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印|牵牛延蔓绕篱笆

篱笆用几根瘦柴承起了墙的担当!

——民谚

过去,悠长的岁月里,篱笆墙曾广泛应用于农村——春天栽插,历经夏日风雨,直至秋寒随风而去,无声无息中,自排成行,独立成景,更是日子的见证。

篱笆或围院子,或为院内隔断,也或长或短,或高或矮,都会挺拔着身躯——把空旷规划,进而隔离成有形有序,庄重中,俨然成了一种标识,一种界定。

从秸秆垛中,挑选出顺直结实的玉米秸或高粱秸,扯去叶片,掐尖去顶,整齐地将根部栽插地下,出地面部分需施技巧,交叉成型,中间处,里外两侧附几根儿粗实玉米或高粱秸做梁,再用踩柔浸湿的高粱秸做要子,里外穿梭,手拽脚蹬,将梁捆实扎牢,一个三百六十度拧转锁住,篱笆便结成了。

土地不生无用之物。农耕时代,是资源再利用的典范时代,物质馈乏启迪了人们的智慧,任何东西,哪怕普通的临近垃圾,都可能再次被利用,使其更深地融入生活之中——树条经篾匠之手,变成了水斗,簸箕;麦秸杆被编成草帽或蒲扇;玉米皮几经编拧,攒成了“蒲墩”;一管簿薄的柳管成笛,吹出乡曲《小白菜》的悲切凄凉;就是光溜溜的河卵石,也会被敲打成石球,引得一群髫龄少儿追跑。

一捆捆,一根根倒着的秸秆,立起来便成了墙,由灶膛之物,站在了阳光之下,天地之间。秸秆瘦弱,篱笆自然也就单薄,看上去,犹如春风吹起的一片苇席,微醉般摇晃,骤风到,舞蹈一样前仰后合。有经历的人,望一眼篱笆便知晓了风力几级。而于无数次大大小小的雨中,篱笆更像位智者,濯足沧浪,无数次清新通透!

总有感慨生出,秸秆在化为炊烟灰烬之前另有用场,直至导致了已无生命可言的生命延续。它们能意识到,该感谢的应该是自己吗?篱笆——由秸秆聚群抱团,互相依靠,勇于面对,“积弱成强”而成“墙”,化成一道道田园屏障,虽简陋羸弱却呈现出无畏的勇气与担当。

人们在篱笆上晾衣服,晒菜干儿,挂扁担,插镰刀,其“身兼数职”。日子中,像多了个肩膀一样,篱笆——分解了人们许多生活负荷。

春秋中,有篱笆在时,人们呵护它;无篱笆季节,望着一片空旷,人们又会记挂起篱笆。在无限循环的篱笆岁月中,充满着人们对它的依赖和敬意。

……

篱笆墙应该是早于实体墙的——一座座简陋的茅草屋,是不会金贵到用土石墙围垒的。

四五十年前,在我的老家冀东平原农村,还会处处见到玉米秸或高粱秸篱笆,总有它春来秋去的身影。而那时的实体墙,也多是土坯墙。后来,随着瓦房以及楼房兴起,砖石墙才普遍开来。墙,现在更讲究,更阔气了,不是贴瓷砖,就是喷涂料,修院墙花的钱占建房开支比例越来越高,再加上一座考究庄重的门楼,更是增加了投入。当下,这些阔气的建筑,把篱笆墙的影子深深地遮挡在了历史尘埃中。

……

无须追溯篱笆墙的历史有多远,岁月长河里,它早已经成了农家日子中的一道风景,明代叶子奇有诗曰:

苍石红泉少隐家,

牵牛延蔓绕篱笆。

不知满径秋多少,

凉露西风淡泊花。

记忆中的初夏,绕篱笆的早已经不是牵牛花之类了,而是黄瓜、豆角等爬满了篱笆墙。它们的身驱被蓬勃的绿色覆盖着,遮挡着,淹没着,一篷篷绿撑起了农院。接着,喧嚣便不请自来——黄花紫花,还有白花,牵丝攀藤,一朵朵,一串串,一簇簇灿烂于篱笆之上,花香也弥漫开来,行走其间,淡淡的,沁人心脾。

仿佛,夏日的壮丽景色骤然而至——座座房舍成了叶叶扁舟,刹时间就隐在了绿潮花海的波涛浪谷之中……

乡景,是无声歌者,唱行岁月,唱行人心。

篱笆朴素也实惠——不经意间,大大小小的黄瓜,长长短短的豆角,还有更长更粗的瓠瓜等菜蔬就挂满了里外上下。肚子发空时,大人孩子信手扯下一根儿黄瓜,一阵清脆嚼声响过,一抹嘴,人也精神起来;主妇忙碌中燃柴做饭,炊烟已升起间,人才会迈出门槛,随手摘下些果实,一会儿,菜肴就端上了饭桌。

若雨水丰沛,瓜果丰盈,各种果实会被切成片,切成条,刮成丝,挂在篱笆上晒成干儿,篱笆被打扮的条条块块,飘逸透明,亮亮闪内,一时间,农家日子也轻盈起来,轻盈地晒在了篱笆上。

时下,许多人并不知道,人们喜食的干菜,是脱胎于昔日篱笆之上,亦是生活中聪慧之举——不是简单的将鲜菜变干菜,而是形成了错时错季,使得在漫长的冬春季节有菜可食,也让篱笆的味道,篱笆的影子循环在日子中。

……

唐代诗人元稹有诗:

筑城须努力,

城高遮得贼。

但恐贼路多,

有城遮不得。

于设防和安全保障来讲,篱笆墙的形式,是远远重于内容的,象征性更强,如一把瘦弱的锁头——锁君子不锁小人。于慎独者而言,内心方圆笃定,自认为再虚的墙也是墙,不会有丝毫觊觎之心,更不会冒然跨越。其实,生活中常见的是,散养的家禽家畜也会临墙止步。

篱笆辉煌的束势始于塞外冷风的来临,身上的绿色蔓叶枯萎,冬的脚步声渐近。篱笆拆除之后,人们见秸秆并未腐透,便拿来烧水做饭,最后温热一下生活,才化做缕缕炊烟,爬过房顶树梢,变成白云,融化在篮天里……

牵牛花缠绕的纤弱之美,黄瓜瓠瓜攀爬时的繁茂丰盈,如今都成了旧时乡景,篱笆墙的影子早已远去。时下忆起,有篱笆竖立的日子——或丽日,或风雨,虽然简单,却也是灵动多彩。

乡景是条河,神游其间,时有满脸满眼的湿,难分河水还是泪水!

作者简介

张国印,遵化市人,河北省作协会员、唐山市作协会员。一九八四年开始发表作品,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七十多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文集《时光岁月记忆》、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长篇非虚构文学《国印乡痕》。

平台征稿启示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

主办:遵化市作家协会

顾问:关仁山  峭  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篱  王立新  马良  张国印

编委:范丽丽  张国印  曹雪艳  张玉红  王翠红  杨晓健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杨晓健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刘艳芹

古体诗词:刘艳芹  张志明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0)

相关推荐

  • 罗带娣║篱笆墙(短诗三首)

    罗带娣║篱笆墙(短诗三首)

  • 【散文】‖ 杨友申:记忆中的篱笆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杨友申 杨友申,中国乡村作家. 2020年7月撰写的散文<乡村路歌>在<中国乡村作家>征文中 ...

  • 张国印| 初心

    张国印| 初心

  • 张国印|那时候的书与人

    张国印|那时候的书与人

  • 张国印|我和俩孙子

    全文2236字    阅读全文需7分钟 大孙子 2014年6月25日,<唐山劳动日报>副刊·老人天地版发表我的文字<下哄孙子上哄父>,讲的是我和81岁的父亲,3岁的孙子之间的小 ...

  • 张国印:用真情书写家乡

    作家谈创作 汇报一下<国印乡痕>这本书的内容以及写作过程和一些浅显体会. 这本书是纯粹描写家乡的,是岁月时光难以磨灭的记忆.时间跨度从1958年至1984年,反映人民公社26年间农村的状况 ...

  • 炸桥(连载七) 张国印

    多日后,区小队的瘦队长和胖队员在石头峪的狼窝山下找到了根宝,根宝在找桃子和桃子的儿子.根宝一脸惊慌和愧疚,他说:对不起了二位,我在找"跳山"的老婆孩子,没办好你们交待的事.八路一脸 ...

  • 炸桥(连载六) 张国印

    从长安桥回到家里,已是晌午时分,根宝胡乱吃了些饭,便在草屋前的大块磨石上磨起了铡刀--两口铡刀.铡刀是从燕山县城买回的,刀片宽九寸长五尺背呈弓形,看上去钢劲十足,含着杀气,新的没开刃,须强力细致反复磨 ...

  • 炸桥(连载五) 张国印

    雪终于停了.日头从东方冒头时分,根宝从崖洞里爬出来,拍拍身上雪土,又悄转头望了眼从冰窟窿里爬上岸裹着大衣走进营房的长安,便恨恨地扭身走向了回东山的路.-- 东山,山茂又深,方圆几十里极少人烟.东山离北 ...

  • 炸桥(连载四) 张国印

    被牛车拉回家的桃子爹满心沮丧和悲伤.枪伤是在右大腿上,骨头打断了.撕心裂肺的疼痛使他昼夜难熬.土郎中告诉他,百天后能下地练走就算烧香走运,落个瘸子无疑,不精心养治,没准成卧炕的瘫子,伤重失血多保了命也 ...

  • 炸桥(连载三) 张国印

    两年前的春上,有日本汽车开始往北河湾拉木头,同时有些日本人在河道上比比划划,量来量去,又是挖坑打桩.春日里水枯河浅,一时北河湾成了工地.日本人在这里修桥了.接下来的一切是从占地开始的,工地备料需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