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郁南余氏
余族之先,肇自由余。由余者春秋秦之上卿也。由余卒其子孙遂以余为姓。厥后析居流裔,历秦、汉、隋、唐之间,簪缨不绝,而禄卑不得继于国史。至大唐开元八年,有余钦为大学博士,居歙之休宁。历数世至罟,因避黄巢之乱,徙居邵武之先泽,至钪长子曰从,避五季之乱,居韶州曲江,次子曰咸居洪州之汾宁,三子曰衮居杭州之钱塘。
后世曾奉罟为始祖纪于家谱。天圣二年甲子,从公曾孙(庆公之子)余靖,擢登进士,位居四谏(即余靖、欧阳修、王素和蔡襄),名列八贤。正德庚辰年,靖之十七世孙朝纲登进士第,为正德御史,后调任福建漳州府,故在龙溪(漳州府治,今漳州城区)入籍,安居两代。适闽省局势又有动摇,朝纲之孙(南麓之子)芳选顿兴桑梓之思,嘉靖四十年,于闽南漳浦县五凤里蒹葭村柑板桥携眷与胞兄之子安及胞弟芳远复迁回粤定居,子孙繁衍。
郁南县历史沿革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人侵犯楚国,败后散逃南方各地,成为“百越”族人。其中一部分越人越过五岭,在今广东、广西境内建立了许多大小不等的部落或奴隶制小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在该地分建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等三大行政新区。公元前206年,秦亡汉兴。原南海郡尉赵佗乘机在岭南地方建立南越国,他也接受了汉朝的封号。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灭南越国,在其疆域内分设9郡。其中一郡名苍梧郡,该郡设10县,10县中有一县名端溪县。今郁南县是那时端溪县域之部。
西晋太康年间(280一289年),在端溪县域中增设都罗县(县治在今郁南部城镇)和武城县。东晋永和七年(351年),从苍梧郡分出晋康郡,端溪县和今天的郁南、德庆两县都是该郡的辖地。东晋末期,又在晋康郡设晋化县(县治在今郁南南江口镇)。南朝宋元嘉年问(424――453年), 都罗、武城两县合并,易名为都城县(都城之名,由此而来),又从端溪县分出安遂县(县治是今郁南连滩镇)。南朝南齐年间(479――502年),从端溪县分出威城县(县治是今郁南建城镇)。
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在古罗水(即文昌水)流域内设罗阳郡,今郁南县域有部分被划人该郡。隋初,罗阳郡改为罗阳县。开皇九年(589年)都城县因晋康郡废,改隶苍梧郡。开皇十二年(592年),晋化、威城两县并入都城县,开皇十八年(598年),罗阳县改名正义县。大业三年(607年),正义县并入永熙郡的泷水县。安遂县也同时转隶永熙郡。唐朝推行州县制。都城县改隶康州,安遂县则从永熙郡改隶康州,并改名晋康县。宋开宝五年(972年),都城、晋康两县并入端溪县,隶属广南东路德庆府。元朝沿用宋制。只是德庆府改名德庆路。今郁南县仍是德庆路的辖地之一。明朝,德庆路复名德庆府,不久德庆府降为德庆州,隶属肇庆府。万历四年(1576年),镇压了西江沿岸山区的瑶民起义之后,明朝政府在该地区设罗定直隶州,直隶广东布政使司。该直隶州除了以泷水县为州治外,还统辖新设的东安县(今云浮县)和西宁县(今郁南县)。翌年,西宁县在今郁南建城镇开始筑城以作县治,这就是建城之名的由来。清朝沿袭明朝建制,只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把西宁县的部分域地划回原属的信宜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西宁县与青海省西宁市同名,且鉴于该县位于古郁江(今西江)南岸,于是改名为郁南县。1958年与罗定合并为罗南县。1961年复设,属肇庆市管辖,1994年4月5日,调整肇庆市行政区域,划归云浮市管辖。
1950年春,郁南县治改在都城镇。1958年11月,郁南县、罗定县合并;取名罗南县。1961年4月,罗南县撤消了.恢复郁南县和罗定县的建制。
郁南县辖15个镇(都城、东坝、宋桂、连滩、河口、大湾、建城、千官、通门、桂圩、平台、宝珠、历洞、大方、南江口)。
一、六安余学铭1555643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