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诗词忆浒关
□浒萱
浒墅关是京杭大运河上南来北往商贾云集的重要漕关,素有九达之冲,吴郡巨镇之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留下了“怅望武丘路,沉吟浒水亭”等佳句;宋元时期,许市(浒墅)已形成集市并设立巡检司,陆游、杨万里、范成大、顾阿瑛等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诗文。《秀野山水间——运河古镇浒墅关诗文增辑》编著者张文献,正是秉承着深挖历史文化史料,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宗旨,在浩海的古籍善本中,搜集整理有关浒墅关被尘封的历史记忆。这些历代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全部被收录于此书中。
张文献是一位作家和古陶瓷收藏鉴赏家,他在博览与遍寻史料的基础上,整理并注释了上百首诗文。张文献自小喜爱历史、诗词,也知道不少跟浒墅关有关的诗词名句。不过,虽然咏怀这个千年古镇的诗词不少,但这些经典散落各处。于是他决心搜集整理出一本专门介绍浒墅关山水名胜、历史遗迹的古诗词集。
依诗中的线索,他考证出白乐天和苏城百姓挥手作别之处的运河边浒水亭即是今日浒墅关;少年时代的施耐庵在浒墅关这个运河畔的“大码头”一住经年,结交三教九流,听闻了许多侠客演义故事,为他下笔有神的小说创作上了最好的“民间”一课。
还有以诗证史佐证康熙曾二次驻跸浒墅关、以诗为媒分析了文徵明为运河古镇浒墅关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图……这些吴地名流的趣闻逸事,也在不经意间,被张文献的一双慧眼“挖掘”了出来。
“在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时,不要局限在该地的历史典籍中寻找,更要关注它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相关的人、事、物等。”张文献说道。
做古诗词整理,最重要的是严谨。他在浩瀚的古籍善本中,从历代苏州文人、到过苏州的外地文人们的文集中,搜集整理出所有有关浒墅关被尘封的历史记忆。虽然工作量十分巨大,可能数十册翻检下来,找不到想要的,但又是最可靠的办法。也正是靠着这个“笨”办法,才有这本书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江南古镇浒墅关的文脉,也因此由隐而显。
这些诗词中的浒墅关,既有南方的精致细腻,又不乏北方的风度和气派。如今的我们徜徉在这些诗词中,细细品读浒墅关,传承千年古镇文脉。
别苏州
唐·白居易
浩浩姑苏民,郁郁长洲城。
来惭荷宠命,去愧无能名。
青紫行将吏,班白列黎氓。
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
饯筵犹未收,征棹不可停。
稍隔烟树色,尚闻丝竹声。
怅望武丘路,沉吟浒水亭。
还乡信有兴,去郡能无情。
赏析:
对该诗的诗情意境不加阐述,只针对诗人沉吟的地方——浒水亭,做一些地名上的推测和考证。根据诗中的描写,浩浩荡荡的苏州人民跟随白居易的船只,在运河里走了十里的水路。他们最后践筵的地方,应当就是向射渎铺。
《长洲县志》载:【射渎铺,在枫桥北十里,世传秦始皇尝射于此,故名。】旧制也规定,运河边,十里设立一亭。那么,从射渎铺往北十里的运河边的浒水亭,也就是白居易真正意义上离开苏州这片土地的地方,应当就是现在的浒墅关。
康熙六巡江浙
(节选)
清·钱泳
第二次南巡是二十八年己巳,二月初三日,御舟抵浒墅关,苏州在籍诸臣汪琬、韩菼、归允肃、缪彤等接驾。日晡时,上入城,衢巷始结灯彩。次日,幸虎邱,登万岁楼。时楼前有玉蝶梅一株盛开,芳香袭人。上注目良久,以手抚之。出至二山门,有苏州士民刘廷栋、松江士民张三才等伏地进疏,请减苏、松浮粮……
赏析:
康熙驻跸浒墅关:由原古诗文中可以看出,康熙六巡江浙地区的时间分别是康熙二十三年、康熙二十八年、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四十二年和康熙四十六年。其中明确记载,康熙第一次南巡和第二次南巡时曾驻跸浒墅关。
阳山
元末明初·施耐庵
年荒世乱走天涯,
寻得阳山好住家。
愿辟草菜多种树,
莫教李子结如瓜。
赏析:
根据施耐庵年谱等资料可知,施耐庵十三岁至浒墅季先生家读私塾,十九岁与季先生女儿季丹红完婚。元末明初,浒墅关不仅是一个活码头,还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聚集之地,也是施耐庵获取创作素材的佳处。
南宋晚期开始,苏州的街巷盛传着宋江古十六人义勇事迹,生活在当时的文人,除了寄情山水之间,也渴望着英雄辈出,安邦天下。这些诗句明白、晓畅、旷达,诗人的心境从中一览无余。
《浒溪草堂图》题记
明·文徽明
沈君天民,世家浒墅,今虽城居,而不忘桑梓之旧,因自号浒溪,将求一时名贤,咏歌其事。余既为作图,复赋此诗,以为诸君倡。浒墅一名虎墅,按《图经》:秦始皇求吴王宝剑,白虎蹲于丘上,西走二十五里而失,故名虎疁,吴越讳鏐,因改【疁】为【墅】,又伪【虎】为【浒】云。
赏析:
江兆坤先生在《文徵明与苏州画坛》一书中介绍,大明嘉靖十四年腊月,年过六十的文徵明应友人沈天民的请求,为其作《浒溪草堂》图卷题记。从题记中看出,沈天民本人是居住在苏州城里的,浒墅是他的祖籍地,古人有百善孝为先之礼,不忘桑梓之旧,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崇高境界。因此,文徵明所绘的《浒溪草堂》图卷,并不是真正的实景再现,而是一幅寄情于山水的理想家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