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周老师的视频号更新啦
主题:谋生是基本的责任
欢迎您关注留言哟~
信仰是对伟大精神价值的信奉和坚守,如果你心中有它,那就根本不需要远道去寻找,如果你心中没有它,那就去哪里都不可能找到。
有一次,甘地参加一百七十万人的朝圣,为此终夜不寐,反复想一个问题:这样的活动对于人们的灵魂究竟能有多大提高?他说他自己是把这个日子当作纪念日的,从来没有想到以朝圣为信仰之助。
我发现一切高僧大德在内心都是超越于仪式的。也许民众需要仪式,但甘地的问题是:真的需要吗?或者,在信仰的本来意义上真的有用吗?
经在路上,神在心中。——我认为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信仰的实质。
我对一切组织化、集体化的慈善和信仰都心存戒备。救助弱者原是心地善良的人的一种自然倾向,当然,为了使救助更有效,善良的人们可以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名义举行慈善活动。但是,这个过程也应该是自然的,参与者的态度应该是谦虚的。我不相信那种充满道德优越感的积极分子真的心地善良,真正的善良一定是朴实的、温暖的,不会对他人造成压力。
信仰也是如此。真正有信仰的人对于自己的灵魂追求是认真的,对于他人的信仰选择则是宽容的。走进一个信仰团体,如果我看到的是统一的激情,使无此激情的人感到不自在,我就决不会去第二次。
历来一切宗教皆有精英信仰与大众信仰之区别。前者必有理性的参与,力求用理性引导信仰,二者若发生冲突,理性会对信仰提出质疑,最后则可能对自身的局限性进行反思。后者则简单得多,始终满足于不思的状态。
佛教更是如此。佛教的核心是智慧,即对人生真理的思考和彻悟,一切修行方法和仪式都以此为终极目的,其作用是帮助你正确地思考,而非不要思考。今日社会精英信佛教者众多,但常是满足于修行和仪式之层面,缺失智慧的核心,在信仰问题上甘当大众。人们也许可以由此发问:在信仰问题上的这种不思,是否表明这些人在精神层面上的确是大众?
在宗教看来,人生只是通往某种更高生活的准备。这个信念可以产生坏的结果,就是否定现实的人生,扼杀生命的乐趣。这个信念也可以产生好的结果,就是注重精神的修炼,超脱世俗的得失。从道理上说,不管怎样定义更高生活,它都理应是指引而不是毁灭较低的生活,因此,在一切宗教中,正是持温和立场者,而非持极端立场者,使宗教发生着助益人生的积极作用。
我谈论上帝,常常是指一个至高的立足点,要站在这个立足点上看人生和世事。事实上,如果你站在宇宙大全——也就是神——的高度看世间的万物和自己的人生,如此养成习惯,也就是有了信仰。对于有这个习惯的人来说,神好像是附了体一样,神的确是存在的。
信仰是可以有、事实上也的确有不同的形式的,不只是基督教一种。然而,形式可以不同,但人必须有信仰,而一切信仰的共同点是把灵魂看得比肉体更重要,惟有如此,人在活着时才有方向,在临死时才会安详。
偶像倒塌之时,粉丝们一哄而散了。
信仰破碎之时,信徒们仍在废墟上守护真理。
捐建一个寺庙,供养一个上师,诸如此类的行为,有三种可能性:觉悟者的奉献;富人的信仰游戏;商人的交易。更大的可能:三者的混合。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许多成功——而且往往优秀——的女性,认一个上师做师父,虔诚供养,以为这样就是有了信仰。也许,女人在信仰方面也是非常感性的,对于她们来说,佛太抽象,师父才是具体的,佛理太抽象,供养才是具体的。
“有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应该把右脸也送上去。”我对耶稣这句话的解读只是一个角度,取其不在得失的层面上计较的含义,其实也是非暴力抗恶的一种方式。“把右脸也送上去”的姿态可以是谄媚的,可以是屈辱的,也可以是高贵的,后者是对左脸被打的彻底解构。
问:对您来说现世和后世哪个更重要?人在现世应当遵从自己的欲望吗?
答:有没有后世,我不知道,在此意义上,现世更重要。问题是现世中什么重要?我的标准:假定有后世,那在后世中仍能延续的,便是现世中最重要的。各种宗教都告诉我们,那就是灵魂。让我们在现世中关注灵魂,这是宗教的伟大教育功能。对于欲望,正确态度既非压制,亦非放纵,而是在灵魂引导下满足和升华。
朗读者:高昂,网名go on,中华文化促进会语言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朗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山西广播电视台职业播音20余年,专注于纪录片解说。听到他更多声音,公众号:声境界,ID:tyreader 配图:画家 Paul Jorgensen
这些年,不断有人表示,想要跟周国平老师近距离学习。
经慎重思考,他终于同意招收“弟子”了。
多年以来,他从未高踞象牙塔中,相反,一直在讲着每个人都听得懂的哲学。他的思想,始于困惑,走向通透,他是从爱和痛苦中走出来的哲学家。他把哲学和智慧,融进了人间烟火,深受读者喜爱。
这是周国平老师第一次招收“亲授弟子”,设有报名、面试、录取三个环节,宁缺毋滥,名额有限。有缘的朋友请咨询美树老师。
(注:下图二维码即美树老师微信)
《孤独三书》(周国平著)
交易担保 周国平优选 孤独三书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