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洞见人心
甘茂(神童甘罗的爷爷)担任秦国之相,但秦王更喜爱公孙衍之才,暗地里许诺公孙衍做秦相。
不料隔墙有耳,秦王的许诺被甘茂知道了。原来甘茂有个手下是打洞专家,他在王宫墙壁上打了个洞,没事就偷听秦王与大臣对话,于是这个重大机密很轻易就传到了甘茂耳中。
第二天上朝,甘茂向秦王表示祝贺:“恭喜大王获得贤相!”
秦王很奇怪:“寡人除了你又何来别的贤相!你倒说说看,还有谁可以当秦相呢?”
甘茂说:“公孙衍啊!大王不是要让他做秦国之相吗?”
秦王问:“你怎么知道?”
甘茂说:“是公孙衍自己告诉我的。”
秦王大怒,认为公孙衍这人不可靠,就将他赶走了。
这是记载在《战国策》里的一个小故事。
都说新闻越短事情越大,故事何尝不是如此。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至少可以获取以下几点。
第一,监控无处不在。大家看到,连秦王宫内都被人在墙上凿了洞,没事就偷听秦王私下里的讲话。这还只是一件而已,不知以前有多少机密乃至绝密之事被甘茂偷听去了。甘茂能打洞,他的前任张仪就不会?他们的政敌就不会?也许在秦王宫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就布满了这样的“窃听洞”!细思极恐啊。
可怜威风凛凛的秦王竟然时刻处于监控下,毫无隐私可言!听听甘茂怎么说的:是公孙衍自己告诉我的呀!甘茂能承认是通过墙壁暗洞偷听来的吗?要承认了还不得诛九族!于是,只要不发生意外,这个暗洞就将永远存在下去,而至高无上的秦王以及下一代、下下代秦王也将永远生活在没有隐私的环境中而毫无察觉。
第二,人才竞争激烈。战国时期文人的首选职业就是说客,这是因为做说客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苏秦在发迹前和发迹后天壤之别的生活待遇就颇能说明这一点。于是就涌现了很多像苏秦张仪陈轸公孙衍这样以耍嘴皮子为职业的人,专门游说各国君主以求取功名。然而僧多粥少,这些说客难免会涌到一起游说同一个国君,自然而然就成了政敌冤家。甘茂与公孙衍二人为了争宠而使尽浑身解数,甚至无所不用其极,结果大家也看到了,最终甘茂“技高一筹”,通过窃听技术活活将公孙衍驱逐出境。
公孙衍又叫犀首。需要指出的是,大家熟知的“合纵连横”包括了“合纵”与“连横”两个意思,其中的“合纵”正是由公孙衍提出来的,而非苏秦。事实上,公孙衍被赶出秦国后,反而身佩五国相印,联合东方各国对抗秦国,差点将历史改写了。但就是这么一个杰出人才却被甘茂的下三滥手段击败。
第三,人心逐渐堕落。战国以前的中国政治家们是提倡德才兼备的,而且更为重视品德。但从战国开始,由于周王室的日益衰弱,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各国称雄的称雄,自保的自保,在此过程中都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可想而知,这种人才都是应急型的,只要能解决眼前实际问题即可,于是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就用谁,至于个人品德那就只能暂时先放一放。渐渐地,各国对于才能的需求远远高于人品的需求。这种饮鸩止渴式的政策方针导致了一个重大后果,那就是:道德日益下滑,人心逐渐堕落。
文中墙上打洞这个细节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为什么要打洞?为了得知秦王心中所想,为了掌握政敌隐私伺机予以打击,最终为了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也就是说,只要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所有坏的过程、方式都可以尝试,只求结果不求过程!在这样你死我活的环境中,人心逐渐堕落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事,人们还会像春秋时期那样保有赤子之心吗?完全不可能了。
一个小故事真能看出大道理来。
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