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日课064丨永远不要站在道德制高点去俯瞰别人
今天是《孟子日课》第64节。欢迎你留言交流。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孟子·公孙丑下16》)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县歇了三晚出境。齐人尹士离开得如此不坚决,拖泥带水地,就私下与人讥讽议论说:
孟子不知道齐王不能做商汤、周武的视野,这是他智不足以知人,是不明也;知道齐王不行,还要来,则其志在利禄。不远千里而来,道不能行,在昼县住了三宿才离开,为何淹留如此之久。以孟子平日的抱负,我很是敬重,然而其如今的做法,我很不高兴。
尹士的意思,双方合作,合则留,不合则分,进退得当,不必贪恋。干,求的意思。泽,恩泽。濡滞,淹留。张居正解释说:
出处乃士人之大节,甚不可苟。故进必择君而仕,不为利禄;退必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这才是难进易退的道理。
尹士的话通过孟子的弟子高子传到了孟子耳朵里。孟子说:
君子之出处去就,若只顾自己高洁,这也不难。但是爱君忧国,委曲从容,则有出于常情之外者。尹士哪里能了解我?我当初千里而见王,这是我的希望;后来到不行而离开,难道也是我所希望的吗?我是不得已。
在昼县住了三晚,在我觉得太快了。人情或者蔽而复明,或者始过而终改,齐王如果能幡然悔悟,痛加醒改,必然会相信我说的话,将我追回去。
我离开昼邑出了国境,齐王还没有来追,这时我才无所留恋,浩然长往而不再滞留。纵然如此,我难道愿意抛弃齐王吗?齐王天资朴实,虽有好勇、好货、好色三样毛病。但是他的不忍之心,充之可以保民,好乐之心,公之可以治国,犹足以引而为善,以建有为之业。齐王如果能用我,何止齐国百姓得到太平,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太平。齐王或许能够改变态度,即使我已经离开了,还是日夜盼望着。
难道我是小气的人?向王进谏,王不接受便大发脾气,满脸不高兴。一旦离开,非走到精疲力竭才肯停留吗?
尹士听到这话,悔悟说:
我真是个小人。
看来,尹士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洁身自好与顾全大节之间,往往难于两全。在不了解真实情况时,切不可对人对事妄下结论。你的道德制高点,并不适用于任何人。
关于本章的行文,姚永概言:
此章词气回环往复,深情若揭,读之但觉恻隐之心充满于腔内,而浩然之气仍流露于行间,非仁义兼尽者,万不能到此境界;固知言为心声,不可伪为也。大凡文字,得阳刚之气最为可贵,而阴柔之美,亦自不可少。
此章在孟子之文,固属阴柔,而“则岂徒齐民安”两句,“予岂若是小丈夫”以下,则刚气仍自跃跃欲露出来。
欢迎你在留言区交流。别忘了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你的朋友,在这里,遇见传统文化。明天见。
温故知新
回复关键词“论语”,进入论语日课的学习
论语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