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妻多夫制,一家人是怎么生活在一起的?女性根本就是受罪
如今不管是刷抖音还是看视频,总会看到一些夫妻之间的搞笑段子,大多数是男人藏了私房钱被妻子发现,然后被教训一番,逐出家门;要不就是小两口外出吃饭,男人因为多瞟了一眼街边的美女,被无情掌掴。
这种题材体现的是如今中国年轻人的婚姻现状,体现了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男人就算在外面呼风唤雨,回到家里也只能当一只温顺的小猫。我们无法对他人的婚姻指手画脚,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罢了,而且对某些男人来说,这也不失为一种“甜蜜的惩罚”,毕竟打是亲,骂是爱嘛。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始终坚持“一夫一妻制”这种现代婚姻制度,男女可以自由选择自己人生的伴侣,结为连理。在民政局合法登记,并颁发《结婚证》后,夫妻关系就受到法律保护。如果一方婚内出轨,不但要遭受法律的制裁,也要接受道德的批判。但是放眼全世界,并不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践行“一夫一妻制”。
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期,我们遵守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所谓的“三妻四妾”有些夸张,对于一个男人来说,真正意义的“老婆”只有一个,必须明媒正娶,八抬大轿娶进门。但是妾,就是“小老婆”是可以有很多的,只要你的经济条件允许,身体条件也允许的话,那你就可以买下一些女子做妾,妻子虽然心里不爽,但是表面上也不会多说什么。
但是妻的孩子跟妾的孩子地位相差甚远,一个叫“嫡出”,一个叫“庶出”,继承父亲权力和遗产的,肯定都是大老婆生的儿子。除非是妻子不能生育,或者是没有儿子,才有可能让“庶出”染指。当然了,这些都是有钱人或者当官的烦恼,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能找个老婆就不错了,娶妾的事还是梦里想想吧。
“一妻多夫”——喜马拉雅山麓附近古老的婚俗
如果说“一夫多妻”还在我们的理解范围呢,那么“一妻多夫”脑补起来似乎就有些难度了。一个妻子,一群丈夫,真的有地方在使用这种婚姻模式吗?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既然有一夫多妻,那就一定有一妻多夫。这种风俗起源于印度东南部马拉巴地方的纳亚尔人中,指数个不同家族的男性同娶一妻。
种种史料表明,一妻多夫制是种古老的婚俗,据苏美尔泥版文书的记载,乌鲁卡基那国王(约公元前2300年)在国内实施的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取缔国内的一妻两夫制婚俗。印度史诗《摩柯婆罗多》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其中讲述了般度五兄弟同娶一妻的故事。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在其著作《历史》的第十二卷中写道:“一妻多夫在斯巴达是种古老的婚姻制度,住在一幢房子里的两兄弟和一个妻。”
由此可见,历史上有许多民族都曾实施过一妻多夫制,这种全球性分布特征决定它绝不可能仅是一种婚姻的特殊形式,马克思曾说:“一妻多夫制是个例外,是历史的奢侈品。”
记者采访“一妻多夫”中的妻子:简直就是活受罪
之前曾有某个专家提出过“一妻多夫”的设想,用以解决目前中国男多女少的现状。不少女性纷纷表示“支持”:“有好几个老公多好啊,一个老公出去挣钱,一个老公带孩子,一个老公操持家务,一个最帅的老公天天陪自己出去逛街。”想法倒是不错,但是如果你们试着了解尼泊尔山区的妻子,就一定不会再这么想了。
在尼泊尔的洪拉山区,女人可以同时拥有好几个同胞兄弟作为丈夫。有一位女记者去到尼泊尔探访那里的一户“一妻多夫”家庭,21岁的清玲·赞戈嫁给了三个兄弟。
对于受这种婚俗文化影响颇深的清玲来说,她似乎从来都不知道“爱”为何物,更难以理解什么是“专一浪漫的爱情”。面对记者的发问,她只是疑惑地发呆摇头,在记者费力解释了好一顿之后,清玲才表达了她的想法:“在这里,只爱一个人,是自私、贪婪的罪恶表现,是应该为之惭愧悔恨的情感。”
我们无法理解清玲的这种想法,正如清玲无法接受我们的婚姻观,我们没有权利去指责她,因为这不是她的错。当地“一妻多夫”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教化早已深入人心,以致代代相传,难以撼动。这些女孩打一出生,就看到母亲跟数个男人在一起的场景,长大后,她们也自然而然会重复前人的路,并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那么“一妻多夫”是不是几个男人养活一个女人,女人什么都不用做呢?
当然不是,首先女人必须要做的就是给每一个丈夫生一个孩子,保证生育平等。你嫁给3个人,就得给3个人生孩子,嫁给5个人,就得给5个人每人生一个。就算不休息连续生,也至少要5-8年,这就是一个大工程了。
生完了你还得带吧,现在中国二孩的全职妈妈都整天叫苦不迭,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山区,一个女人带这么多孩子,难道不是活受罪吗?
再者说,“一夫多妻”中丈夫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女人们都要唯命是从。但是“一妻多夫”中妻子的地位却极其低下,她们没有选择嫁给谁的精神自由。
由此可见,“一妻多夫”中的婚姻基础并不稳固,夫妻关系也很容易破裂。所以,妻子的“不安全感”将伴随终身,往往她们察觉到丈夫对自己不满,就会立刻在外面寻找“备胎”,这样将来万一被赶出家门,起码还有地方可去。
而且,许多女人往往要嫁给年龄可以做自己“父亲”的男人。结果到了30岁左右,几乎一半的女人都成了寡妇,又得遵循风俗不能再嫁,她们晚年独居的生活也将格外艰辛。
西方学者对“一夫多妻”的研究成果
近两个世纪以来,一妻多夫的婚姻一直引发西方学者的研究兴趣。较早的记载见于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他描述道:“显而易见,一妻多夫婚姻和众多奉行禁欲的僧侣是阻碍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原因。”这是因为“一妻多夫”受限于女性的生产周期,人口增长其实跟实行了“计划生育”差不多,相当于一个男人只生育了一个孩子。
苏格兰原始社会史家麦克伦南曾经猜测一夫多妻制的起源,他提出了:“迫于生存压力,远古时代产生了溺杀女婴的习俗,于是导致妇女的缺乏,男性只能通过'抢婚’的方式来争夺配偶,后来逐渐演化成一妻多夫制。”
多夫家庭在娶妻的时候,有的明确说明是几兄弟共妻,他们名义上都是妻子的“合法”丈夫。也有的是一个兄弟(通常是长兄)先单独娶妻,以后有其他兄弟陆续加入进来,并获得与其同样的权利。
而印度地区的一妻多夫则深受当地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印度因为种姓不同,有严格的阶级分层。高种姓的人处于社会高层,盛行一夫多妻,从而导致低种姓可婚女子数量的减少,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男性不得不采用“共妻”的模式繁衍后代。
在南印度喀拉拉邦的纳亚尔人中,一妻多夫婚姻曾占据较大的比例,当地有将近一千个婆罗门和非婆罗门以及他们衍生出来的亚种姓。婆罗门采取父系继嗣的方式,而纳亚尔人的女子则采取母系继嗣和从舅居的形式,丈夫普遍实行走婚,一般是临近村庄结成联盟关系并属于同一亚种姓的若干男人组成。当地婆罗门立下一条规定:
家产的继承者是长子,也只有长子才能与同种姓女子结婚。于是那些被剥离了财产继承权的儿子便只能与纳亚尔亚种姓男人共享一妻。
此外,宗教也在与一妻多夫制产生交互作用。1951年,美国著名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前往克什米尔东南部的拉达克地区,他发现一妻多夫制之所以能够在当地的贫民阶层广为流行,主要得益于喇嘛的支持。
一是喇嘛需要从农民中征税,因此愿意看到一种能够抑制人口增长的体系,以避免民众不至于过度贫困而反抗他们的统治;二是喇嘛寺院也需要一种体系使得有人对于家庭生活不满而选择出家。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一妻多夫制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成因,而是一个受到“多维度”因素影响的结果。以往的研究,更多基于“猎奇”的心理,关注一妻多夫制度的表现形式,并没有将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其实,研究一妻多夫制具有实际的理论价值: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基础。一妻多夫制证明:只要存在土地“私有”的制度,只要存在维护土地不被分割的需求,只要家庭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实现家庭的最大化分工,一妻多夫制就有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历史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能做的也绝不是批判“一妻多夫”或者“一夫多妻”这种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而是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我们能够自由选择人生伴侣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