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珍宝】漳浦旧镇乌石秀才村传说
秀才村——漳浦旧镇镇乌石后垄村石牛尾自然村。
在漳浦县旧镇浯江上游一片浓绿的荔枝林中,座落着一个古色古香、宏伟壮观的清代民居建筑群——秀才村。在明清两代共出过81个秀才,当时石牛尾村出秀才13个,为漳浦乌石18个自然村之最,秀才村原名亦叫石牛尾村,其古建筑民居群主要是由该村文武秀才、太学生林文士、林武泽和林文盛等人承建于清朝光绪二年,他们回乡时大量栽种荔枝,富裕后便大兴土木,逐渐形成一个在当时颇具规模和独具特色的村落,于是被后人称之为“秀才村”故而得名。
漳浦方言常说:村有石牛尾富,没石牛尾厝。“厝”,在闽南方言中是“大厦”的意思。古代,闽南为官者都喜欢在家乡修筑居室,建房造厝,这些精美瑰丽的建筑,成为他们耀祖荣宗的象征。建于清代的“秀才村”,主体建筑有两座三进连接的“四方后尾楼”,字向座西朝东,是三及第中武秀才林武泽承建。座北朝南的另一座三进建筑是文秀才林文士承建。这三座总建筑面积达30多亩,工程耗量均五年以上,几乎全是土木结构,现还保存完好的主体建筑是三排平房抱着两丛座各三进的院落建筑,平房每排五间,围埕护厝每排4间,合计27间。两丛座的前两进均是“官厅”构式,每进也均是一厅两房,进与进之间各有两间左右厢房,边楼两间厨房。后进均是楼房。右边楼房上下各一厅两房,左右贴着两间平房;左边楼房上下也各一厅两房,左右各抱着上下各有4间的两排楼房。据传,这些楼房是达贵夫人和闺秀小姐住的,因此又称为“梳妆楼”。每座大厝皆有“燕子尾”,脊梁上的《水浒》、《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逼真异常;白石的门廊镶满石刻的题匾、门联、书画卷轴、人物、花卉和飞禽走兽的浮雕。一走近这种大厝,便深感到它的富丽堂皇、古色古香、气势宏大。步入厅堂,梁木斗拱雕工十分精细,描画着种种人物故事,更使人赞叹不已。
秀才村前临浯江,傍依荔枝林,背靠层层山峦,山青水秀。走进秀才村,犹如走进一段意味深远的历史,其古朴精美的建筑艺术,让人浮想联翩,沉醉不知归路。据说,明、清两代,此地人才辈出,连续出了八十余名秀才,其中还有明嘉靖年间的探花、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明嘉靖年间进士、云南按察佥事林一新;明嘉靖年间进士、广西按察使林功懋等人。这些为官者回乡荣宗耀祖,缅怀过世已久的老祖母。老祖母一生贞义,勤劳俭朴,在世期间曾给一姓蔡员外做家奴,换得一间草棚屋,此草屋是间吉祥地,后被改造扩建成闽南第一大家庙——海云家庙,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据乌石族谱记载,石牛尾村开基祖后壁公于清朝嘉庆年间开基石牛尾。后壁公育有7子,由于子嗣众多,后壁公对于子嗣要求十分严格。他严格按照古训,治家勤俭,教子读耕,因而家族和睦,长幼有序。后壁公十分重视子嗣的教育,在他的教导下,次子林石及孙子林荐都考上了秀才。也许是受父辈们的影响及浓郁的家庭书香氛围的影响。秀才林荐的3个儿子都学有所成,林文士考上了文秀才,林文盛考上了太学生,林武泽则考上了武秀才。林氏家族因为子嗣能文能武,在乌石林氏宗亲中声名鹊起,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武世家”。
秀才村现存4座古厝,是清朝文秀才林文士、太学生林文盛、武秀才林武泽三兄弟所建。古厝三排相连,每排前后三进,每进一厅两房,总面积约30亩。这一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竣工于民国初年,漳浦政府2000年8月公布为县级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古厝, 随处可见精致的木刻浮雕及石刻雕花。古厝屋檐采用“燕子尾”结构,屋檐下画有《水浒》、《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造型,虽然年代已久远,但画像颜色依旧保存完好。每座古厝都有内外埕,如今将古厝内外埕分隔开的围墙均已倒塌。据当地村民说,内埕主要是办喜事用的,外埕则是办些白事。
据住在武秀才古厝里的林长福说,古厝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除了部分房屋因无人居住出现坍塌的情况,古厝的整体构造依旧坚固如初。对于生活在古厝里的人来说,这里冬暖夏凉。在同住在这一古厝的老人眼里,古厝从里到外都是宝贝,但古厝常常遭贼,连古厝前水井的四方形井沿都被人挖走。
看着重新安装的水井沿,大家难免会遗憾。
拍摄于约2002年,当时水井沿还在。
“如今,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古厝构建的遗失。”林长福说,四五年前,古厝正堂一对雕琢精细的烛台以及香炉就被窃贼盗走。家族的老人们心疼不已,毕竟是祖上传下来的。以前林武泽还在古厝中开设武馆,招收习武人才,并收集了大量兵器,其中就有一把重达五六十斤的大刀。但因特殊的历史原因,当年祖上们流传下来的珍贵物件都遗失了。
当地一个乡镇干部说,在这样一个小村庄出过这么多的人才,与当地的教育氛围有关系,这里一直以来都尊师重教,后人亦是能文能武。
林长福就曾参加过“东山战役”,穿过枪林弹雨的他,在战斗中立下了二等战功,给家族添了荣耀,盖有彭德怀将军印章的奖状,老人还保存完好。家族中还有四位老人参加过“东山战役”,两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近一二十年来,家族中也有五六名年轻人到部队历练。
林长福说,现在家族中学历最高的是博士学历。家族中的一个女孩考上了北大,并在北大读完硕士、博士,是名副其实的秀才后人。除此之外,村里每年都有人考上重点大学。谈起考上大学的学子,林长福自豪地说:“近年来已经有20多人考上大专本科,有考上武汉大学等知名学府的。”
从高处俯瞰,每座古厝都为“四方接后楼”样式,均以门厅、天井庑廊、正堂和后楼组成,整齐划一,布局规范。
穿行任一宅院,行过外埕内埕,即进入门厅,保存完好的厅屏上还可见鎏金的“金满”“玉堂”四字,各个宅院的厅屏都不一样,厅屏后为天井庑廊。至今,他们留下的宅院,排水系统还在发挥着功能。
古厝的石材,都经过精细的雕琢,木构件均施以雕镂,外沐金彩,其雕刻和彩画工艺极为精湛,门墙及燕尾挑梁下的历史故事彩画,栩栩如生,留存下来的雕梁画栋,不因炊烟的污垢仍隐放金彩。
从正堂边门,可绕行至后楼,后楼为女眷居住,故被称为“梳妆楼”。古厝里的人大多搬迁,“梳妆楼”一层还居住着两位不愿离去的老者,她们静静地守候着老宅,诉说这座楼的故事:
秀才村前方就是浯江溪,明清时期能够行船,汇入旧镇港。漳州月港辟“洋市”后,旧镇港海上贸易繁荣,以至于南洋不少人只知道旧镇而不知道漳浦。到民国初期,还有七八艘汽船、机帆船行走于香港、台湾和温州、宁波、上海、天津等地。
明嘉靖十一年的进士林功懋[mào]引进乌石荔枝种植,清代乌石荔枝种植更加普遍,成为闽南著名的荔枝产地。秀才村的秀才不但会做文章,还会“做生理”。当年的文武秀才和太学生,依靠旧镇港的繁华,在家门前的浯江溪将荔枝干装上帆船,然后驶向繁华的旧镇港,再驶向更远的地方,然后运回了银元和受欢迎的建筑材料——福杉。他们通过航道转运乌石荔枝干的通商而富甲一方。
古宅院每座耗时5年建成,古厝的墙体大多用土夯成,当年的建筑师一般以红壤土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竹片、木条、土纸浆等,为进一步强化黏性,还加入大量的红糖和煮烂的糯米饭汤,时至今日,古厝的墙体仍然钉不进铁钉。可以想象,要建筑30亩规模的4座宅院,需要多少的红糖和糯米。故当地人流传着“村有石牛尾富,没石牛尾厝。”的说法。
秀才是中国的科举称谓,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坎。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秀才中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
一个小小的村子,两代就出了八十余名秀才,自然是吉祥之地。所以,在这吉祥之地建房造厝,就成了秀才们耀祖荣宗的心愿。 如今,秀才村的三座主体建筑还住着30多户人家,所有的村民都是秀才派的曾儿孙。被誉为“闽南珍宝”秀才村是一块风水宝地,已成为闽南地区的一颗闪亮明珠,与该镇乌石妈祖庙交相辉映,一直谱写着绵延不断的传说。
石牛尾村现有130多户680多人。这个以种植荔枝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淳朴小村子,去年入选国家住建部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成为漳浦县第一个被列入具备重要保护价值和意义的地方传统村落。
如今秀才村的村民日益发现古厝的重要性,对于古厝的一砖一瓦,都小心翼翼的。几年前,其中一座古厝面临坍塌的危险,当地政府立即拨款进行修缮。林长福在村委会负责文化事宜,几乎每个月都要接待好几批前来参观古厝的客人。当地镇政府对秀才村的村容进行整治,并下派文化骨干进村入户,挖掘整理“秀才村”相关历史文化资料,希望以此使秀才村的特色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