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晔:理发与打棉被【江西老家记忆】

全文长约 2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分钟
真是物是人非,我长大了,理发能自己做主了,理发师却还在为别人的头脸忙碌着。
作者 | 李家晔

 

“宁可吃穿受穷,不可头脸捂虚”。“捂虚”是一个我家乡当地的土语音,意为“邋遢”,不修边幅。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乡下人虽然粗鄙,文化少,但也知礼、守义,还很讲究最基本的头脸。

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里就来讲讲家乡农村的“面子”和“里子”工程,从两门手艺中可见一斑。

第一个是理发——面子。

生活起居,第一道是头脸,需要每天洗脸,每天照镜子,照镜子就要整衣冠、束头发。可见一个人的精神头,很大一部分在头脸。理发,既理头发,又刮胡修脸,就是这样的头脸工程。因而,理发历来被家乡人看重。

在家乡,离周边的圩镇不算远,上街购物、理发还算方便。但经常有圩镇和邻村的理发师傅,到村里上门来理发。这个生意还挺好,因为村里有很多小孩和大人要理发,道理很简单,圩镇有几里路,关键是理发价格贵,理一个是村中2倍价,下乡理发自然很受欢迎。

理发师傅走村串户,有一个专用工具——就是二劈叉,铁制的,下半是一个圆铁棒,上半把铁棒一分为二,敲扁,就像一个物理上的回音叉。理发师在村中窜户时,不喊,而是拿这个劈叉在腿上一敲,发生清脆的响声。细心的大人一听,就知道有人来理发了,招进自家屋,开始理发。一旦理上,基本不走,村中其他人基本寻摸着到这家来理发,一干就是一整天。当然了,在这家理一天,也不然亏待人家,户主出了地儿,一家老小的理发费就免了,只收其他到这家来理发人的钱,这就是理发师的生意之道。

理发师有一个专用工具箱,这可是他的魔箱,对一些老年人很着迷,为啥?因为每次理发师一来,不等人动手,有人就主动到箱中寻找一宝——挖耳勺,对于乡村没有挖耳工具的老人来说,这挖耳勺非常受欢迎。

魔箱一打开,理发师才开始工作。摆上三件套——剪刀、推子、梳子,当然,还有一块专用的从脖子到下身的围裆。在理发前,还有一些基本的准备工作:打上一盆温热的水,先给洗洗发、擦擦脸,还准备了一块肥皂来抹胡须。洗完,理发师将围裆一撑,使劲抖一抖,弹掉上面的发屑,然后围上,扎好脖子。理发师左手执梳,右手娴熟地拿着两样工具,主要是一把老式的推子,全靠手工推剪,那时候没有电推子,而且听说下乡前一天晚上,他要精心磨好推子的刃,要不然就推剪不快。还有他末指上挂着一把长剪刀,一开始很少用,只是到最后,看哪里长了,“嚓嚓”几剪,干脆利落,头发就齐了。

我小时候,有一个邻村的瘸腿理发师,姓王,听说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落下病根,长大就一直瘸着腿,故而理发时,大人不能坐高凳,必须坐矮的,他才能够得着。对于我们小孩,无论高矮,他都能对付。他有一手好手艺,大人只要说一个字,要么“长”,要么“短”,他就能根据每个人的喜好,理出适宜的长短和发型,故而他的生意很好,村中人都等着他下乡来理。可是我们小孩子,并不喜欢他,一者是因为他大多给我们理铲刀发,不好看;二是因为他的左手指能做成一个劈叉,按住我们的头皮游走,有些生疼;三是他总要用锋利的刀给我们孩子刮眉毛,看着就害怕,生怕割下一块肉来。尽管我们内心抵触,但大人总是强迫我们理,每次只能勉为其难,诅咒他早点离开我们村子,别再来理发。

诅咒是没用的,因为大人喜欢他理发。就这样,我小时候十来年的光景,都是他在我们村理发,直到我小学毕业。后来再也少见这个瘸腿师傅,听说他去阜田圩镇开了一个理发馆,而且还娶了一个镇上媳妇。那时候,能做个镇上人,真是让人羡慕,如果没有本事,是混不成到镇上开理发馆的。若干年后,我在这个圩镇上高中,经过一个桥边看到他的理发馆,看到瘸腿理发师在里面忙着,明显苍老了,腿瘸得更厉害。

真是物是人非,我长大了,理发能自己做主了,理发师却还在为别人的头脸忙碌着。

第二个是弹棉花、打被子——里子。

“民以食为天”、“有吃有穿,不愁下雨天”,说的是吃饭和温饱问题,是两个重要的民生大计,如果这两个解决了,无论怎么刮风下雨都不怕。吃饱饭、穿暖衣、睡暖被、住自家房,是长期处于艰难生活中的乡下人的大理想,而这个理想,作为从旧社会过来的农村,往往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

今天就说说这个温暖工程,除了衣服,还有被子。被子关系到一家人的温暖,关系到一家人的睡眠质量,在乡下很受重视。从古到今,女儿出嫁,头等大事,就是准备被子作为嫁妆,普通之家准备4床,好一点的人家准备6床、8床,富裕之家多达12床,基本上把一辈子的被子都准备齐全了,最差的也得要有2床被。被子的好坏,以斤来论,越重的认为越好。通常的有8斤、10斤,南方冬天冰冷,还要准备12斤的被,听说还有14斤的被,像砖头一样沉。以前6斤的被子都少见,一条被子盖三季,现在逐渐有了轻的,方便春秋盖。棉质都差不多,比较难分好坏,当然,买上好的棉,肯定要贵些,打出来的棉被蓬松、暖和。

女儿出嫁,多备棉被。村中人家,一年四季都能听到弹棉花、打被子的声音。一般都是请老师傅来打被子,相互介绍,往往在一个村子,一打就是几个月。弹棉花,是一个严谨的技术活,打不好,织不起,被子就容易松垮,用不了几年。所以,打被子是一个里子活,既要有技术,又要有好棉,才能让一家温暖。打被子有四步:一是弹,二是织,三是磨,四是缝。

师傅请上门,铺上一块大篾垫,再垫上两块旧床单,取出买来的10斤棉花,开始弹棉花。旧式的手艺,师傅弹棉花有一个专用工具,叫棉弓。师傅将一片长长的弯竹板绑在腰间,从背后向上伸展,垂下一根牛皮筋吊住棉弓中部,师傅再一手执弓,一手执榔头,弹动下面的牛皮弦,在棉花上略过,棉絮就被弹碎飞扬。有首儿歌唱“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就是形容弹棉花的。我们小时候最喜欢“偷”师傅的的榔头玩,这个东西长得像手榴弹,弹得光滑光滑的,很好摸。弹棉花这项工作非常辛苦,且不说拿张大弓弹一整天,光这棉絮飞花四溅,师傅都没有口罩,长年累月,吸的灰和絮都要生病的。还有这单调的一根弦弹音,在我们小孩初听几次还有意思,师傅听一整天,这噪音污染,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

一般来说,一个成熟的师傅,一天最多能弹8斤棉花,打一床8斤或10斤的被子,最少要两天才能完成,还得加班加点。所有棉花弹完,铺齐,第二步就是织线。师傅用细细的棉线,横一道、竖一道,斜两道,然后就开始用圆盘磨,使劲磨,压实。再换反面织线,上下勾连,不脱线,再磨。磨完之后,再用棉线缝起来,大概一个巴掌大走一针,缝得非常规整,成为一个个小格子,然后四角掐角,缝实,一床被子就打好了。根据户主的意愿,有的再用红线在被子中间绣上一对鸳鸯,或者织上“花好月圆”、“人寿年丰”等字样,带上美好的祝愿。

如今,理发依旧少不了,但改成了电推子,理发费用串上了无数倍,而且更加追求时尚。手工弹棉花打被子在乡间已经绝迹了,当机器取代人工,老手艺传不下去了,穿上机器制的衣服,盖上机器制的被子,总觉得,世间少了那么一点人性的温暖。

— END —

“'黑芝麻糊哎……’小时候,一听见芝麻糊的叫卖声,我就再也坐不住了。一股浓香,一缕温暖。”这是一句经典的广告,每每听到,脑海里就想起小时候挑夫们走街串巷,摇着拨浪鼓的叫卖声,立马勾起我对故乡江西吉水美食的回忆,对故乡这些工匠和手艺的怀念。
这些文章将写到故乡的水酒、父亲的扁担、磨剪子与戗菜刀、打铁与补锅、理发与弹棉被、老樟树下的木匠与篾匠,管中窥豹,没有面面俱到,主要写了一些人与事,记录了几个主要手艺的细节,不求浮华,力求真实。

作者简介

李家晔,笔名江枫。出版人、作家

江西吉水人。曾任职于人民出版社

(0)

相关推荐

  • 【随笔】棉被的记忆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闲聊天,刚好有一个音乐老师,教琵琶的,于是话题自然就往音乐转了.偏门,大家都不懂,可胡吹海侃:或高精尖,有懂的人在场,也多往这上靠,可增加知识嘛,这是闲聊的常态.我不懂音乐,乐理知识没有, ...

  • 那些街头巷尾里逐渐消失的老手艺人,你还记得吗?

    常言道:"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在过去,只要学会一门手艺,就不怕没饭吃.修炉匠.篾匠.打铁匠.剃头匠.钟表维修师--这些都曾是街头巷尾的"热门"职业.随着时 ...

  • 刘希文原创《弹棉花》

    作者:水墨松江 弹棉花 弹棉花是旧社会老百姓所从事的三百六十行之一.他们走街串巷,一边走,一边吆喝着,"嘣.嘣.嘣",棉花弓子发出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弹棉花工匠们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和不 ...

  • 宋朝才广泛种棉花,那么之前古人都盖什么被子?

    说到被子,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经济实惠又保暖的棉被,不管现在各类五花八门的被子名头多响亮,受众最广的始终是棉被,似乎盖棉被是我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 殊不知,棉花是宋朝末期才开始在我国被广泛种植的! ...

  • 龙城往事 | 柳州老手艺(五)一弹三十载,旧絮变新棉

    弹棉花,一门古老而神奇的手艺,我国旧时在元代即有此业,尤以温州地区为代表.弹棉实际指的是弹棉胎和弹垫被--棉花去籽以后,再以牛筋为弦,用约一人高的大木弓来弹,弹棉花时将木弓绑于腰后,手握一根长木棰不停 ...

  • 那些事儿丨殷海平:怀念儿时的棉被

    冬日,躺在棉被下,蜷缩着身子,总觉得还是冷.突然想在这轻飘的羽绒被子上,压点带分量的东西.我陡然怀念小时乡下的生活,那些年常在寒冷的冬夜,翻身都好吃力的自己.因为小小的身躯上,是母亲给我盖得严严实实的 ...

  • 李家晔 :老樟树下的木匠与篾匠【江西老家记忆】

    全文长约 2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除夕晚上,当我看见父亲的双手全是血口子,冻成一块块白肉,硬硬的,拿着一叠钱交给母亲,我心里就隐隐作痛,我知道,这薄薄的一叠钱,就是我来年的学费.  作者 ...

  • 李家晔:打铁和补锅【江西老家记忆】

    全文长约 27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天未亮,母亲摸着黑,早早地起来做饭,唯一能看到的,就是灶炉里红红的火苗,映照顾着母亲红通通的脸,满是汗珠.睡梦中闻着焖饭的香味,很是满足.  作者 |  ...

  • 李家晔:磨剪子嘞,戗菜刀【江西老家记忆】

    全文长约 1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 分钟 记得1990年时磨剪子是2毛钱一把,磨刀是5毛钱一把,上下有点出入.当时的牛奶雪糕是2毛一根,硬冰棍是1毛一根,我暑假去贩卖过,成本是一半,卖出一根牛奶 ...

  • 李家晔:转角遇到“卖炭翁”

    全文长约 30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分钟 作者|李家晔 缘起:2017年1月23日,看到新闻,湖南在外打工33岁农民,历经一整天辗转回到农村,在家门口的转角路头,远远就看见3岁儿子在树下等着自己, ...

  • 【易盖房】江西九江李家别墅项目

    下单咨询 13426353228 (微信同号) 项目名称:江西九江李家自宅项目 项目地点:江西省九江市 建筑面积:344㎡ 建筑占地面积:180㎡ 建筑结构:砖混结构 主创建筑师:柴壮壮 工程造价:4 ...

  • 车票_台湾暨南大学前校长李家同自述

    车票_台湾暨南大学前校长李家同自述

  • 李家磨

    黄河岸边的李家磨,是一个村庄的名称. 民国年间,富户李家在黄河岸边打造了一处水磨坊,利用黄河水为动力磨面.在以人力畜力推磨的年代,水磨的建成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成了方圆几十里人们争相排队磨面的地方,也 ...

  • 说说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景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由古建区.仿古区.新建区.服务区.农业生态园.笑话博览园六大部分组成,是一个集吃.住.游.娱乐.购物.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旅游胜地. 李家大 ...

  • 你记忆中的韩国音乐? 来自 李家焕

    #好音乐# 在你记忆中,韩国音乐或许仅仅是男团和女团,偶像组合,又或是唱功平平,作品表面的三流歌手,本贴带你探究真正的韩国乐坛. 首先,韩国或许是世界唯一一个在流行乐坛拥有完整体系的国家.我们先从喜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