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理解死亡,才会珍惜欣赏生命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无数游子风雨兼程赶回老家,在家人墓前诉说爱与思念,这是清明节最常见的一景。
据民政部清明节祭扫工作办公室统计,清明假期三天,全国共计接待祭扫人数6773万人次,登录网络祭扫的群众738万人次。
01
在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同时,清明也是踏青游春的好机会。所谓“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是也。清明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安放多种心情、寄托多种情绪的节日。
清明是一次寻根之旅,藉此我们知道自己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找到自己肉身和精神的来处。
清明是一次生动的死亡教育,藉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知、理解死亡,从而更加珍惜、欣赏生命。
清明不只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今年清明节前不久,中国人烧给死人的纸扎登上巴黎设计周,还被法国博物馆收藏。遭受质疑后,展览主办方硬核回应:“这是文化累积出的绝美工艺”。
看着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无数老外觉得不可思议:“就算人已经去世,还会为他准备这么漂亮的东西,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想法真是太浪漫了。”
“浪漫”自然是言重了,但纸扎技艺的确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逝者的尊重,以及对于死亡的一种庄严态度。
02
作为仪式的祭扫和悼念或许有“浪漫”的成分,但当真实的死亡发生时,所有关心逝者的人只有心痛。
也是在清明节前几天,已故音乐人赵英俊生前的签约公司公布了他的告别视频。视频录于2018年,其时赵英俊正在和癌症苦苦拼争。视频中的他穿搭朴素,脸色有些苍白,一句“当你们看见这个视频时,我应该不在了”瞬间让人泪目。
而赵英俊自始至终没有哭,他表示自己得知患癌的消息,只难过了一天。他表达了对这个美好世界的不舍,并期盼大家记得他。“真正的死亡不是生命的逝去,而是被遗忘。”“你们只要记得我就好,我留在这个世上的故事也不少,你们互相讲讲就好,我就永远活在你们身边。不要把我忘了,永别了这个世界”。视频的最后,他拿起镜头盖,关上了摄像机,就像盖上了自己的棺材盖。
这是一个有趣的灵魂和这个世界勇敢的告别,也不啻为一堂生动的死亡教育课。人们为他的离去而不舍,更为他直面死亡的勇气所感动,同时,也提醒自己珍惜活着的时光。
有人说,中国最缺乏三种教育:性的教育、爱的教育、死亡的教育。
目下,前两种教育已引起各界重视。独有死亡教育,还没激起多大浪花,似乎只有每到清明节,有识之士才会小心翼翼地呼吁几句,然后又重归平静。
死生亦大矣。不能说国人不重视死亡,但中国自古对死亡习惯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谈到死亡,明显顾左右而言他。我们的不少孩子也缺乏对死亡的基本认知,因为父母对于死亡的话题讳莫如深,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多是来自影视作品和书籍。
的确,死亡从来不是一个愉快的话题,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轻视它的理由。因为只有对死亡有深刻而清醒的认知和理解,我们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欣赏生命。
尤其对于个别选择自杀的孩子,想来,一个重要原因是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们,死亡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没有学会尊重死亡,自然也没有学会珍惜生命。
03
关于死亡,我们应该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历程中必经的一环,是自然也是必然发生的。因此,我们不必恐惧死亡、焦虑死亡,要坦然面对死亡、接受死亡。但我们也不必过分“美化”“浪漫化”死亡,因为其过程大概率会伴随超乎想象的痛苦和无力挣扎。
最重要的,我们要教会孩子懂得生命的美好、拥抱生活的美好,懂得尊重、维护和不伤害他人的生命,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快乐地度过一生。
据说,这世上每秒钟就会死1.8个人。那么,当您读完这篇文章,或许就已经有数以百计的生命离开了这个世界……
死亡,无法回避。那么,今天,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知和理解死亡,这样,我们才会更加珍惜和欣赏生命。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