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6期 || 梁书印作品:艰难岁月中的宜中校园/轩诚清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因2015年1700余名学生露天考试名噪一时的宜川中学
三年自然灾害在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心中,都是一段不愿再提及的痛,在很多的文字记载中呈现给大家也都是饥饿、苦难、灾荒、凄凉这样的词汇。父亲60年大学毕业,就遇上了这样的年代,但在他的这篇回忆文字中,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温情、活力、是对生活的爱,对艺术和美的追求,让人不由得想起那句话:生活中从不缺乏阳光......
文:梁书印
诵读:梁轩诚
09年,父母重回宜川中学
1960年9月,经组织分配,我来到宜川县中学报到。正是秋忙假期间,校园一片静悄悄,没有见到一个学生,只有几位校领导和少数教职工,在做收假准备工作。
学校领导全体师生,响应党的号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全国人民共度时艰。学校也办起了规模不小的“木头沟农场”。放假期间,农村户口的学生,都回乡支援“三”秋;城镇户籍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集体去木头沟农场劳动。于是,领导让我也参与办壁报,欢迎从“三秋”第一线返校的师生。
随即,就有学生会副主席,高六三乙学生刘致超提前返校,他便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学生。他抱着一大卷已经办好的壁板,到我的房间说:“老师,赵主任请你把这个壁报审查一遍。”他一边说着就把壁报摊开,铺在地面上。我看着铺开的壁板说:“你们已经办好了,再在上面涂改就不美观了。”他说:“不怕,全部另办也不费事。”于是我把全部内容看了一遍,指出几处需要修改的地方,不过问题不大,只要处理得当,基本上不会影响版面。刘致超先把一小瓶浆糊、剪刀和准备好的纸条放在报图上,然后蘸好毛笔,一下扑倒,趴在了壁报上,认真的改了起来。我当时很惊讶:山区的学生竟是这样的朴实,竟有如此吃苦精神!当他扑倒趴下去时,竟有半截身子是趴在地面上的!
其实,真正使我认识了这里的学生们朴实无华、吃苦耐劳精神面貌的,是在后来两三年工作中长时间体验的深刻感受。
艰苦的学习和工作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困难的生活状况,讲给现在的年轻人听,他们会觉得是不可思意的。老师备课怎么会没有写教案用的教案本呢?学校为什么要办农场呢?为什么要老师带着学生,到农场去烧木炭呢?
58年“大跃进”,给国民教育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宜川县中学就是在58年开始招收高中班的,高六一级的四十多名学生便成了学校增设高中班开局的第一届。59年,高中部又扩展招了两个班,初中部也把原来每年招两个班扩展为三个班。所以,我报到时赵汝彬主任介绍学校情况说:“全校共十三个班,高中五个班,初中八个班。”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也连年给学校增派大专、大本毕业生,教师队伍更新、加强速度惊人。即是在那样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下,在校党、政组织领导下,在教导主任赵汝彬和副主任许朝荣精心组织下,就是那样一支年轻教师队伍,带领六、七百名同学,把学校办得异常活跃,一派生机。
校园常常是书声朗朗,歌声飞扬。围绕“五一”、“七一”、“十一”和元旦节日,学校还组织丰富的文体竞赛活动。文娱方面有歌咏比赛,既有在大礼堂舞台上《规定加自选》歌曲的比赛,也有在操场举办进行曲节奏的《革命歌曲》比赛,一曲《三八作风歌》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唱得师生精神振奋,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意志。
每逢“五一”或“五四”和国庆或元旦,往往还举办文娱晚会,以班为单位,表演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有歌剧、话剧、舞蹈、曲艺、小演唱等等,不一而足。三十多人的教师合唱队,排练的合唱歌曲,在县级单位大合唱比赛中,连年夺冠,以至让县医院,邮电局等单位失去了参赛的积极性,县委宣传部、县文教局、县工会等组织单位不得不增设了“特别奖”。
尤其是1964年,在加强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的声浪中,《中国青年》杂志刊发了话剧《年轻的一代》剧本,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王克俭同志和赵汝彬、许朝荣两位主任决定,组织教师排演该剧,以期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教育,增强对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抵抗力。年轻的教师们对领导的决定积极支持,热情高涨。很快就把饰演的人物角色派定。那个革命烈士之子一个典型的忘本青年林育生,由多才多艺的数学教师韩永康扮演;我被确定扮演了从部队转业、任某工厂厂长的领导干部、林育生的养父林坚;颇具表演才能的俄语教师姬光华扮演林坚的女儿岚岚;图书馆理员胡林淑老师,扮演林坚之妻,尽管有点勉为其难,为了使学生受到教育,她也勇于承担。
外语老师闵莉莉,在陕西师大上学期间,曾演过古装京剧,还是校女子体操队运动员,具有很好的音乐才能,属于后来被称为校花级的人物。在剧中她扮演作为林妻的侄女,寄居姑父、母家中的夏倩如,于是她受表兄林育生的追逐而成了一对恋人。韩、闵两位老师,这对生活中的伉俪,把剧中的一对恋人,拿捏得非常到位,恰到好处。
最年轻的语文教师高保华,把那位血气方刚,立志为党和国家的地质事业献身,远离家中唯一的亲人肖奶奶,到远方去接受锻炼和考验的肖继业,也演得不错。可惜他日常班务工作繁忙,对几段长台词记忆不牢,他便习惯性的瞪着自己握起的拳头,等待幕后提词的王翰兴同学递词而露相、冷场。好在那是一次采排,正式演出时,情况就好得多了。由于高保华同志地努力,王翰兴同学提词时也特别注意,基本上再未出现“冷场”现象。
高六五的兰英芝,是一位擅长文艺,具备较好表演才能的同学,但在排练开始,似有老师演孙子,自己饰奶奶,对词时有点思想障碍,经过老师一再解释,逐渐解除了障碍。毕竟是颇有表演才能的兰英芝同学,演出中表现得就自然多了。剧中有一小青年形象小李,也是由高六五的贾敏生同学扮演的。
这一演员阵容,比较理想的表达了剧本的要求,正确地演绎了剧作所要表达的主题,使学生和其他观众受到了启发和教育,演出是成功的。
为了保证演出效果,校领导还从本不宽裕的经费中,挤出一点钱,制作木架,底层糊上报纸,再绷上纱布,表面裱着道林纸,由美术老师赵明生同志按剧本要求制成布景。演出时,实验室管理员王鑑老师,为演出提供了可以解决灯光问题的仪器设备,和任教物理课的张崇善老师一起,按剧本要求执掌灯光。当时,全县也找不到道具需要的沙发,凑巧县委小会议室有一对宽阔而低矮的木制沙发,我们就把它借来,又用被褥横竖垫起来,再盖上两条浴巾,俨然一对漂亮的沙发就摆上了舞台。就连一架室内楼梯,也是从县委礼堂舞台下面用架子车拉来的。由于它本是县委礼堂台下两边摆放的实用台阶,所以,把它拼摆在赵老师制的布景中,演员踩上去稳稳当当,绝无险情。只是在换景时显得笨重了些,而且仅有三、四级高,作为“下场”的台阶,不太像上楼去了。于是,便在台阶顶端侧方,放了一张课桌,演员下场走上楼梯三、四级后,一个拐弯便进入布景之后了,“下场”表演得自然而又合情合理。
总之,不管是演员同其他工作的师生之间,演员与演员之间人与人的关系,布景与道具之间,人与物之间都配合得巧妙自然,天衣无缝,完全保证了演出效果。
这一大型话剧排出后,在县上共演了三、四场,第一场在本校礼堂。第二场在县委礼堂,县党、政领导和县级机关干部观看了演出。第三场在影剧院,是一次什么节日的文艺晚会,县城的广大职工和群众观看了演出,各方面一致反映很好,扩大了宣传,教育面。
后来听说,那一段时间,日本一个叫什么“座”的演出团体,正在延安参观访问。延安地区让“延安歌舞团”组织了一台文艺晚会,招待日本客人。据说日本客人在座谈时说“你们有这么好的歌舞团,为什么没有话剧团呢?”当时,地区的文化、教育都归地区文教局主管,在单位主持工作的文教局副局长赵保平同志是宜川人,原任宜川县教育局长,他给学校领导打电话通报了这个情况,并说:“他回答客人说,我们的宜川县有一个话剧团。”赵要学校领导,作好调往延安演出的精神准备。为此,校领导对演出谈了些改进意见,安排在学校礼堂又演了一次。县上的党、政领导,还有部分中层领导,又一起和全校师生观看了那晚的演出。开演后礼堂后门和各个窗台上挤满了闻讯赶来的群众。
总之,尽管那个年代粮食是非常困难的,其他物资也是极其匮乏的,老师中已有数人因营养不良而出现浮肿,但仍然坚持“用商品盘点表”背面作教案本,认真备课,不使教学工作受到丝毫影响。尽管多次发生学生周末回家,返校时干粮口袋和衣袋里的三、五角钱,被逃荒的饥民夺去,既受到惊吓,又丢了口粮,但在那种共同营造的校园环境中,大家的心情还是愉快的。校园气氛是以欢快为主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同学们做到了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65年,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周年”活动中,我和姬光华老师,为大家献演了老一代戏剧家、田汉先生著名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为了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俩又和高66级的杨经平同学,初67甲班的宁林香同学,排演了另一个独幕话剧:《一百分不算满分》。两剧演出既活跃了校园生活,又使大家受到了教育。记得这两个独幕剧,也都在县委礼堂和影剧院演出过,对丰富小山城的文化生活也作了贡献。
回忆当年的宜中校园,以及全校师生共同演绎的动人故事,那是多么令人留恋的情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