饼叫“年饼”用作充饥。我们带到学校去的零食就是晒干了的萝卜条,那味道还是比较好的,有点儿像柿饼,吃在嘴里味道甜甜的,很有筋道,是充饥的好零食,不过是不能当饱的哦!
农家那时的主食充满了瓜菜代,但是一旦来客了,农家人还是十分客气,可以用米在粯子饭中间插一点米饭,家里的大人和小孩可是吃不到的啊!
我们东台如此粮食缺乏,可是到东台来乞讨的乞丐还是很多,有时门前来了一批又一批,据说是邻近的兴化县的。
我在半饥半饱中度过了长身体的那段难忘岁月。如今,饥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那段岁月带给我们的历练终身难忘,它时刻激励着我们莫忘过去,永向未来。
作者简介

徐良观:江苏东台人,中共党员,已退休,返聘于镇宣传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东台市杂文学会、新闻学会、摄影家协会会员。《青春百合》文学丛书主编,先后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工》《中国中学生报》发表言论和通讯二百多篇,在《大江南北》《扬子晚报》《江苏自学考试报》《盐城晚报》《东台日报》《海韵》等报刊发表散文100多篇,并在《江苏教育报》《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东台日报》发表新闻作品500多篇。

原鄉書院总目录(点击可直接阅读)


(0)

相关推荐

  • 串场人家(二)

    串场人家(二)   作  者:乔 永 星 图  片:选自网络 四季更迭,岁月轮回.故乡当然很美,且不言到处一片绿色,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家一墩子,一家一茅屋,一家一烟囱.雄鸡报晓,炊烟袅袅,扶摇直上.家 ...

  • 尔说书:由《本心斋蔬食谱》想到古人以“玉”为美饭?

    近读宋人陈达叟<本心斋蔬食谱>.这是一本记述蔬菜制作为主的专门书籍. 虽说是讲蔬菜制作,读起来却颇有味道. 味道在于,陈达叟把当时他认为鲜美的.无人间烟火气的素食二十品,每品都配有十六字赞 ...

  • 铁11师杨铁臣 ———难忘甜美的“金婚岁月”

    难忘甜美的"金婚岁月" 人生一世,会经历好多风风雨雨.有些事如过眼云烟,很快淡忘.可有些事,我们的金婚岁月,却常在心中荡起阵阵涟漪,并伴随着时光的流逝,变成甜美的回忆. 那是51年 ...

  • 梦开始的地方!任天堂 GBA 20 周年,怀念难忘的掌机岁月

    2001 年 3 月 21 日,任天堂在日本正式发布了它的第二代游戏掌上游戏机,同年 6 月,这款便携式游戏机登陆了欧美市场,属于它的长达 8 年的光辉历史拉开了序幕. 这款继承第一代掌机 GB 里最 ...

  • 随笔||难忘那拜年的岁月【征文】

    难忘那拜年的岁月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礼仪代代相传,这在传统佳节中体现更深,尤其是在"过年"时表现最为明显.中华儿女每人都喜欢自己的童年,童年时更喜欢过年.远在70多年前,我就充 ...

  • 高岩 | 难忘河道委芳华岁月

    河道委 清明节想起你 因为那是我刻心的记忆 你诞生时 我们便在这里 二十几个人 忙到昏天黑地 一张张蓝图从这里绘起 河道变得洁净亮丽 迎春花 倒映在河水里 静静的诉说着她的记忆 河道委 二零零三.二十 ...

  • 徐良观:老队长

    老队长 作者:徐良观 那年(2012)6月,老队长离世了.这位在大呼隆时期叱咤风云把一个六七十户人家的生产队管理得调调适适的硬汉子,在遭受病魔两年多的折磨后离开了人世.那些日子,我的心情和他的家人一样 ...

  • 难忘的改革“黄金岁月”

    1986年底左右,就在市公用局风雨飘摇,传说要拆并中,一个偶然的机会,是跟当时的形势发展结合起来的. 当时上海市已经成立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不久,他们需要人,大学同学便推荐了我.我感到那里的空间还要大, ...

  • 专栏|徐良观:致我感动的2020年

    致我感动的2020年 作者:徐良观(江苏) 2020年,身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基层的我,度过了一个令我胆战心惊.不同寻常却又收获很多感动的庚子年. 春节期间,儿子一家与我们欢聚一起,其乐融融. 正月初 ...

  • 永远忘不了那段饥饿的岁月

    本文作者:师建军 前天我家蒸了一笼玉茭面大窝窝,虽然蒸得不赖,虚腾腾.黄楞楞的挺好吃,但吃下去不多时就烧心,吐酸水,胃里非常的难受.这是从小喝玉茭面糊糊.吃玉茭面窝头落下的灰毛病,虽然中药西药没少吃, ...

  • 散文天地 | 徐为林:那场难忘的冬捕岁月

    文:徐为林  / 图:堆糖 1979年冬天,正当海洋冬汛带鱼开捕之际,我接到二哥从捕捞公司的来信.信中说:"我公司为扩大渔业生产,夺取年度带鱼捕捞丰收,特向社会招聘二十名有志青年参加今年冬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