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白虎加人参汤中的“制胜奇兵”

小编导读

“用药如用兵”这句话相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而医圣张仲景创制的诸多经典方剂可谓是选方用药时“排兵布阵”的典范。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见识一下,清热名方白虎加人参汤是如何体现出正面战场抗衡结合奇兵制胜的兵法之道。

《孙子兵法》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其中之“正”,当解为正面部队;“奇”,为奇兵。那么此句意当为,凡是善战的,要以正面部队抗衡,以奇兵来制胜。

三国时期,曹袁大战,相持于官渡,双方用井阑(箭塔)、霹雳车(投石车)、地道战诸法打了很久,各有损伤,战争一时处于胶着状态。此时曹操用了许攸之计,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结果大胜。何也?以正合,以奇胜也。

《伤寒论》中,也有这样的“战例”。

这,就是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也。诸君想必尽知,白虎汤证的四大症状为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是也。也就是说,此白虎汤乃为治阳明经热在中焦之证候。阳明经热在中焦,胃热弥散,全身发热,内外充斥,此时的里热是很盛的,倘若遇到此“敌”,治以白虎,如果双方僵持不下,也就是说病并不能除,即大烦渴等诸症不解,怎么办?须加一味人参三两也。这一味人参,就类似于“奇兵”,作用是益津补气,在用石膏、知母大剂量清热之同时,补益因热盛而损耗的津气,从而使病证除。

点击加载图片

下边,我们择取其中条目解读,以进一步深悟领会——

《伤寒论》第一百六十八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其人伤寒,如果用了吐法下法,七八天病不能除,此为“热结在里”。据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云,此处的“结”字,当不应作“凝结”讲,当应为“集结”,即病邪已集结阳明,这是由于吐下之后,胃中津液受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表的热邪就趁势集结在里。“里”是相对于“表”来言,即已由太阳表传入并集结在阳明之里了。此时,虽热邪在里,但并没与阳明之里的燥屎相结,故热气还能达于外,致“表里俱热”。综上,可知热邪已结在阳明,但并没与燥屎相结,故并非阳明实证而属阳明热证也。

“时时恶风”为何?一是“阳明病,法多汗”,汗出必使肌腠疏松,不禁风袭;二是热盛必耗气,气受损伤则阳气不能固表,因而怕风。注意,此处便提示此证已不纯属白虎汤证,因为其已“时时恶风”,怕风寒,说明阳气已伤了;又因汗多伤津,阴必致损,白虎证之外又有了气阴两伤,即耗气伤津也。“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是说明患者有大渴之症状。为何会大渴?因为热邪集结阳明,热伤津液,内有所缺,外必有所求,所以患者渴。“欲饮水数升者”提示患者喝水很多。为什么喝水这么多,并不能解渴?这是因为,一热盛伤津,致口渴;二热盛同时也伤气,气伤不能化津,水入胃中不能形成解渴之津,故饮水不解。这,又提示此证已在白虎汤证之上又多了一层证候,气津两伤也。因此,治以白虎汤加人参也。此方的意义,就是以白虎汤“正面”清阳明之盛热,以一味人参三两作“奇兵”补气生津,致病患除!

点击加载图片

再比如,《伤寒论》第一百六十九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一条,是接上条而来的,是说其人已经上条诊断为阳明热证,然而他“无大热”。无大热者,为何?因为阳明病多汗,汗出多,肌表热邪必顺汗倾出,此时肌表触诊似乎并不大热,但里热还是很盛的,“口燥渴,心烦”,还见白虎汤证。只是他“背微恶寒者”,背者,表阳也;微恶寒,说明表阳气不固所以微怕风寒。为什么?里热盛伤气了,气被伤,阳气必然不能有效地固护于表,背又属阳,必最先招致不固,故而微恶风寒。若此时再以白虎汤清热,必与病证处于胶着状态,因为虽有白虎汤清热之际间接化生的津液,但由于他“气阴已伤”,入口之水必不能有效地生津,大渴之症必不能除矣!倘加一味人参,益气补津,“以奇胜”也!

经方医学重磅新书

《经方与兵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弘扬中医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佳作。此书尤以“伤寒论中的孙子兵法”一章最为精彩。以正邪虚实、因敌变化解栀子豉汤类之变通,以兵势正奇释白虎加参汤之奥妙、以穷寇勿迫喻阴阳自和者病自愈之淡定,以九变机利阐八纲阴阳之要旨,以兵非益多论麻桂承气之悍力,以并力取人析相须相使之功倍,以用间之妙体悟黄连汤寒热同用之殊绝。全书兵法与伤寒互参互证,水乳交融。读来颇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感。对激发中医学专业师生、中医爱好者和传统文化爱好者学习中医的兴趣颇有裨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