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的作者和来源
【秦俑百问微讲堂】秦兵马俑的作者和来源陕西学习平台2021-02-10订阅
秦兵马俑身上的陶工名:三庚。
秦兵马俑身上的陶工名:宫藏。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面对千人千面的秦兵马俑,让每一位观众都感到无比震撼。到底是谁塑造了这些栩栩如生的秦兵马俑?他们又来自何方?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考古工作者在对陶俑陶马清理修复的过程中,在有些陶俑、陶马身上不被人注意的隐蔽处,发现了不同内容的刻划或戳印的文字,这些文字为解开上面的问题提供了证据。研究表明,秦兵马俑身上的文字除了有些编号的数字外,其余都是陶工名。这些陶工名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人名前带有“宫”字的,如“宫彊[qiáng]”“宫得”“宫朝”等;第二类是人名前带有“右”字或“大”字的,如“右亥”“大遫[chì]”等;第三类是人名前带一地方名,如“咸阳衣”“咸阳危”“咸野”“栎阳生”等;第四类是仅有人名,人名多数仅有一、二个字,个别为三个字,如“越”“三庚”“甲丁”等。宫字类陶文均出现在陶俑身上,陶马身上未见。目前已发现90余件(含重复者),绝大多数是戳印文,少数是刻文。宫,是“宫水”的省称,“宫水”是秦中央烧造砖瓦的官署机构名。彊、得、朝等是人名。文献资料显示,秦国和秦王朝时期服务于宫廷的人员,多称宫某,如宫中主管巡查的人称作宫均人;管理王室犬只的人称作宫狡士,夜间负责宫内看守的人称作宫更人。由此可知,人名前有“宫”字的陶工,均来源于中央官府制陶作坊。大和右字类陶文在兵马俑身上出现的很少。陶文前边的“大”和“右”,是“大匠”和“右司空”的省称,亥和遫是工匠名。据考证,大匠和右司空是秦中央官署机构的名字,而这两个名字的陶文又曾出现在秦咸阳城和秦始皇陵出土的砖瓦上,这就说明陶文名字前冠有大和右字的陶工,也是来自秦中央官署机构所属制陶作坊的人员。地名加人名的陶文数量也不少,其中以人名前冠“咸阳”和“咸”字者居多,同时也见到“栎阳”“临晋”“安邑”等地名。带有地名的陶文均为刻文,字迹比较潦草。咸是咸阳的省称,咸阳即今天的咸阳一带;栎阳在今天的西安市阎良区,临晋在今天的陕西省大荔县东,安邑在今天的山西省夏县西北。在人名前冠地名,一是用以表明工匠的来源地,说明这些人是从邻近地区征调来的普通工匠;二是表明工匠的身份属于地方民营制陶作坊的陶工。另外,在陶俑陶马身上还见到少数只有单字或两字人名,这类人名陶文均是刻文,字迹潦草。分析发现,仅有人名的陶工中有几位专门制作陶马,而秦俑坑中的陶马又是被国内外雕塑专家一致称赞的雕塑佳作。与此同时,也发现有的仅刻人名的陶俑制作水平不高。因此,这些人的身份和来源尚难以分辨。从秦兵马俑身上发现的记录工匠人名的陶文看,秦兵马俑的塑造者,多数是来自秦宫廷和秦中央官署机构管理的制陶作坊的工匠,少数是从各地民营制陶作坊征调来的陶工。从制作的陶俑陶马看,来源于宫廷的陶工和来源于地方的陶工,在俑的造型艺术和塑造风格上存在差异。来自宫廷作坊的工匠所制作的陶俑,突出的特征是身材魁梧,强壮多力,气质威武,塑造水平较高。原因是来源于宫廷制陶作坊的工匠,对驻扎于宫廷内外的卫兵的形象较为熟悉,而守卫宫城的卫士多为体魄健壮的武士。来自地方民营作坊的作者也有不少优秀作品,但有些俑的雕塑水平较差,说明他们的制作技艺还不够成熟稳定。同时,因为地方制陶作坊的陶工日常接触的是社会下层的劳动者,他们摄取的人物形象更为广阔、更富社会性,所以,地方制陶工匠所雕塑的陶俑形象更为生动,表情比较多样,更能反映出秦军士兵的真实面貌。总而言之,在秦俑身上戳印或刻写着名字的陶工,都是技艺高超的匠师。秦俑艺术是秦代陶工智慧的结晶,他们的名字在中国和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理当占据着光辉的一页。作者单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