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太平道乐

太平道为东汉巨鹿郡张角所创立,是中国道教早期派别之一,巨鹿郡也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太平道名称来源于《太平经》,经文曰:“太平道,其文约,其国富,天之命,身之宝。”“急教帝王,令行太平之道”。裴松子在为《三国志》注解时引《典略》说:“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骆曜教民缅匿法,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

东汉末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政治出现了滞后,当时的地主豪强兼并使小农破产,尤其是连年的自然灾害,使社会矛盾更为突出。张角以《太平经》中“以善道教化天下”为宗旨,用“跪拜首过”向神忏悔的方式进行布道,采以“符水咒说”为下层民众治病解难,备受欢迎,史称“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在以“符水咒说”时以鼓乐辅助,以烘托传经布道场景的庄严和神圣感。这种鼓乐后世称为太平道乐。

太平道乐源于宫廷礼乐,用于祭祀和仪式。起源很早,应与商代沙丘宫苑有密切的联系。东汉,张角创立太平道,在进行“符水咒说”时将与经文唱赞结合起来,形成太平道乐。张角死后,太平道及道乐被继承下来,历代传承并有所改进和完善。元代时,洺州洺水县(今邢台市广宗县)柏社人李志柔创建大同观,地方志书记载:大同观在河北邢台广宗县北大柏社村由同尘洪妙真人始建。其兄志端住持于此,建正殿以奉三清,后为七真堂,散室厩库罔有不备。有董朴《修建大同观记》碑存世。李志柔后修行于邢州仙翁山(张果老山)和沙河广阳山,拜开玄真人、长春子丘处机为师,被元皇室赐号“洪妙真人”。太平道乐在大同观得以继承和弘扬。至明清传承到今天。

太平道乐为道教音乐,所演奏的乐曲清静超然借以悦神;所用乐器独具一格,以笙、管、笛、埙为主,不同于“全真韵”和“正一韵”使用的丝竹乐器。1958年,广宗太平道乐在邯郸参加文艺汇演,受到周恩来和郭沫若的高度称赞。1998年,广宗太平道乐代表团专程赴新加坡表演,受到东南亚人民群众的欢迎。2006年6月,广宗太平道乐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广宗县太平道乐传人有60余人,能演奏道乐曲目134首。

太平道乐分文乐和武乐两种,武乐以鼓为主,又称鼓经。鼓在乐曲演奏时有起首的作用,鼓响乐起;有“无鼓不仪、无音不鼓”之说,《吕氏春秋》有“饮食必以鼓”的记载,三国时弥衡击鼓为曹操饮酒助兴;古战场上以鼓壮军威,皇帝设宴、军中马上、御驾出巡,得胜奏凯,文官升堂,武官升帐,战前占卯、夜间记更都离不开鼓。太平道以鼓召众,以鼓伴经,拓宽了鼓的用途,随着太平道本身影响的扩大,鼓经乐曲也得到了改进和发展。

太平道乐的文乐即科仪音乐。《太平经》说:“得乐人法者,人为其乐喜,得乐治法者,治为其平安,得乐天地法者,天地为其和。”即道徒认为太平道乐演奏,能使人心情愉悦,使社会安定,使自然界风调雨顺,出于信仰诵经时必然奏乐,以管、笙、笛、箫等器乐进行演奏,形成太平道打醮时的科仪音乐,为此科仪音乐也称为文乐。

现在流传的科仪主要是五天醮场科仪。在打醮头一天的晚上进行开经借地,以武乐开场。然后在第一天早上有禁风、取水、安灶、上梓童表;中午接城隍、土地、转供。下午临斋、启师、安剑、请五老等;到晚上进行焚灯、接三宝(迎鸾)、立十方、安镇、送天师、请三官。第二天请太阳、中午请师、送三官、上全朝(上玉皇表)、转供、送师、请三官,下午请师;送师等,晚上接太阴、救苦、北斗坐、延灯、送师、请三官。第三天早晨大请十王,全天请师、送三官转供、上表、诵经、延灯等。第四天早上信礼,上午请师、送三官、五品上香,下午午朝供养等,晚上九皇坐、延灯、吹慢板、送师、请三官。

第四天早晨信礼,上午五品上香,下午请三代,送师、请三官,晚上上香、三归依、送师、请三官。第五天早晨祝寿,上午举行请天师、送三官,拜禅、拜表、辞天师、三官,下午有渡桥、祭水、接赦、放赦、送五老、跑五方、迎供,晚上赦醮、降地、进供,最后是送神和放施食座。五天醮场共有五十四场。

在进行五天醮场时严格按照仪轨进行。在进行前首先要清心、洁身、素食等,也称为斋戒。醮时按仪轨演奏不同的曲目,如开经借地有打击乐《随声》、《大圣号》、《大朝歌》、《慢九声》、《混香》、《紧九声》、《慢五声》、(《五声歌》)、《落坛》等,器乐曲牌有《大开门》、《吾叹花》、《杨柳开门》(《扬州开门》)等。

太平道乐的曲牌十分丰富。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伴经曲牌”,用管、笙、笛、箫、埙、海笛及云锣、坛鼓等打击乐器配合诵经演奏。第二类是“器乐曲牌”,所用乐器和“伴经曲牌”相同,区别是不伴经,只演奏。第三类是“打击乐曲牌”,它和“器乐曲牌”的相同之处也是不伴经,纯演奏,区别是只用坛鼓、云锣、铙、镲、铛子等打击乐器。经过挖掘、整理,三种曲牌共存有曲目达181首,其中“伴经曲牌”48首,“器乐曲牌”41首,“打击乐”45首。遗憾的是,有的只存留曲目、演奏失传47首。

目前,太平道乐传承人有张玉保,演奏师有张玉霄、李尚瑞、赵云瑞、张新生、王国令、刘德恒、王治朝等人。

张玉保(1947-),广宗县太平台乡中清村人。太平道乐第20代传人,也是太平道乐代表性传承人。

张玉保自幼喜爱音乐,小时候与同龄孩子们一起听本村的道乐班演奏,常常听得比别人更入迷;14岁时,就与先入师门的师兄们在老师家听课,成为一个编外学生。一次,弟子在向师爷汇报自己的传艺时,破例获准吹奏一曲受到师爷的赞赏,认为张玉保有灵气,叮嘱老师张海潮认真培养,这样他成为第二十代太平道乐的传人。

学习太平道乐之初,首先接触的是简单的乐器,主要是掌握音乐的韵律和节奏,后来开始学习工尺谱,及管子、笙、笛、箫等吹奏乐器。他对太平道乐掌握全面,爱好广泛,学习道家剪纸、画符、道家书法和打击乐器,经历了五年之久,掌握了太平道乐的基本功和所有乐器的演奏技巧。2000年,广宗县成立道教协会,推选他为会长,同时担任广宗太平道演奏团团长。多次应邀参加民乐及道教音乐演出活动。2001年,河北省文化厅授予太平道乐演奏团“河北省优秀吹歌班队”称号;2009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