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20世纪华裔建筑的风云人物

美国当地媒体报道,5月16日,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溘然离世,享年102岁。“一代大师落幕!斯人虽逝,作品犹在。”当地媒体以这样的标题报道。

“贝聿铭”这个名字,几乎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建筑。他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为世界建筑贡献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杰作:美国肯尼迪图书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卢浮宫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新馆……

他的一生,穿越了一个世纪,在全球建筑界铸就了无数的传奇,让世人见识了中国人在现代建筑上无与伦比的才华。

 “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

贝聿铭,1917年出生于广州,祖籍苏州。史料记载,贝家人才辈出:清朝中期的贝慕庭为吴中巨富,与戈、毛、毕家合称“苏州四富”;颜料大王贝润生是贝聿铭的叔祖,其祖父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其父贝祖贻为银行家,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1919年到香港创办中国银行香港分行。

苏州知名园林“狮子林”是贝家祖宅,小时的贝聿铭通常会在暑假回去居住。有人说,苏州是贝聿铭设计精神的“中国原点”。穿梭在亭台、回廊、奇石和竹林之间,“狮子林”赋予了幼年贝聿铭对建筑最初的审美和灵感;渗透着传统中国文化印迹的苏州园林,让他体悟到建筑创意的美丽。这里“回廊起伏,芭蕉掩映,竹柏交翠”,“风乍起,万竿摇空,滴翠匀碧,沁人心脾”。成名后,他曾赞叹苏州园林的“一丝不苟与独运匠心”,认为其在有限空间内给人无限遐想,并称这“成为我个人创造力的启蒙”。

除了暑假,贝聿铭年少时光多在香港和上海度过。贝聿铭的父亲希望他能子承父业,在金融领域发展。不过,当贝聿铭从10岁那年到了上海,亲眼见证“远东第一楼”——上海国际饭店拔地而起的时候,他就萌生了想做建筑师的梦想。他后来告诉媒体:“我被它(上海国际饭店)的高度深深地吸引了,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

1935年夏天,少年贝聿铭高中毕业了,父亲希望他赴英国攻读经济学。但是,一部名为《大学幽默》的电影却使得他违背了父亲的意愿,这部电影中描述的美国大学校园建筑和校园风情,与他儿时的梦想不谋而合——最终他选择了远渡重洋留学。

这一年,18岁的贝聿铭怀着无限的憧憬和父亲的不舍与惋惜,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设计专业,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2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师承格罗皮乌斯、布劳耶等现代主义鼻祖。毕业后,贝聿铭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在哈佛短暂的留校任教之后,受邀加盟纽约地产大亨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从事商业房地产的规划和设计,而且这一干就是12年。

在设计风格上,贝聿铭善于运用三角形、圆形和方形等简单几何形状与光线的自然结合为基础,进行精巧的设计,喜爱采用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建造自己的作品,倡导有效利用环境和多变的风格,打造出了“建筑应该和它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的建筑美学。他说,“光线是建筑设计最核心的元素,技术和材料都是其次的”。12年中,贝聿铭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

1955年,贝聿铭创办贝聿铭联合事务所。1960年,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作品,在世界各地创作了许多举世闻名的经典建筑。迄今为止,他的作品有70余件,包括肯尼迪图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等。

肯尼迪图书馆令其一举成名

1963年,美国发生一个重要的事件——总统肯尼迪遇刺。为纪念约翰·肯尼迪,他的家人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私人图书馆。

肯尼迪去世后,肯尼迪家族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用以筹建肯尼迪图书馆,他们希望这个图书馆不仅用来容纳肯尼迪的所有文件,而且能够拥有当时整个肯尼迪时代的记录,因此他们为这个图书馆起的名字叫“约翰·肯尼迪总统图书馆与博物馆”(John F. Kennedy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选择这个图书馆的建筑师的时候,委员会列出了一个包括14名建筑师在内的建筑师名单,打算在其中寻找合适的人。这14名建筑师来自7个国家,其中包括彼得罗·贝鲁奇这样的建筑大师。相对而言,贝聿铭虽然也名列其中,但是非常不显眼。

由贝聿铭设计肯尼迪图书馆,是总统夫人杰奎琳的主意。当时和贝聿铭共同竞争这一项目的建筑大师很多,然而杰奎琳·肯尼迪(肯尼迪夫人)却选择了几乎没什么名气的贝聿铭。之所以选择名不见经传的贝聿铭,杰奎琳这样说:“这是个非常动情的决定……他满是自信,让我想起了杰克(约翰·肯尼迪的昵称)。他们是同一年出生的,我决定和他一起迈出大胆的一步。”肯尼迪的履历表明,他先后在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求学,他和贝聿铭应该是校友,不过毕业后肯尼迪参军并且参加二战。退役后,肯尼迪步入政坛,逐渐成为一颗闪耀的政治明星,并在1960年登上总统宝座。之后,他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让苏联人向他屈服,最终在达拉斯被刺客终结了性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总统。

对于选择贝聿铭作为建筑师,杰奎琳后来进一步解释:贝聿铭的作品并不墨守成规,他会深入理解委托人的要求,并让自己的设计与之接近,然后想出解决方案来创造出真正的美好的东西。此外,杰奎琳对不久前华盛顿完工的一座贝聿铭设计的国家美术馆东厅极其欣赏。

肯尼迪图书馆选址的时候,本是选在哈佛大学的,不知是什么原因,也许来自哈佛大学本身,也许是剑桥市政府,“可能由于怕太多参观者所嚼的口香糖会弄脏了环境,总之,最终被拒绝”。最后,偶然找到了多切斯特海滨的一片垃圾场,就是这个垃圾场,无意中成就了贝聿铭的杰作,如今她被公认为波士顿的一大最佳风景名胜。

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实践了贝聿铭标志性的建筑语言:几何图形。仔细看去,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是一套几何图形的组合:一个圆台形体,一个似长方形,似三角形的竖体,一个横长条体。该图书馆是一座倚海矗立,黑白分明的现代化建筑。建筑主体上有一块大面积突出的黑色玻璃幕墙,镶嵌在全白建筑正面上,整座建筑造型独特简洁。肯尼迪图书馆是他的成名作。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卓越的建筑,也是贝聿铭一个标志性的作品,他凭借这个作品正式步入建筑大师行列,成为行业内最顶尖的人物之一。

肯尼迪图书馆建造了15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备受争议的卢浮宫金字塔

贝聿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当属法国巴黎卢浮宫拿破仑广场的玻璃金字塔——这一巴黎卢浮宫入口处现代主义风格的玻璃金字塔,被公认是贝聿铭的代表作之一。

1981年,法国推出巴黎卢浮宫重建计划,多位博物馆馆长推荐了贝聿铭。让在美国建筑界享有盛誉,如日中天的贝聿铭来设计此建筑,应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玻璃金字塔1989年落成以前,其设计理念一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非议。

贝聿铭说:“如果要我说一件我确定自己没有搞砸的事情,那就是卢浮宫。”巴黎人对外国人插手做事本来就存有疑虑,更别提让一位来自纽约的华裔建筑师来修整他们的国家珍宝馆了。一时间,对贝聿铭的各种非议充斥了整个法国。据当时的统计显示有90%的法国人反对金字塔方案,“贝聿铭会毁了巴黎!”他们这样认为。

当每天,巴黎人都以佩戴上面写有“为什么要造金字塔?”字样的圆形小徽章表示他们的不满。他的女儿贝莲甚至看到,街上的女人们朝他父亲脚上吐唾沫,许多法国人认为贝聿铭富有现代感的设计会毁掉这座历史遗产。贝聿铭经过反复推敲,认真思考后,仍然认为自己是对的:“旁人接受不接受对我并不是最重要的,我自己接受不接受这个比较重要一点。”

尽管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争议如潮,却得到了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的大力支持,后来的结果证明了密特朗支持的正确。

当工程完工后,舆论风向从争议转向赞美,由此进一步奠定了他在全球建筑界的大师地位。经过时间的检验,多年后这个透明的锥形体也和埃菲尔铁塔一样,成了巴黎的标志。卢浮宫馆长让-吕克·马蒂内认为,玻璃金字塔是卢浮宫重振雄风的转折点。“在全世界的博物馆中,只有卢浮宫的入口本身堪为艺术品。”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 ,被法国人赞为“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

如今,流光溢彩的玻璃金字塔与作为世界著名博物馆的卢浮宫一道,成为法国首都巴黎的地标景点。

此后,贝聿铭的经典作品一个接着一个:几何方式叠加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独特而又柔美的风格著称的日本美秀美术馆、看上去像是一个透明蜗牛壳德国历史博物馆、台湾圆锥体双曲面形状的路思义教堂、室内无一根柱子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将传统和现代高度融合的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内有十八景观,山石,湖水,花草,树木,与白墙灰瓦式的主体建筑相映成趣,凭借山势,高低错落,蜿蜒曲折,院落分布相间。饭店大厅面积八百余平米,阳光透过玻璃屋顶泻洒在绿树茵茵的大厅内明媚而舒适。这座曾接待无数贵宾的饭店,加上香山的秀美景色,令无数客人流连忘返。北京香山饭店于1982年落成,1984年获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

几十年来,贝聿铭在世界各地负责设计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最亲爱的小女儿”

贝聿铭始终坚持着现代主义风格,在将建筑人格化的同时为其注入东方的诗意。在世人眼里,他在东西方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华,又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之间穿梭。无论身在何处,贝聿铭始终表示:“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我与苏州是有感情的。人们问我是哪里人,我总说我是苏州人。”

从个人经历到艺术世界,贝聿铭始终身处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缝隙”,他却潇洒言道,“我在文化缝隙中活得自在自得,在学习西方新观念的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晚年,贝聿铭接手了不少中国的建筑项目,如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等。贝聿铭于1978年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将中国的江南园林与现代主义建筑进行了完美的嫁接,为其赢得巨大声誉。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贝聿铭为自己的老家苏州设计了苏州博物馆新馆。

2001年春节,苏州市政府代表团来到纽约,正式向大师提出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邀请,贝聿铭先生欣然答应。贝聿铭说:“这是我50多年建筑设计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挑战,这有可能也是我最后的挑战。”

为了打造好这件“收山之作”,贝聿铭不遗余力。85岁的这一年,为设计该馆,贝聿铭带着他的两个儿子一起回到祖籍苏州。博物馆周边的忠王府、拙政园、狮子林,浸润了他童年时光的记忆。旧地重游,贝聿铭倍感亲切。

在那里,他成立了他的一个专家小组,一起设计论证。其后的5年间,他先后5次奔波往返于大洋两岸,忙于方案研讨、改进和现场踏勘、工程推进。因为年事已高,患有腰痛,贝老不能长途飞行。他每次出行,都先飞香港,休息两到三天再飞上海,然后再到苏州,“有时累得连走路都走不稳。”

苏州博物馆延续了“光线魔术师”的一概风格,利用玻璃、钢铁结构让室内也能借到大片天光。在他的设计方案里:朱红色的大门和苏州传统民居的大门色彩一样,赋予其传统的格调;大门两端作了镂空处理,夜晚十分,馆里夜景隔墙透出,美轮美奂;自大门始,一条明显的轴线穿过大堂,各种景观次第映入眼帘;中轴线两侧,以拙政园的白墙作纸、被切割成条状的山东泰山石为景的片石假山,恍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贝聿铭糅合中式山水的意境打造一步一景的景象,“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对于这座千年古城,贝聿铭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2006年10月6日,在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上,贝老亲自推开新馆大门。他动情地说,“我是中国人,也是苏州人,希望这个建筑能给苏州,给中国做一点小小的贡献。”“贝家在苏州有600年历史,我的根在苏州,今天是为最疼爱的‘小女儿’送嫁。”

荣誉接踵而至

70多年来,贝聿铭的建筑作品遍布全球,包括中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卢森堡,甚至远至卡塔尔。既有博物馆、艺术馆,也有商业中心、摩天大厦、钟楼。

从法国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到卡塔尔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从中国的香山饭店再到日本的美秀美术馆,再到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贝老的作品征服了世界。令人赞叹不已的是光与影交错的空间、不同几何形的反复变换,“让光线来做设计”这一贝式名言,使斑驳的光影在钢结构和木条遮阳板的反复交响下回荡在馆内。

贝聿铭倾其一生,只为向世人呈现最美、最极致的设计。据统计,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50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50项大型建筑中就有24项获奖。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费城莱斯大学在1963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1979年,贝聿铭荣获美国建筑学会金质奖章,美国建筑学会还把当年定为“贝聿铭年”。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

1983年,由于主持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和肯尼迪图书馆等知名建筑的设计,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大奖评委会认为,贝聿铭的建筑体现了对现代主义的信仰,并因精妙的细节、抒情性和美感而被赋予人性化特色。

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自由奖章。贝聿铭获得2016-2017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有人这样评价贝老:“贝聿铭是一个难得的跨文化样本,他从东方和西方两种截然的文化土壤中。有人曾经问他:“你的成功率很高?”而他则笑着回答:“是的,但可能是因为我更加耐心,因为我是个中国人。”作为中国建筑界的先驱者,贝聿铭以其东方的智慧,宽容乐观的人生态度,卓越的建筑设计功力,独具慧眼的现代建筑理念,横跨东西城市,历时半个世纪,创立了众多影响世界的建筑名作。

2019年的一天,当得知贝聿铭去世的消息后,卢浮宫博物馆发文悼念:“就在几分钟前,卢浮宫收到一个让人悲痛的消息,卢浮宫金字塔的作者,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在5月16日辞世。虽然您已经去了天堂,但是您和您的作品将一直被全世界所铭记!”

《纽约时报》在讣告里说:“他优雅又坚定的气质,让他同时深受开发商、企业和美术馆的青睐。他所有的作品,无论是商业大楼还是美术馆,都实现了创新与保守的微妙平衡。”

建筑就像凝固的诗与画,人们称建筑是大地上的艺术。古往今来,世界上留下了无数令人赞叹不已的建筑精品,它们的创造者也因此声名不朽,尽管静默矗立,却能穿越时光、直击心灵。这其中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占据了一席之地。贝聿铭堪称华裔建筑20世纪的风云人物。

贝聿铭说过,“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斯人虽逝,但遍布世界的作品,依然屹立在那。让我们记住,一代大师留下的百年光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