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捉方腊后,鲁智深暗示最好离开宋江,但只有6人听懂,得以善终

活捉方腊后,鲁智深暗示最好离开宋江,但只有6人听懂,得以善终

  在《水浒传》中,尽管宋江是主角,但实际上他一直受到两个人的压制,一个是武松,另一个是鲁智深。其中,鲁智深是最耀眼的。

  从鲁智深出场的那一刻起,他便是为了除暴安良。三拳打死镇关西,为此失去了大好的前途。直到他成为一名和尚,他仍然一路坦率走来,成为《水浒传》中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因此,只有鲁智深这样的人才能在《水浒传》中获得最大的荣誉,这就是活捉方腊。更令人惊讶的是,鲁智深对方腊的俘获实际上是一个天赐之物。

  

  当时,鲁智深追敌兵追到乱山深处,迷路了。但是,他遇到了一位老和尚,将鲁智深带到小屋,说柴米和蔬菜都在这里,你静心等候便是。但是当你看到一个长大汉从松树林深处来时,你便将他捉住。

  果然,等到了早晨,鲁智深看到方腊爬过山来,于是一挥禅杖,将其打翻,正要用绳子捆绑,没想到却是那方腊。可见鲁智深是守株待兔,才能轻易拿走这最大的荣誉。这就是“好人有好报”。

  宋江听闻,立即说道,这和尚莫不是圣僧罗汉,才能如此显灵,以至于让你立下了如此巨大的功劳。等到班师回朝,论功行赏的时候,你也可以还俗为官,荫子封妻,光宗耀祖,也可报答你父母的养育之恩。

  

  宋江的话很荒唐,因为他首先认为鲁智深遇到的老和尚是一位名叫罗汉的和尚,他是来帮助鲁智深的。这相当于承认鲁智深是佛门的罗汉。但是说出这句话不久之后,他又让鲁智深重返官场,娶妻生子,光耀门楣,但他甚至自己都没有注意到。但是,这实际上就是宋江的本来面目。

  鲁智深回答:“洒家心已成灰”。

  “心变成灰”,这表明鲁智深对梁山众好汉未来的绝望。因此,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宋头领,你所谓的光明大道在我眼中却是死胡同,兄弟我对和你一起玩不感兴趣。看到鲁智深如此表态,宋江又换了另一套说辞,并继续说服他。其实不是宋江舍不得鲁智深,而是因为鲁智深抓住了方腊。经过如此巨大的功劳,回国后宋徽宗会要求宋江提供详细的过程,甚至要求见面。这是可以预见的。你让宋江怎么跟宋徽宗解释?

  

  因此,宋江不得不带鲁智深会京师,宋江再次说,师父若不想还俗,我也可在京城为你寻觅一个名山古刹,为一僧首,同样能光耀门楣。

  谁知鲁智深第二句话更明确表达了他内心真实的想法:“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如果鲁智深的第一句话是为了表达对未来的绝望,那么,第二句话几乎可以很直白地告诉宋江和其他人。回去后,没有好结局。不管宋徽宗给我们多少,但只须拿走咱的性命,要那么多的东西有什么用呢?能保留一个全尸,都算是好下场了。

  

  但是,宋江觉得鲁智深不识抬举,很不高兴,于是他转过身,任命了其余的将军(梁山英雄)。可以看出,还活着的所有梁山英雄都听到了两者之间的对话,那么他们都明白了吗?显然,宋江不理解鲁智深的说。

  幸运的是,鲁智深随后坐化了,在宋江看到宋徽宗之后,他有了一个完美交代理由。鲁智深坐化之后,第一个听懂鲁智深暗示的武松,在六合寺出家。

  第二个是林冲,由于林冲的病,他也和武松一起留在了六合寺。武松和林冲是鲁智深在梁山最好的朋友。显然,他们都理解了鲁智深的两句话,离开了宋江。

  

  然后,燕青也开始劝卢俊义离开宋江。他说的那番道理,简直就是把鲁智深的那两句话掰开揉碎的解释。显然,燕青也听懂了,但不幸的是卢俊义不理解,于是燕青留下了一封信,离开了宋江和卢俊义。

  接着,李俊又装病,就让童威、童猛照顾自己,离开了宋江。从李俊假装生病的事实来看,他实际上对鲁智深的两句话也能够理解。

  自从鲁智深抓住方腊并说了这两个句子以来,总共有六个人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他们都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宋江,最后都得以善终。不得不说,这是鲁智深最后的“善行”,两句话拯救了六位梁山英雄。宋江某种程度上害死了大半的梁山好汉!兄弟们忠义于梁山与天下,而宋江身为领袖,却看不透昏庸无道的朝廷吗?我想不是,宋江既然知道朝廷昏庸无道,却不顾大家的想法执意诏安,鲁智深,武松,林冲,是最反对诏安的,个人觉得,宋江还是想着自己做衙司的日子,他忘不了这段经历,最终让他留恋官场,留恋权力!

  

  鲁智深是水浒里难得一得的好汉,宋江是吗,也许不是,明知宋朝这世道奸佞当道,却执着要招安,带着梁山好汉为朝廷东征西伐,到最后,善始善终的又有几个?鲁智深其实早已看破凡尘,最后也落了个好结果。其实不管是乱世还是太平世,只要挤在宋江这种人的人堆里这尊大佛都不会太快乐。但是鲁智深确实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他的智商无法扭转招安的局面,但却能保自己平安。不知道他重新当和尚时,那些小徒孙还来不来偷菜,给自己买酒喝,如果还来的话,日子倒也过得欢快呢。

  

  记得鲁智深刚被智真长老派到他师弟那去管菜园嘛?鲁智深听得是这个职位很不开心,最后听得那个小和尚解释了,心思既然未来有机会出头,那就暂且坐下,这才答应。这说明当时的鲁智深俗念还是有的。而到了结尾,鲁智深和宋江一段经典对话,体现在经历了整个水浒故事后,鲁智深内心状态的转变,才是“今日方知我是我”!感觉鲁智深着实有着引领全书基调的作用,不同时期鲁智深的出场,总为我们呈现了不同时期水浒的情绪。鲁智深虽然出场并不是很多,但我无法想象水浒无他那会是个什么样的水浒!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这句话说的很直白:鲁智深这辈子没干什么好事儿,净杀人放火了。忽的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对于鲁智深来说什么是金绳?什么是玉锁?鄙人认为是个义字。他三拳打死镇关西,夜宿桃花村,大闹瓦罐寺为的是人间正义,大闹野猪林救下林冲、为的是兄弟情义。到最后梁山聚义替天行道为的是胸中大义。那他是怎么顿开金绳,扯断玉锁的呢,这得看后两句。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我记得是鲁智深晚上在六合寺睡觉,听到钱塘大潮以为是战鼓响,抄起禅杖便要厮杀,出门一看竟是钱塘大潮,(以下为推测)“我厮杀半生为的是人间正义,兄弟情义,胸中大义。我杀心如此深重,将潮水当作战鼓。可人世间如同这钱塘大潮一般,潮起潮落,何为正义?何谓情义?何谓大义?罢了罢了,救人的是我,杀人的也是我,作恶的是我,行善的还是我,今天才明白我是我。”我想鲁智深最后不是放下,而是接受,接受了宋朝这浑浊的世道,接受了自己。鄙人认为一个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不难。难得是接受一个真实的世界,真实的自己。佛法不是一味强调放下,应该是让人拿的起来,放的下,如果一味强调放下便会陷入空执。只有拿得起来放得下才是真自在。人心若澄净,何处不为极乐净土。

  

  不同人理解不同,也是可以理解为圆满,不过从整句话来讲,文中也提到过他自己认为既已擒方腊,又遇钱塘江,那也该圆寂了,但他不懂圆寂意思,才想起问身边和尚。和尚告诉他之后,他才懂,于是顿悟。可能他自己也觉得这辈子什么都做了,唯欠一死吧。

  好汉之意,不是大善人。好汉是自称,是别人的尊称。好汉是大秤分金银,不受窝囊气,是敢于反抗的性格。别人说好汉饶命,代表的是对强权的服从。时人读水浒,大多偏见太深,摸不着门槛,错过了它的深刻内涵。不论武松也好,鲁智深也罢,或者林冲或者李逵,在这本书里不分善恶,这里只有斗争,只有压迫,只有反抗。为保自己去杀人,为了救别人去杀人,或者泄愤杀人,都是一样,没有高尚的理由。鲁智深的顿悟应该是回归本我,不再嫉恶如仇,不再追逐名利,不再念及兄弟之情,斩断一切俗世挂念。这个结果应该是在鲁智深回顾整个人生后,对长老的偈语深以为然,顿悟了。人生是一场大梦,追逐一生的东西并无意义,于是心已成灰,万事皆空,所以成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