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最后一个铜板,不赚也罢。

【前言】这边材料,是紧接着上一篇的:帝国的备胎。

丙吉在刘询进入汉武帝视野以后,就萌生了把刘询送走的想法。先是想送去京兆尹,京兆尹不收。最后送给了卫太子刘据的良娣的母亲。刘据生刘进,刘进生刘询,史良娣是刘询的奶奶,史良娣的母亲,也就是刘询的太姥姥。

刘询的太姥姥,跟汉武帝是一辈人,如果汉武帝还活着,现在已经84岁了,古代人过70古来稀,老人家高寿啊。

很多人都觉得,既然刘询这个人有这么大的升值潜力,丙吉把他留在身边当儿子养不是更好吗?其实不然,丙吉把刘询送走,恰恰是利益权衡之后的最优解。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昭皇帝 元平元年 前74年

既而吉谓守丞谁如:“皇孙不当在官。”使谁如移书京兆尹,遣与胡组俱送;京兆尹不受,复还。

及组日满当去,皇孙思慕,吉以私钱雇组令留,与郭征卿并养,养月,乃遣组去。

后少内啬夫白吉曰:“食皇孙无诏令。”时吉得食米、肉,月月以给皇曾孙。

曾孙病,几不全者数焉,吉数敕保养乳母加致医药,视遇甚有恩惠。

吉闻史良娣有母贞君及兄恭,乃载皇曾孙以付之。贞君年老,见孙孤,甚哀之,自养视焉。

【译文】事后丙吉对守丞谁如说:“皇曾孙不应当在监狱里。”要谁如致书京兆尹,想连同胡组一起送到京兆尹去;结果京兆尹不肯接受,便又回来了。

后来胡组刑期已满将要释放时,由于皇曾孙被她带惯了,有了感情,很想念她,丙吉便自己出钱雇佣胡组留下来,和郭征卿一起继续抚养皇曾孙,等养了几个月,皇曾孙能适应郭征卿了,才让胡组离开。

之后少内啬夫和丙吉说:“我们没有诏令依据,财政部门不拨俸禄供养皇曾孙。”于是丙吉每个月都把自己的米、肉等俸禄,供给皇曾孙食用。

皇曾孙生病了,好几次差点救不活,丙吉多次嘱咐乳母注意给皇曾孙服药,照顾的很到位。

后来丙吉听说史良娣的母亲贞君和哥哥史恭都还健在,就将皇曾孙交给他们抚养。贞君年老,见孙儿孤苦无依,非常哀伤,就决定由他自己来抚养照顾。

【解析】为什么说丙吉把刘询送走是最优解?

一、边际效应

巫蛊之乱后,还在襁褓中的刘询就被关进监狱,仰仗于丙吉的关照,刘询才幸运的存活下来。后来汉武帝屠长安监狱,又是丙吉冒险救下刘询,加上在狱中无微不至的关照。丙吉对刘询是养育之恩加上救命之恩,可以说是恩深似海了。

丙吉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必须是个清官,因为刘询的事情,背后有很多双眼睛盯着他,都在找机会看他出丑,容不得他有小动作。以自己名下的俸禄高规格供养刘询,对丙吉来说是不可持续的。

不开上帝视角看,此时的丙吉并不知道刘询以后会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时刘询还是个孩子,一旦高规格的供养被视为理所应当,如果有朝一日供养不起了,或者刘询的待遇和丙吉自己的孩子不一样,产生不平衡感,由感恩发展成怨恨也不是不可能。

而此时,丙吉已经是对刘询有大恩,从知恩图报的角度来说,刘询如果知道,已经感激不尽了,如果再养下去,感恩的边际效应就出来了,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不仅很难获得更加深厚的恩情,反而有可能由恩生怨,得不偿失。

二、身份不便

刘询的家人几乎全在巫蛊之祸时被杀,只有太姥姥幸免于难。从抚养的角度看,史贞君虽然年事已高,但和刘询有直接血缘关系,而丙吉和刘询无亲无故,丙吉是不具备优先抚养权的。

如果不顺势而为,依然强行霸占刘询的抚养权,就会引发不必要的猜疑,在旁人眼中,容易陷入奇货可居的投机境地,使得功利心暴露无遗,好事就办成了坏事。从刘询的角度看,此时刘询在世的亲人只剩史贞君,如果强行不让他们团聚,很有可能引来双方的不满和怨恨,导致好事变坏事,前功尽弃。

三、权力反噬

这个时候的刘询,虽然已经走出了最危险的境况,已经获得汉武帝的赦免,登记了皇家身份。但只是明面上的安全得到保证。从来最善变的就是人心,汉武帝的想法也不一定一直保持不变,或许哪一天刘询会大祸临头也不一定。

同时,此时明面上的继承者是刘弗陵。虽然有霍光辅政,能镇住场面,但世事变幻无常,现在看到的情况,不表便以后真正的情况,如果后续刘弗陵一旦大权在握,作为卫太子之后,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皇家子孙,刘询的命运也就不太好说了,历史上同室操戈的例子太多了。

情况还不够明朗,之前丙吉已经冒险过一次,冒险如同梭哈,一次两次赢了就是人生赢家,可如果把把梭哈,总有一次会输的连裤子都不剩的。如果这个时候就和刘询走得太近,则容易引火烧身,是福是祸还未可知。

深恩已成,边际效应显现,身份又不合适,情况也还不明朗。与其贪多,不如放手,将恩情尘封,让时间去酝酿,如果酿坏了,不影响生活,如果酿成了,那就是陈年美酒。

对于已有很大收益的人来说,止盈和抗险才是更需要重视的,这最后一个铜板,如火中取栗,不赚也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