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饭店董竹君丈夫结局:52岁再婚生一女,63岁被错误枪决

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步伐。—— 董竹君

在《我的一个世纪》,董竹君的自传书里,她给自己的序言总结了人生始终坚信不摇摆的座右铭。

'从不' 二字,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如同攀山越海,想必大多数人是无法如此笃定自己的人生信念的。

可是这句话从董竹君的笔下写出,我却深信不疑。

董竹君

家境窘迫,被卖青楼

众人所了解的董竹君,是一个活在商圈与报刊的传奇女子。身为 锦江饭店 的创始人,董竹君不但是成功的创业者,还是标志着这一行业走入更高层次、代表一个时代的里程碑。

女强人董竹君站在一个领域的最高点熠熠生辉,无坚不摧的模样让大众都忽视了她原本也只是一个需要保护和避风港的弱女子。

纵观她传奇的一生,这个能够给她提供温暖怀抱的男人也曾出现过,可是给董竹君带去短暂幸福之后, 久久散不去的却是伤害和阴霾。

她的前夫 夏之时 ,52岁时再婚生一女,63岁被错误枪决,跟董竹君的往事自此也告一段落。

要说夏之时存在于董竹君生命中的最大意义,可能就是给她带来了四个乖巧可爱又玲珑懂事的女儿,让董竹君为母则刚,抗下了后来的大风大浪。

其次,与夏之时的婚姻,也是成就董竹君实现个人伟大理想的最好催化剂。

夏之时

和后半生的坦荡顺利不同,董竹君的前半生可谓是一本不折不扣的悲情话剧,不是亲身经历都无法体验其中苦楚。

1900年,她出生于上海。彼时的上海已经初显'魔都'的雏形,夜夜笙歌和晃眼的霓虹都是上海这个城市的特色。

可是董竹君虽是上海人,过的却不是这样有头有脸的上海生活。 每个城市里都有不为人知的潮湿和黑暗,董竹君过的,便是游离在繁华和穷困边缘的辛酸日子。

她的父亲董同庆,坚韧且要强,可挣扎在这世间大半辈子,到头来依旧只能靠拉黄包车维持一大家子的生计。

母亲呢,则更为普通和无力,虽然勤俭克勤,可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也难免抱怨和悔恨。

董竹君自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十分的早熟且懂事,也磨练出她不一般的能吃苦的性子。

父母明事理,思想也很前沿,在外界鼓吹女子读书无用的年代,董同庆是砸锅卖铁也要供董竹君去念私塾,想必他十分明白,只有读书这一条路才能改变整个家庭的窘境,让董竹君不必一辈子也深陷平庸的泥潭。

若是真能这样,与父母相依为命,一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那董竹君的日子还算有盼头,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可惜,还未等董竹君从私塾毕业,她的命运就彻底发生了转折。

父亲董同庆常年做着苦力活,风雨无阻地拉黄包车,人到中年染了 伤寒症 ,一到梅雨潮湿的季节或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身上的骨头便钻心的疼痛。

伤寒症几乎可以说是不治之症,无法痊愈只能调养,为照顾父亲也为节省开支,董竹君中途辍学。

可尽管这样,家里没了收入来源,不到几个月时间竟然是揭不开米缸般的窘迫,董同庆的病又是不能落下一顿药, 无奈之下,只能把董竹君押给了青楼三年时间。

这里的青楼,只卖艺不卖身,也就是俗称的 '清倌人'。

八面玲珑,知遇爱人

别看董竹君出身一般,她浑身透露的都是一股子机灵劲儿,或许是年少时读过书,她学东西极快,吹拉弹唱不在话下。

和看客们周旋,和现实对抗,是董竹君在青楼两年时间内所做的全部事情。

为什么她只待了两年时间呢?因为十五岁那年,她遇见了第一个让自己怦然心动又愿意把身前一切弃之不顾的男子—— 夏之时

那是1915年,夏之时年满27岁,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他任四川 督军 ,能在这个年纪坐上督军的位置,夏之时的能力不容置疑,说是年少轻狂也是有资本的。

能和董竹君相识相恋,还是因为夏之时初次回来时,流连各种烟花柳巷之地,这才在众多莺莺燕燕中发现了别具风姿的董竹君。

别看相识的时候,董竹君和夏之时的地位差距甚大,在面对感情事宜的时候,董竹君有着非一般的理智和高傲。

凭借夏之时的权势与财富,既然看上了身困于青楼的董竹君,那是有一百个办法将她赎出来的,可是董竹君并不愿意借夏之时脱困。

因为她不想一开始就和夏之时不平等。

逃出青楼,董竹君靠的是装病和头脑。 要说董竹君怕不怕,那答案是肯定的,若是真的毫不胆怯,又何必等到两年之后才出逃呢?

还不是因为夏之时太过闪耀和柔情,给予的承诺又太过笃定,使得董竹君飞蛾扑火,第一次与命运放手一搏。

逃出青楼,董竹君便和夏之时私定终身了,彼时的夏之时除了爱逛花楼以外,其余还真的就是人中翘楚。

不仅是留学回来的才子,还是年少成名的军阀,重情重义又文质彬彬,的的确确值得董竹君冒险。

不过,就算他夏之时再怎样优异,董竹君也没被冲昏头脑。出逃当天晚上,夏之时早早等候在外面,他第一时间等到的并不是董竹君热情地拥抱,而是三条严肃的约定。

董竹君对他说:从这时候起,我们两人的命运算是彻底栓在一起了,抛去女子家该有的矜持,我还是要说,我可以嫁给你,不过你得答应我三个条件。

董竹君扮演者

第一,我不做小;第二,必须让我出国念书,继续接受教育;第三,你位高权重、行报国志,得让我从旁协助。

三个条件,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有几个权力高的男人能忍受得了诱惑,一生只爱一个人呢?又有那几个人敢信誓旦旦地说,未来都在掌控之中呢?

夏之时不能预知未来,董竹君也不能。

不过,那月色美得恍惚的晚上,夏之时没有犹豫承诺了董竹君,董竹君也心满意足的和夏之时约定了终身。

婚后生活,冲突不断

二人结婚以后,夏之时没有毁约,既没有出轨变心,也没有禁锢董竹君选择生活,送她去了日本留学接受新潮教育。

大树底下好乘凉,过了十五年苦日子的董竹君算是第一次迎来了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在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她的一切花销都由夏之时负担,她只管无忧无虑的学习,完成自己被中断的梦想。

不过,任何人都不是完美无瑕的,夏之时能够大大方方地送董竹君去留学,当然也有自己自私蛮横的一面。

1915年,刚刚新婚不久的二人就面临分别,夏之时要赶回四川处理好友 张培爵 的身后事,又要奉命接管大局。

临行之前,夏之时送给董竹君一把手枪,作用有二。

其一, 董竹君一弱女子出门在外,遇见坏人的风险很大,有手枪傍身可以防贼; 其二, 若是趁夏之时不在身边,董竹君红杏出墙,那就用这把手枪自我了解。

没错,虽然夏之时有着书生的文质彬彬,有着勇夫的谋略双全,可作为男子, 他的自我感是一点儿不少,坚决不能接受妻子的出轨。

实际上,这段婚姻中,不管是董竹君还是夏之时都没有移情别恋,可这维持15年的婚姻,到最后还是走向了破灭的结局。

至于原因,或许能从感情的开始悟出点儿意味儿。

董竹君是个追求平等的人,可是夏之时表面上认同男女平等的道理,却是打心底里的大男子主义,时间愈久,表现得愈是明显。

给董竹君留下一把手枪还只是导火索,真正让董竹君对丈夫失去情谊的案例还在后面。

结婚15年,董竹君为夏之时生下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五个孩子都是董竹君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才带来这个世间的,每一个都疼爱得不得了。

可是夏之时并不这样认为,他被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浸淫得厉害,对四个女儿的生活和学习都不上心,只关心小儿子的成长。

当女儿们到了读书的年纪, 夏之时更是认为不必在教育上浪费钱财,毕竟等女孩子长大了都是是嫁人的,这不是给别人做嫁衣吗?

当初供董竹君念书,不过是因为董竹君已经进了夏家的门,是他夏之时的人。

这样鄙陋的思想,董竹君感到十分的陌生,一直以来她都以为夏之时和自己的看法一样,追求的是男女平等,是让孩子们接受好的教育,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必颠沛流离、随波逐流。

从此时起, 夏之时和董竹君之间的裂缝就如同黄土地上的皱纹,不需要黄沙的追击,自己就皲裂不堪了。

相比起教育上面的不敢苟同,让董竹君大跌眼镜不敢相信的事情还在后面。当年女儿病重,董竹君是放下了手下一切事物,衣不解带的日夜照顾,才让命悬一线的小女儿有了缓转。

反观夏之时在听闻女儿病重时的态度,和董竹君那是形成鲜明的对比,

首先,他不理解为何董竹君要抛去一切事物照顾女儿,让家务事都落下了进程,完完全全是本末倒置、不知轻重了。

并且他还说: 不过是一个女娃罢了,能比得上一大家子的生活重要吗?死了就死了,别瞎操心!

这样绝情的话就如同让董竹君身心陷入了冰窖,她醍醐灌顶的明白了,夏之时骨子里就是瞧不起女子的。

再后来,长女夏国琼念中学是爱慕上自己的学长,私底下两个人交往密切,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两个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没有藏在心底里那点情愫,在父母面前露了馅儿。

夏之时知道了夏国琼早恋的事情那是怒不可遏,大骂她是败坏了家风,丝毫没有女子该有的矜持和道德。

另外,还让夏国琼自我了结,算是给门楣洗清了这份'侮辱'。

夏之时就像打开了自己长久以来伪装的开关,不再隐瞒自己的大男子主义的真实面目,对董竹君也没了以往的柔情似水。

因为子女这一箩筐的事情,也为了一地鸡毛的日常琐碎,夫妻二人的争吵日益增加。

本来,夏之时就是当家作主的,董竹君除了少奶奶的身份就是全职主妇,做不了什么至关重要的决定。

吵起架来,夏之时没有顾虑,常常对董竹君拳打脚踢、不留情面。

言语上的侮辱董竹君尚能忍耐,可是当夏之时动用武力,还拿起刀来挥舞的时刻,董竹君便不想再这样忍辱负重了。

1929年,董竹君再一次从夏之时的拳打脚踢下逃脱,被夏之时拿着刀在巷子里追赶,没顾得上穿鞋,董竹君跑到大街上求救,才算捡回一条命。

夏之时的打骂让董竹君觉得,自己的生活简直一团乱麻,明明信心满满的婚姻落得个这样屈辱的结局,实在今夕不比曾经啊!

她是要强的,是如同兰花般高贵的,就算出身低人一等,也不能被这样平白无故地欺负了,经过1929年这场闹剧,董竹君心灰意冷。

离婚出走,开创事业

她带着自己的四个不被重视的女儿离开了夏家,没有跟夏之时知会,也没有多带走夏家的一分一毫,头也不回地走远了。

离开夏家之后,四个女儿的学业全凭她一人做主,她是铁了心的,要让女儿接受教育,不必重蹈自己的覆辙。

四个孩子的学费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刚开始的董竹君没了收入,只好把自己的衣物、首饰等拿出典当,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我的一个世纪》里,董竹君写下这样一句话: 因为我的一生与子女血肉相连、患难与共,故在回忆录里叙述了有关子女的经历和事迹。

她的后半生既是在为自己过活,也是在为子女过活。

她和四个女儿回了上海老家,并且打定主意不再回四川,被夏之时瞧不起,忍受嗟来之食。所以当日子入不敷出的时候,董竹君咬碎了牙也在坚持着。

夏国琼的小提琴被她典当了去,她心中的酸楚没人能明白过来。

起初,她摆地摊赚些零钱,只够一家老小开销,若不是夏国琼长大懂事,兼职当了钢琴家教补贴家用,还不知妹妹们的学业能否顺当。

夏国琼

日子这样苦,也不是没人劝说董竹君回去投靠夏之时,好友戴季陶就曾经来游说,让董竹君和夏之时早日破镜重圆。

只不过董竹君全部都严词拒绝了。

看着女儿咬紧牙关的生活,董同庆当然是舍不得的。

'怎么办?这样的生活,携老带小,可怜你什么时候才有出头日子?我和你母亲都已六十多岁了,苦了一辈子,到今天还没有出头,好容易盼到你嫁了个好丈夫,我俩以为有了依靠,老来不会再吃苦头了,哪知又弄到这般地步。'

父母的心酸、女儿的苦难,都压得董竹君喘不过气来,可也正是越压抑,越能开出花来。

从在港头边摆地摊,到后来筹资办工厂,董竹君几次失败又都站起来,她愈挫愈勇的故事被街坊们流传出去,竟然上了新闻头版。

而 锦江 饭店的建立是在1935年,一名日本华侨商人的出资帮助之下,锦江川菜馆正式挂牌营业。

董竹君以前是富家太太,可是来川菜馆吃饭的人从来不是因为她的身份,而是因为这家饭店不管口味还是服务都一等一的好。

因为失败好几次,所以董竹君才会实打实的干事业,力争把每一步做到万无一失,前面的基础都扎实,后来的成功才不出意外。

1935年,和夏之时分居五年之后,董竹君和他在上海正式签署了离婚协议,恢复了自由之身。

她的饭店生意蒸蒸日上, 杜月笙 、黄金荣等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慕名前来用餐,做出中肯的评价。

再到后来, 卓别林 访问中国时,也特地来品尝了锦江饭店的香酥鸭子,让锦江川菜馆的名声远播了出去。

锦江饭店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不是说它的餐饮结构复杂,而是它富含的意义复杂。 因为创始人董竹君,锦江饭店一直都有不屈不挠的面纱和色彩。

董竹君没有如同夏之时所预料的生活不下去,反而还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和夏之时签订离婚协议的时候,她曾经对夏之时提出一个请求。

当时的董竹君其实一边经营着饭店,还一边暗地里支持革命事业,生死祸福就在一念之间,为了没有后顾之忧,她希望夏之时能在自己有三长两短的时候念及旧情,培养四个女儿大学毕业。

夏之时当年也是答应得信誓旦旦,可到最后依旧没能履行,还曾和董竹君争抢女儿的抚养权。

1939年,夏之时再婚,52岁的他和新婚妻子再生育了一女儿,取名夏国琪。

相比较董竹君晚年生活的精彩,夏之时的生活就不尽人意了,1950年,夏之时阴差阳错被卷入一场'组织策划土匪暴乱'之中,最后被错误枪决,享年63岁。

'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 敌人要你死,你就偏不死! 话虽如此,但不知往后还会发生什么?我该怎样去抵挡这股逆流,度过如此凶险的难关?怎样保护自己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将自己的大脑真空起来,一如以往所遇, 任凭它浪涛滚滚,冲击淹没,听之任之!静以待之!'

董竹君的善良、勇敢和大智慧都是被生活雕琢出来的,夏之时对她来说有知遇之恩,更有'助长'之恩。

是夏之时给董竹君创了个外出闯荡的机遇和勇气。

曾国潘一辈子信仰笨拙,认为笨鸟先飞,只有一步步的,把眼前的坎都磨平,往后的路才会顺顺利利。

我认为的董竹君,虽然不愚笨,可她的一生却也是这个道理。 静下心来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坎儿,把眼前的坎儿都踏过去了再想出路,慢慢来,总会好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