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之——哭嫁夜
堂侄女打来电话说,她的婚期已经定下来,叫我到时候无论如何得回去陪她过"哭嫁夜",我开心的答应着。所谓的"哭嫁夜",是客家人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传统风俗文化,现在是新世纪,新时代了,很多传统文化已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所风化了。
而我童年留下了无限欢乐记忆的家乡,也因发展的改变而陷入了城非城,村非村的尴尬中。很多传统风俗文化在现代文化气息的冲击下,已经荡然无存了。然而,客家女出嫁时的"哭嫁夜",虽然一简再简了,但至今为此,还是保存着。
据妈妈说,她们那个时代的"哭嫁夜"是很隆重的,就是在新婚日的前三天晚上,新娘子要哭三个晚上,才能披起嫁衣,坐上花轿嫁入夫家的。这里所说的"哭"也并不是真的嚎啕大哭,用现代的话来理解,这“哭”应该是属于声泪俱下的倾诉。
第一个晚上,全村的姑娘与年轻的媳妇们,都会聚在新娘的家里,轮流着到闺房里陪新娘对歌。对歌的内容是姐妹们恋恋不舍的感情,只不过,这不是简单的对话交流,而是用客家人特有的客家山歌来对唱,歌词是想到什么唱什么,由于用心作歌,唱着唱着,那种姐妹间的感情依恋就满溢了,想到从此分开,那泪是很自然的流个不停。
第二天晚上,是新娘的婶娘嫂子们与她对歌,唱的内容也是随心而为,不过,是以教育为主,主要是教新娘新婚当天,所要注意的繁文辱节之礼仪。
第三天晚上,是妈妈隆重登场,姐妹们在一边旁听,妈妈对歌的内容是,教导新娘嫁入夫家后,要如何敬上礼下的侍候公婆,礼贤小姑小叔,与妯娌之间,要和平相处,更要秉承客家女人勤俭持家,贤良淑德的纯朴本性。
由于妈妈怕女儿嫁走后受委屈,女儿也怕适应不了夫家的生活,此时,是母女俩心底最真挚的交流,情到浓处自然泪流不停。因此,这三个晚上被我们客家人叫做“哭嫁夜”,我赶上好时代,出生于七十年代末,这一切都是听妈妈讲述的,我还没有真切地经历过。
姐姐比我年长,她二十多岁结婚的时候是八十年代末,我才八九岁,记忆中的“哭嫁夜”,没有妈妈所说的对歌,也许姐姐那辈的姐妹们都不太会唱山歌了,而是会唱当时红极的梅艳芳与邓丽君的歌了。
但“哭嫁夜”她们聚在一起聊天时,妈妈也重复着不变的教导,姐姐还是哭了,有对我们的依恋,也有对为人妻后的迷惘,而泪水是很容易感染人的,姐姐流泪,妈妈也流泪了,陪夜的同村姐妹们也流泪了。
当时,我不懂事,还大声地嚷着说:“你们这是怎么了,结婚有什么好哭的,要哭就别嫁了吧。”当时,村里的姐妹们一起起哄地捉弄我说:“那你以后结婚时,你不哭了呀。”
我理所当然地回答说:“当然了,要哭的话,我就不嫁了。”没想到,我结婚时,并没有小时候说得那么潇洒,还是哭得一塌糊涂。原因是,妈妈也像当年教导姐姐般地来教导我,姐姐们也在为我传授着为人媳,为人妻应该注意的礼仪事项。
还有闺蜜同学,在不停地责怪我这么快就踏入围城。也许在那个特殊时刻,我也有了姐姐当年对父母的依恋,对为人妻后的迷惘心情,所以泪是情不自禁地流下来的,止也止不住。后来,“哭嫁夜”陪得多了,我才渐渐明白,根本就不是你想哭与不想哭的问题,而是在新娘子出嫁前那种复杂心情的气氛感染下,泪是自然流出来的。
最近几年,客家人陪出嫁娘的“哭嫁夜”也随着社会潮流而变化着,现在,一般都不聚在家里了,而是到KTV要个包厢,美名其曰为“告别单身派对”姐妹们聚在一起,疯玩一个晚上,以此来庆祝新娘从此结束单身,开始新的生活。
现在的“哭嫁夜”没有妈妈与婶娘们等长辈的重复教导,气氛也不凝重,变得轻轻松松了,因此,现在的“哭嫁夜”已经是名存实亡,退出旧历史的舞台了,不存在了。都不哭了,这才好啊,让新娘子开开心心地出嫁去吧。
PS:最近小愉在研究客家人的婚礼文化,前两天问起我,我这才想起写过这方面的文章。今天,在荒芜了几年的新浪搏客一番好找,终于找了出来了,给小愉参考一下……
网名:一泓夜雨;对文字抱着虔诚的态度,相信一支瘦笔,能写尽红尘清欢。此生最大的愿望是:想平凡的事,写平凡的字,做平凡的人,用文字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QQ号:1273853357 微信号:ae127385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