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等联合发布《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将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案例纳入2019年9大中国城市发展成功典范。
隔壁的朋友抿嘴一乐: “ 又是什么X X 榜单? ”
还真不是。这组有联合国背书的专业报告已连续发布多年,其专门针对中国的 “ 特别版 ” 研究历时一年有余,有50多位国际专家参与了评审工作,含金量、严谨性都无可挑剔。
距离2018年成都首次正式提出 “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 ,恰好将近两年。此次入选,可谓从国际权威高度予之肯定。
这项海内外赞声一片的 “ 公园城市 ” 实践究竟如何?客观来看,UP君打80分。
豆瓣上评分超过8.0的基本称得上 “ 佳作 ” ,给成都这个分数,意味着它在UP君心目中不仅远超及格线,甚至还有意外之喜。
▲ 成都
首先,公园城市并非单纯意义上的 “ 公园+城市 ” ,详见《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的评价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 “ 致力于以人为本,打造公园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挖掘和转化成都的生态机制,将其变为经济效益和生活品质。公园城市建设围绕‘人、城、境、业’四大要素,引领新时代城市变革。这些变革深入到城市发展方式、领导工作方式、经济组织方式、市民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之中,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
突出一个核心:以人为本。
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是基础:两年来,成都 “ 天府绿道 ” 已落成近3000公里,新建了沙河源公园、天府芙蓉园、月牙湖公园等等,锦江公园、龙泉山森林公园建设持续推进,还打造了一系列小游园、微绿地和 “ 花园式特色街区 ” 。
▲ 锦江公园带规划图
这其中,我们注意到一些新变化 ——
一是选址和打造上结合区域地理、文化特点,尽量满足周边居民需求。
二在规划中对人的尊重,如公园、绿地遵循“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原则。新出台的《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试行版)》甚至规定: “ 儿童活动集中区宜种植中高型灌木或乔木,便于成人看护;游人通行区,树木枝下净空应大于2.2米。 ”
▲ 沙河源公园鸟瞰
三是对土地的利用更充分、设计更加精细化,如利用屋顶、墙面、阳台、消防坡道等布局绿化景观,本质上是提高城市品质、增进市民舒适感。
▲ 沙河公园垂直绿化墙
四是对服务功能的强调,如将公园、绿道建设和 “ 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 ” 相结合。《导则》提到 “ 山地公园配置游客集散中心、自行车租赁点、餐饮设施 ” ,还分别根据300米、500米和1000米服务半径对城市公园绿地配套提出了要求。公园城市不是城乡交融的 “ 田园城市 ” ,也不是以高绿化率取胜的 “ 花园城市 ” ,而是在优质生态本底前提下,强调 “ 人 ” 这一社会主体的需要、体验和参与。在此,不妨称之为城市规划中的 “ 人本主义 ” 。
▲ 天府绿道掠影(来源: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官网)
从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到 “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再到 “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 ,品读金句,我们不难归纳生态建设中 “ 人 ” 的回归。
成都以 “ 公园城市 ” 破局,展现了敏锐的时代嗅觉和创造性,于一众 “ 生态城市 ” 、 “ 绿色城市 ” 中脱颖而出。
去年6月,全球最大规模沉浸式戏剧《成都偷心》在东湖公园上演,后者因之变身新一代文艺打卡胜地。新金牛公园,茶店子小学变身文创展览馆;二仙桥公园,依托铁路、101仓库发展艺术经济;天府绿道也承办了几起国际体育赛事 …… 一系列 “ 公园+ ” 、 “ 绿道+ ” 、 “ 生态+ ” IP开始涌现。
▲ 二仙桥公园(图源:成华文旅)
基于生态条件构建新的消费场景,是 “ 公园城市 ” 的另一要领。
1月11日,范书记在调研中提出: “ 要为企业打造科创空间,为市民构筑生活、消费和商业场景,将流量转化为即时性消费,以创意培育选择性消费。市属国有企业要把握机遇,借势转型,找准新消费的风口,创新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 ”
8个字总结: “ 筑景、成势、聚人、兴业 ” 。优化资源、美化环境不单为了让老百姓生活更好,还能通过 “ 场景 ” 驱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收益反过来又能滋养环境。
▲ “锦江夜游”项目展示(来源:安恒集团官网)
无怪乎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市公园城市规划建设首席顾问专家吴志强将 “ 公园城市 ” 拆解为 “ 公共底板下的生态、生活和生产 ” ,筑景造园只是基础,实现 “ 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 ” 才是最终目的。
一些风景优美的欧美国家,因为经济相对发达,并不是特别重视对自身资源的开发。而中国还处在上升期,加上人口密度高,容易出现经济效益和生态人文保护相冲突的局面。如何平衡多方利益,实现共赢?公园城市 “ 以景聚人 ” 、 “ 以景兴业 ” 的探索很有价值。
另外在 “ 公园城市 ” 建设中,成都市秉持 “ 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 ” 原则,即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预先谋筹投资和价值转化模式,通过平台构建、社区治理、民主参与等形式推动,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城市管理水平。
除了自然生态,还兼顾了产业生态、人文生态、政治生态乃至社会生态 …… 公园城市可谓对 “ 生态文明 ” 概念的深度延展。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一样实现永续的 “ 可持续发展 ” 。
▲ 天府公园
回过头阅读《报告》评语,也就不难理解成都如何 “ 挖掘和转化自身生态机制,将其变为经济效益和生活品质 ” 了 —— 她就像一位发现自己美貌的 “ 宝藏女孩 ” ,逐渐学会微笑与暗送秋波。
成都有何 “ 宝藏 ” ?
这座位于北纬30°的城市,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温约16°C,全年无霜期在280天以上 …… 自都江堰诞生以来,流水蜿蜒,沃野千里,天生宜居和适合植被生长。
▲ 鹿溪河湿地
如今,蓉城GDP跃至全国第8,领事馆数量、奢侈品店数量、航空吞吐量等居全国前列,商业魅力领跑新一线,GaWC 世界城市排名更上升到第71位 …… 多年经营沉淀了坚实底气,不断突破自身边界,也让城市发展有了模式转型的需求。
而在人类天平日渐向东偏移之际,作为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西部重镇和内陆经济开放高地,亦作为 “ 一带一路 ” 枢纽,成都的全球战略地位也在攀升。 “ 公园城市 ” 作为一个世界级示范样本的提出,恰逢其时。
▲ 成都
最后,成都市域面积超过1.46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仅有1000平方公里左右,占比不足7%,不比北上广深等城市,远低于纽约、东京,并且大部分土地为农田山林,具备足够的开发可能性。
▲ 北上广深面积和建成区面积比较
UP君在成都能容纳多少人?一文中分析:以自然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成都人口上限约2300-2400万:700万人以上的红利×93%待运营土地,足以支撑任何大胆的城市规划创见。
由此,才出现了 “ 东进 ” 这样极具极具突破性的跨越。与之于 “ 可持续发展 ” 殊途同归的公园城市,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 “ 千年之变 ” 。
▲ 交子公园掠影
作为城市解决方案, “ 公园城市 ” 可能接近满分,但若仅以过去的两年为考察对象,UP君认为还有一定待提升空间 ——
其一,绿化 “ 密度 ” 和 “ 精度 ” 还不够。
统计局数据显示:成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却只有12.7㎡,略低于全国平均值。
不仅如此,城市整体的绿化分布也不均匀,部分公园、绿地建设粗糙,难以吸引市民游赏。
其二,出行方式不够优化。
据公安部统计,截止2019年底,成都汽车保有量达519.5万台,仅次于北京。另一方面是节节攀升的地铁运营里程,已超过300公里。
矛盾来了:虽然公共交通发展迅速,市民对驱车出行依然情有独钟。对爱买车甚过买房的成都人来说,观念转变绝非一朝一夕。
其三,空气污染仍是问题。
这个不用多说,看看秋冬季满街的口罩就知道。
重拳治理下,成都环境有所改善,统计显示去年空气质量有251天达标(指数≤100),PM10、PM2.5浓度均有下降,但离 “ 公园城市 ” 应有水准尚有距离。
其四,能耗高,利用率低。
公园城市方案提及 “ 绿色低碳 ” ,但没有放在纲领首要位置,施行中也以公园打造、场景创建先行,目前高能耗、低回收利用率等问题长期存在,社会整体认识水平也不高, “ 垃圾分类 ” 推进缓慢便是证据。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已开始尝试发展 “ 零能耗 ” 社会。要提高经济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成都还得 “ 上上课 ” 。
“ 公园城市 ” 如何落实和升华?UP君挑选了3座极具借鉴意义的城市,它们的进击之路里或许藏着答案。以 “ 花园城市 ” 著称的新加坡,绿化覆盖率高达80%,人均绿地面积超25㎡,是成都的两倍以上。这一数据不仅保持得很好,而且在逐年上升。
▲ 新加坡滨海湾
为什么?
这个小小的岛国竟然拥有近400个公园,每条道路两旁都种植了树木,绿化布局非常细腻;植被丰富,生物多样性很强;引入了数字化管理,全国数十万株树木都有登记,精细化令人咋舌。
另外,新加坡率先运用了垂直绿化甚至 “ 立体绿化 ” 模式,建筑立面、坡顶、边边角角均为绿色覆盖,宛如巨型花园;所有公园、绿地都不是孤立存在,以绿道、水道相连接,蓝绿交融。
▲ 新加坡绿化
与深度绿化同样出色的,是它的低能耗。
据统计,全国生活垃圾都会进行回收利用,实在无法回收的,大约41%会进行焚化,其余烬和不能焚化的垃圾一起运往 “ 垃圾岛 ” —— 就连这个小岛,也是美丽生态、富有科教意义的旅游景点,可谓 “ 榨干最后一滴价值 ” :这已不仅是 “ 以景兴产 ” ,更是 “ 以废兴产 ” ,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
▲ 新加坡垃圾岛
目前,成都在绿化方面学习了新加坡的先进范式,但还位于 “ 画皮 ” 阶段,距 “ 画骨 ” 尚需时日;至于低能耗乃至完全 “ 零能耗 ” ,前路更长。
有人说: “ 如果没有中央公园,纽约将毫无趣味。 ”
纽约中央公园是这座超级城市的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巨型绿肺,还是市民休憩、度假、交往、寄放灵魂之处;它因地就势的设计令人叹服,可进入、可参与性更是值得全球城市公园学习。建设公园城市!成都需要什么样的公园?
▲ 纽约中央公园鸟瞰
但鲜有人知道,这个公园在上世纪一度衰败,沦为垃圾堆放、犯罪频发的失乐园。
它的起死回生,始于1980年 “ 中央公园管理委员会 ” 的成立。让人惊讶的是,数千万美元(如今已达数亿) “ 振兴基金 ” 中的大部分源自社会捐赠。
复兴期间,不少企业、个人主动 “ 承包 ” 公园设施,如当年的特朗普就包下了沃尔曼溜冰场。另外,市民们自发维护园区环境、活跃人气,让之长年生气勃勃。
▲ 沃尔曼溜冰场
公私合营模式减轻了政府压力,有利于发动资本和社会力量 “ 造园 ” 和 “ 护园 ” ,全民参与则将这一效应最大化。伦敦近年来也在实行绿地 “ 承包制 ” 、普及保护意识,和纽约一样将公园变成 “ 人人有责 ” 的城市资产。
▲ 纽约中央公园大草坪
虽然公园越来越多,但品质良莠不齐,运营方式也有待完善:从顶层设计到操盘细节,成都都须 “ 见贤思齐 ” 。被誉为 “ 世界最环保城市 ” 的哥本哈根,在 “ 低碳社会 ” 上走得足够远。除了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等外,它还有一大举措:对汽车 “ say goodbye ” 。
▲ 哥本哈根
有人统计过,哥本哈根有40%以上的人以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加上公共交通和步行,其通勤 “ 绿化率 ” 高得惊人。
▲ 哥本哈根街头
能做到这一步,光靠说教是不够的。它在设计城市时就做好了铺垫:一是土地开发集约化、功能分布混合化,让市民自发使用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二是引入TOD模式,提高出行效率和价值转化率。
此外,哥本哈根几乎每年都要对既有规划进行改良,让城市更适合慢行系统,提高步行者和自行车的 “ 地位 ” ,将机动车 “ 赶 ” 出中心城区。
▲ 哥本哈根街头
拥有巨大汽车保有量和 “ 买车热 ” 的成都,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对机动车说 “ 不 ” ,但从轨道交通的急速发展、对新能源车辆和共享单车的重视,我们看到了她的努力。
不过正如哥本哈根经验所显示的,重要的不是强迫人们改变出行意识,而是先从规划入手、再以城市 “ 塑造 ” 市民性格。
联合国《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从1990年的0.501跃升至2018年的0.758,是近30年来唯一从低人类发展水平跃升到 “ 高人类发展水平 ” 的国家。
但这个数据在全球只能排到80多位,若计算内部不平等因素,调整后仅有0.636,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差距。
该报告给出的 “ 中国建议 ” ——
创造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环境 ……
我们注意到,以上每一条都正被成都 “ 公园城市 ” 建设履行和探索 —— 她要解决的不只自身问题,还有中国乃至世界的问题。
▲ 天府新区掠影(来源: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官网)
不妨再回顾下范书记在首届 “ 公园城市论坛 ” 上的发言: “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公园城市理念创新了营城模式,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将把人类城市文明推向新的阶段、新的高度! ”
“ 80分 ” 只是开始 —— 时间这枚丰润的果核,蕴含着无限可能。
官宣!为全面获取成都向上新闻资讯,各位关注向上公众号的朋友,请同时关注成都向上黑底logo号(资讯流量)和右下角的成都向上白底logo号(新闻原创)。
黑与白,构成了城市发光的岁月
黑与白,塑造了城市斑斓的空间!
1月10日
成都向上小程序正式推出
一个更加五彩缤纷的世界
已经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