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小学
山阴小学蜗居在余下镇旧泉坊村后面,安静得像一只小绵羊。
我们经常沿东西七号路穿村而过,始终没有注意到这个小巧玲珑的学校。她实在太小了,小得不露声色;她实在太朴素了,朴素得人们忽略了她安闲的身影,不知道她光辉的历史。
若不是高德导航,我真的找不到这所学校。若不是走近细看,若不是走进她细听,你不只会忽略她100年的建校历史,你更不会认识她的始建者——高乾三先生,一个与杨明轩、刘东堂1913年赴日学习,回国后致力于教育的让后人敬仰者。
跟中国所有的乡村学校一样,山阴小学也是以青龙寺为底子建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赴日的高乾三和杨明轩、刘东堂1915年毅然返回祖国,奔赴不同的战线。
高乾三先生选择了“兴办教育,育人救国”的道路。1917年,他砍伐自家树木取材造屋,村邻友人筑土垒石,建起了私立山阴小学。学校资金紧张的时候,他多处向四方富户筹措,很多时候以自己在西安教学的薪水为补贴,山阴小学才得以维持正常教学。
学校设一至三年级单班,高预班,五、六年级双班。较为科学的是,高预班专为解决因年龄差别较大和学习程度各个不同的较远村子学生课程的补足补齐,用现在的话说,叫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同时解放教育观念,在附近各地学校均不招收女孩子读书的情况下,打破先例,率先开设女子班并且单列。
据说,来山阴小学求学的,西边远至二十里外的清凉山附近村落,北边远至二十多里长安县的北张村。
户县一中奠基人吕瓒襄,即是从这个学校走出来的学生。
跟其他起身于寺庙的学校不同的是,附近村民自发地保护学校这片净土。他们说:“净土才能净心,静地才能静心。”早些年,但凡有前来在寺门口烧香敬神者,均被村民强行赶走,好让孩子们在干干净净安安静静的校园里读书学习。
山阴小学在革命历史上的贡献,不仅仅是培养人才。1925年,农民运动,这里是交农具的地方。1949年扶眉战役,王震率领第一团由户县西穿周至西行时,曾在山阴小学驻军召开会议,制定了分兵两路夹击敌匪的作战计划。山阴小学的红色基因,培养了一代一代革命人才,也感染者一波又一波的后代。
高乾三先生的儿子,今年已经94岁高龄,讲述着父亲平凡而伟大的办学经历,脸上满是自豪。是的,当时跟父亲同赴日本的三个人,杨明轩最终成为国家级领导干部,但他们对于父亲选择办学搞教育这条平凡之路依然坚决支持。“兴国和兴一方水土,一样都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这是一所靠情怀起身的学校,也是一所靠着一代又一代有情怀的人在发展的学校。
前几年,由于各种原因,学校的学生锐减,很多家长进城务工,就把孩子送进县城学校;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三里多外的惠安小学读书。学生最少的时候,全校只有60多个。学校濒临消亡。
旧泉坊是一个传统的重视孩子读书的地方,大家尤其对自己家门口的学校关心关注,没有人舍得让这样一个培养了祖祖辈辈七八代人的学校眼睁睁的消失。单是里面的山阴书院,也很让村民和孩子们们舍不得呢。
山阴书院就在学校进门口直对方位。一座八十年代建立高乾三先生的石碑,青砖到顶。后面的学堂,系在青龙寺三座大殿原址位置。大殿外西墙,均由石块砌成,间以黄泥土灌注,防西风雨水冲刷。这大殿到底是明代清代,应该是后来做了适度维修,如今看起来,依然坚固如初。这样的工艺水平,现在揣摩起来,依旧叫人赞叹称奇。
大殿屋檐,都有外挑的特征。檐头瓦下部都有一个很精巧的尖嘴儿,可以很好的预防雨水回勾,不致淋到屋檐下方。细看一下,瓦面上刻画着两种图案:一种是花草类,一种是禽兽类。纹路清晰,细致,可见工匠手艺之精巧。花草大抵是牡丹之类,花朵和叶子簇围着,应该是象征富贵团圆的意思吧。禽兽图案,看起来有一种飞动的样子,具体哪一种兽类,围看的几个人都辩识不清。大家不约而同地对古人的智慧生出深厚的敬意。
中间大殿里面,被分成了几处小房间。据说是原来校长和学校其他领导、教师的办公室。房间门额上还悬挂着“校长”和“***”老师的名牌。迎面北墙壁上,端端正正的悬挂着“马恩列斯毛”的图像,喜欢摄影的人赶快把这些珍贵的设置拍照留存。
照片下面,是八个字标语,很有些来头和笔力的行楷书毛笔字:“和衷共济,共创辉煌。”那时候很少印刷,学校的标语和通知,大都是手写,所以当时人的毛笔字大体都是不错的,这几个字看起来就是很随意地信手为之的。
现在,学校里要随便拉一个人来能写出这样的字儿的,嘿嘿,悬乎。大家都PPT,电子白板授课呢,难得一见的粉笔字,也像屎壳郎翻跟头似的,扭扭歪歪,软弱无力。
——那个时候,一笔好字好像是当老师的第一门课程。“字是人的门面。”我们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校长都这样给我们讲话,要我们没事儿了练练字。
抬头看屋顶,那梁柱粗得一个人抱不过来。虽是烟火熏成的暗红色,但仔细看去,上面的壁画清晰可见。古代的工匠,会把自己的技艺留在任何地方,让后人看得到他们的心灵手巧。
“这样的建筑,修缮的时候只需要处理地基和围墙。”文管所王所长说:“古人建的东西,即便墙倒了,屋子都不会坍塌!”
看来,千万不敢轻易怀疑古人的智慧和技能。
“山阴书院的原建筑,利用率可达75%。”参加考证的专家说。
山阴书院也引起了教育部门和文管部门的关注,上级认为这所学校不只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功能,同时还承担着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的重任。
“发展与继承,传统与现代”的问题摆在了这个学校面前。
教育,还得依托那些有情怀的人来办。有情怀的人就会有办法,才能办好。
2019年,山阴小学成为西安惠安小学的“+校”。如何让这所学校首先保住,尽快恢复,进而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衰落一所学校,只需要一半年时间;振兴一所学校,需要一群人多年的努力,而要让一所学校一直很好地发展,需要代代人传承接力。
杨小川校长牵头的西安惠安小学教育联合体,集思广益,求助于教育、文管和社会文化各个部门,借智借力借道,制定了“自救与协助合力”的思路。先强师资,学区交流研讨授课,让山阴小学的孩子们共享惠安小学的优秀教育资源。逐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修缮教学楼,教学工作环境优先;利用校园农耕地,培养学生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对原旧学堂,联系文管部门监督进行维修,修旧如旧,充分利用,打造新的“山阴书院”,保留红色纪念馆,让它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同时让这里成为学校幽静的读书园。
山阴小学的自然分布,就是一个“教学区”、“活动区”、“劳动区”和“阅读区”自成格局但又相互联通的样子,只需要做一下修缮和简单的调整,新的格局就清晰了。
“办家门口的好学校”,是地方教育部门的初衷,也是村民们的共同愿望。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山阴小学学生回流现象逐年增多。现在,已经有130多个学生。可以看得到,孩子们的活泼里带着纯朴,健康里带着自信。
都说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孩子就是她精神风貌的代言人。那么,这就是山阴小学的样子吧:纯朴,活泼;自信,健康。
我第一次来这里,是在深秋初冬天气里。我在春天的时候,一定还要来这里,听听这里的读书声,还要静静地坐在山阴书院里,享受那份书香。
(作者简介:陈启,平时扫地,闲时打球,偶尔写作。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陕西中考语文专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