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自在之门的美学境界
文丨蔡梓润 · 主播丨苏木
一、审美对我们有多重要
在哲学史家梯利编纂的《西方哲学史》中,古希腊哲学三圣之一的柏拉图认为:“我们必须由感官知觉和意见前行,达到真正的知识。这一点是做不到的,除非我们有一种欲望,或者对真理的爱,所谓eros,即由探索美的观念所激起的爱慕之情:由探索美过渡到探索真理。对真理的爱迫使我们接受辩证法,迫使我们超越感官知觉而趋向理念。”
柏拉图的言下之意是:审美是求真的缘故,是提升生命能级的必由之路。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为知识划定了界限,在知识的界限以内,我们可以运用知性来求知,求真;在知识的界限以外,我们可以运用理性去信仰、求善。中国哲学讲究“知行合一”,讲究“内圣外王”,希望一个人可以既有知识又有美德,这仿佛就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的最高生命能级了。
但康德晚年时意识到,知性和理性之间那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假如这条鸿沟不被跨越,一个人是在内部分裂开的,知识和美德是无法统一起来的。这道界限如何跨越,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给出了答案:审美。
康德的观点与柏拉图不谋而合,他的言下之意是:审美是沟通知性和理性的桥梁,是提升生命能级的必由之路。
哲学中象征最高能量层级的概念,或者说最高的理念,向来是真、善、美。对应这三个理念,朱光潜先生把对人的教育分为三类:智育、德育和美育,他说:“智育是真和知的教育,德育是关于善和意志的教育,美育是情感的教育。”
关于美育的重要性,朱光潜先生说:“美育可以发展人的情感的本能,使人得以健康与全面的发展。美育也可以怡情养性,而怡情养性对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朱光潜先生表达了与柏拉图和康德接近的观点,即审美具有沟通求真和求善两种美德的功能。与此同时,他说:“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在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乞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朱光潜的言下之意是,美代表了一种人类特有的更高的生命能级。
二、美如何发挥导向作用?
这些哲学家与美学家,不约而同地对美有极高的重视,在他们的眼里,美不仅仅是美的本身,更是智慧和道德的重要条件。
美作为道德的重要条件,我们常说道德是“美德”;而美作为智慧的重要条件,有数学家邦迪(H.Bondi)评价爱因斯坦的话可作说明:“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当我提出一个自认为能使人信服而又合理的建议时,爱因斯坦一点也不表示反对,而只是说,'啊,多么丑!’ 当他遇到一个他认为丑的方程时,他只是对它不感兴趣,并且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愿意花费那么多时间在它上面。他完全确信,在理论物理学中寻找一个重要结果时,美是一个指导原则。”
可以看到,在纯粹的道德行为里,因为美德本身为美,人才会自主自觉地行善;在纯粹的求知中,因为知识本身为美,人才会自主自觉地求知。美在知识和道德中,起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在我们追求生命能级的提高,追求知、情、意统一的更完整人格的路上,审美的作用不可忽视。
三、从审美到生命能级的提升
美和审美具体是如何发挥这种导向作用的呢?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有阐述。
当我们审美时,我们是在做什么呢?康德认为,审美是我们的知性和想象力的协同作用。知性和想象力本来是我们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用的,想象力提供图型,知性提供范畴,于是我们可以得到知识。但在审美时,知性和想象力不以求知为目的了,而仿佛用美的事物和艺术品为它们提供一个游戏场所,让它们尽情地娱乐,释放自己。
我们见过小猫追着一个逗猫棒蹦蹦跳跳,也看见小狗追着自己的尾巴兜兜转转,可别以为这样的游戏不务正业,在这个过程中,小猫小狗的狩猎能力其实就在提升。我们的知性和想象力也一样,在审美的过程中,似乎放松惬意,不长新知,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它们在审美的过程中被充分训练,并会在日后的求知过程中提供更多的灵感和直觉。
但是,我们用来求知的知性是有限的,康德明确说明,人的知性对世界整体、灵魂和上帝无能为力,一无所知。但人天生就有寻求终极意义的倾向,当有限的知性遇到无限的终极问题时,人就会被刺痛而苦恼。
在《前赤壁赋》中,客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可以说,在审美的过程中,与无始无终的历史长河比起来,与无边无际的宇宙比起来,人实在太过渺小,知性实在太过局限。渺小的人在浩瀚的宇宙前,就会产生深远的孤独和空虚。这其实就是知性和想象力无法继续协调了。
审美发展到这一步,开始指引人趋向于崇高。当知性再无法与想象力相协调时,人就会诉诸更高级的理性。相比起知性,理性是无限的、自由的,它可以无限攀升。和宇宙相比,人的理性丝毫不显得渺小。矛盾总是成对出现的,当知性的渺小出现时,理性的崇高就出现了。或者说,只有在审美途中意识到知性的渺小,才有可能在求索中发现理性的崇高。
于是,同样是在《前赤壁赋》中,苏子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渺小的人,原先对着苍茫的天地和漫长的历史,只能“托遗响于悲风”;而当凭借理性与想象力的协调活动实现攀升后,就能潇洒地说“而又何羡乎!”,这就是人生命能级的提升。这种理性与想象力的协调活动,康德就称之为崇高。
四、开启自在之门
从一种愉悦地审美,到被终极问题所刺痛,再到一种释怀的崇高,一个人的生命能级不断提升,灵魂内部的各个部分也愈发协调。知性和理性以这种方式被打通后,知性指向的知识,理性指向的道德才能统一起来,我们所谓的“知行合一”“内圣外王”才有实现的可能。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在最后一段如是写道:“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警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中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的疾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笼。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惋惜的事!”
谨以这句“慢慢走,欣赏啊!”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