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授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本文转载自生物学教学杂志, 尊重原创,若侵权请联系shanying8206删除
《重建课堂教学价值》一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教育研究》杂志,据中国知网统计的下载量达10884次,引用超1600多次,这充分体现了文章的价值和叶澜教授对教育研究的深厚功底,值得一线教师阅读。
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叶 澜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上海 200062)
摘 要: 本文提出应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 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 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它的主要内容为: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 重组教学内容;综合设计弹性化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价值观 主动健康发展
教育活动不可能回避价值问题, 这是笔者对教育研究中价值与事实关系判断的一个前设。从历史来看, 每当社会发生重大转型时, 人们对教育的批判, 往往是从价值批判始, 从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始,并且以此为依据和出发点, 再对现实的教育活动作出更具体的评析, 提出新的原则、方案乃至方式方法。今天, 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
为此, 我们需要与教师一起对教学实践作批判性的反思, 找出教学行为、言语背后深藏而实存的教学价值观, 认识这种价值观的问题所在;需要与教师一起探讨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的依据及合理性, 进而在教师的头脑中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持久地去实现。
1 新教学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新教学价值观的重建, 在认识上还必须从一般整体共通的层次上开始, 即重新认识教学在育人中的价值,以及为培养怎样的人服务的问题。“新基础教育”形成的教学共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学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 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我们认为, 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与手段, 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 教师”与“育人”不是两件事, 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在教学中, 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 , 为教好书需要先明白育什么样的人。只关注现成知识传递价值的教师, 实际上是在“育”以被动接受、适应、服从、执行他人思想与意志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青少年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受压抑, 甚至被磨灭。这种情况不改变, 教育将成为阻碍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消极力量。“新基础教育”主张今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应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 在教育的一切活动中都要体现这一价值。其中,“主动”是对现在已十分流行的“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提法之进一步聚焦。
我们采用“主动”一词来界定“发展” , 是因为它既体现了活动状态, 又内含了主体自觉, 还指向了关系事物,且道出了追求期望。这是我们从关系和活动的整体框架出发, 以人的本质力量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整合为依据, 对教育应以“学生的什么发展”为本的回答。此外, 我们在“主动”一词之后还加了“健康”两字。这是一个限制性的界定, 主要是为避免误解, 以免遭到诸如“主动做坏事, 只顾个人利益, 破坏集体、他人利益的主动,也是教育所期望的主动发展吗?”这类的指责。这里, “健康”表达的是要求个体行为应
有利于个体身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向上的指向。
2 学科教学价值观的重建
课堂教学价值观重建的第二个层次是学科教学价值的重建。这是教师认同了一般层次上的新教学价值观后,能不能落实到教学行为上必须要实现的一种转换。因为它关系到每个教师如何认识自己任教的本学科的具体价值, 只有认识上明确了, 才可能从教学进程前的设计活动起, 就把对教学价值观的认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的策划之中, 为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一个与价值取向符合的“蓝图” 。否则, 一般层次的新教
学价值观依然会只是一些停留在口头的空话。
新基础教育通过学科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个案设计、实践与评析和对学科教学设计的研究等途径, 实现使教师将认同的教学共通价值观向学科教学价值观的转换与渗透。在此, 想以对教师教学设计的改革要求来说明学科教学价值观重建的主要内容, 并展示我们提出的一般理论如何转化、渗透到教师实际工作的演进过程。
2 .1 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
长期以来, 学科的育人价值被局限在掌握知识上。在实践中, 因“应试教育”强大的压力造成的价值导向, 学科教学更趋于死记硬背或强化练习可能要考到的内容, 以达到牢固记忆、熟练应答、考试成功的直接目标。就传统的学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呈现方式来看, 主要突出的是学科领域内已经形成了的基础性知识, 它以客观真理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 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学科的这一呈现方式其主要的后果是造成学科育人价值的贫乏化。首先, 它割断了两个联系:一是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丰富、复杂联系;二是抽象的书本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过程的丰富、复杂联系。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遭遇的知识是固化的真理,缺乏“人气”的知识, 一堆“死”的符号型的结论。它们
作为组成学科教学基本内容的“原始资料” , 带来了育人资源的原始贫乏。
为实现拓展现有学科的育人价值, 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 首先要认真地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 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点与难点。我们并不认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价值、可以无视, 相反, 它是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最终掌握的基础性的内容。但教学对学生的价值不应停留在此, 更不能把学生当作是为学习这些知识而存在的, 教师是为教这些知识而存在的。教学为学生的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是最基本的立足点。因此,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 来分析不同学科能起的独特作用。具体地讲, 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 从更深的层次看, 至少还可以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生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包括自然、社会、人, 生活、职业、家庭、自我、他人、群体,实践、交往、反思, 学习、探究、创造等等)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 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 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惟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唯有如此, 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才能从不同的学科教学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 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能力的同时, 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 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 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
2 .2 按育人价值实现的需要, 重组教学内容
有了上述认识以后, 学科育人资源的开发, 还需要教师在教学
设计时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两方面的重组与加工。
第一, 把学科的书本知识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 基本上以结构为大单元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 使贯穿教学的认知主线是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在教学与一个知识结构相关的内容时, 又将其分成两个教学阶段, 第一阶段是教学以知识为载体的某一结构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学生运用这一结构, 学习和拓展结构类似的相关知识的阶段。这一组织教学内容的设计我们称其为“长程两段”设计, 其目的还是在于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地投入学习, 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我们认为, 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最有效率的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结构。结构具有较知识点要强得多的组织和迁移能力, 我们期望达到的目标不仅是学生对与结构相关的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 直到内化,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具有发现、形成结构的方法及掌握和灵活使用结构的能力。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结构群, 不同学科结构群的学习、内化,有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诸多有差异又能相通的结构群和结构思维的方法, 这对于学生在陌生复杂的新环境中能用综合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 是身处复杂多变时代的人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能力, 也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可自我增生的重要基础。
第二, 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 , 实现与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 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 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用通俗的话来说, 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 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 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 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教师在寻找这三方面联系的同时, 也拓展了自己的认识领域, 并把注意力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生活经
验和发展的需要, 这是实现由“教书”为本转换到通过教书来“育人”的十分关键的一步。当教师在完成了上述两方面的教学内容的加工以后, 就可能对学期的学科教学时间做整体性安排。“新基础教育”在教学时间的分布上要求打破“匀速运动”式的按章、按节的分配方案,主张按“长程两段”设计的要求, 将每一结构单元的学习分为教学“结构”阶段和运用“结构”阶段。在教学“结构”阶段主要用发现的方式,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出发, 逐渐找出知识的结构和发现结构的步骤与方法;通过总结, 形成知识、方法、步骤综合的“类结构”模式。这一部分的教学时间可适度放慢,让大多数的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发现和建构“类结构”的过程,让“类结构”以一种通过教学过程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逐渐生成的方式形成, 成为学生自己的“类结构” 。在此基础上, 随后进行的用“结构”的教学阶段就能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根据改革试验中实际进行的结果看,在总体上, 教学进度不仅不会因第一阶段的放慢速度而落下, 而且还比原定大纲的安排提前。我们把因结构重组和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而带来的剩余教学时间, 用来举行“学科活动”和相关学科结合起来的“学科综合活动” 。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丰
富、生动和个性化的主动发展的可能空间与舞台。
2 .3 综合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以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价值观指导下的学科教师, 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完成的最后一个综合, 就是将每节课具体要教学的内容和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 构成“弹性化的
教学方案” 。新基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 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 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 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 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在教学方案中, 要设定教学目标, 但目标不局限于认知, 它还涉及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目标有“弹性区间” , 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的全程并联式策划。至于终点, 何时嘎然而止, 并不是绝对的, 重要的是水到渠成, 不是硬性规定步子大小与全班齐步进行。过程的设计也要有“弹性区间” , 可以通过不同的作业、练习、活动来体现。过程设计还要策划教学行进中的教师活动, 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 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 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方面, 最后形成综合的、有弹性的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