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使用手册】补中益气汤
【经方使用手册】
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补中益气汤是古代的内伤发热专方,传统的补气升阳方,具有退虚热、抗劳倦、止自汗、健脾胃的功效。
现代研究提示能抗抑郁、保护神经、调节免疫、抗病毒、促进精子活力、减轻放射损伤等。
适用于以反复发热、消瘦乏力、气短懒言为特征的疾病。
【原书配方】
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原书方证】
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
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
【推荐处方】
黄芪15g, 人参10g, 白术10g, 炙甘草5g,陈皮10g,当归10g,升麻10g,柴胡10g。
以水1000mL,煮取300mL,分两次服用。现代也有丸剂及冲剂。
【方证提要】
身热、烦躁、气短而口干、自汗、脉洪大而虚者。
【适用人群】
面色萎黄呈贫血貌,体型瘦长或昔肥今瘦;自觉发热或恶风寒,全身倦怠感明显,精神不振,言语低微;或自汗,或内脏下垂,或子宫下垂,或脱肛,或腹泻,或便秘,或腹痛,或头痛,或昏晕,或视物不清,或浮肿,或小便不利等;口干,或吐白沫,饮食无味;腹平软,有轻微的胸胁苦满感;舌淡红,舌质嫩,苔薄白;脉弱或散大无力。
【适用病症】
首先推荐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使用本方,亦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辨病使用本方:
(1)慢性疾病的整体虚弱状态,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期(A)、老年体弱(A)、多汗症、易感冒、失眠(B)、功能性便秘(A)、女性压力性尿失禁(B)、尿道综合征(A),亦用于手术后免疫功能低下和营养不良(A)、消化道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A)、胃切除术后骨软化(B)。
(2)脏器脱垂等肌肉筋膜松弛病态,如耳管开放症(B)、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B)、胃下垂、肾下垂(B)、脱肛、痔疮、子宫脱垂(B)、阴痿、男性不育(A)、男性性腺功能低下证候群(B),亦用于先兆流产、产后子宫不缩,或临盆骨盆不开。
(3)用于慢性创面、愈合不良(A),亦用于预防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A)。
(4)体弱者伴有恶寒发热等流感样症状,如流行性感冒、干扰素不良反应、多发关节痛。
(5)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生的难治性感染,如结核病(A)、禽分枝杆菌综合征(A)、 MRSA(A)、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B)、反复生殖器疱疹。
(6)改善恶性肿瘤恶液质(B),协同肺癌、乳腺癌的化疗(A)、抗肿瘤免疫治疗(A),可用于预防胃肠肿瘤手术应激和炎症状态(A),但无证据表明其可用于胃癌的术后辅助治疗(A)。
(7)风湿病和变态反应疾病,如特异性皮炎(A)、过敏性鼻炎(A)、多发性肌炎、蕈样肉芽肿。
(8)精神疾患相关的乏力症状,如慢性疲劳综合征、抑郁症、眩晕症(A)、精神分裂等。
【加减与合方】
(1)溃疡日久,创面不敛,加肉桂5~ 10g。
(2)咳嗽日久,短气者,加五味子10g,麦门冬20g。
(3)腹痛,加白芍15g。
【注意事项】
日本有服用本方引起肝损伤和嗜酸细胞性胸膜炎的案例报道。
本文摘自《经方使用手册》(第4版)作者/黄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