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乏幽默感
冯骥才的人物小说写的好看。为什么好看?我觉得是因为他从来不刻意,却自然而然地写出了人性。
“天津卫”是古时南来北往的人聚集地所在。“天”是天子的意思,“津是渡口的意思,"卫"我也是查了才恍然大悟,是明朝军事的卫所制度,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码头脾气”是天津人性格的骨架。靠着北京城,好玩的、好吃的、 好看的,啥奇珍异宝 没见过,啥三教九流没瞧过。你觉得是个宝,人家不稀罕。 你别看人家横,横有横的能力和资本,物产丰富,家底厚实,既拓宽了生活的视野,人生曲折的艰难又增添了人生百味,在作者笔下,人情练达,世俗冷暖,百态人生应运而出。码头上的生存原则是硬碰硬,优胜劣汰。“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在。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天津从来都不缺乏南来北往的奇人轶事、谈资爆料。
天津人钦佩有真本事的能人,对没能耐的也会吆喝喝倒彩,甚至直接扔茶碗,扫兴得说句“这是嘛玩意儿。”所以过去江湖奇人都想到天津的码头来闯一闯,混口饭吃。“闯不过天津过不了关”,因此天津人用批判的眼光,检验着来这里闯荡的人。“真金不怕火炼”。所以,那些在天津本地出了名的手工艺人也有了响当当的称呼,姓氏加上他们的拿手绝活:泥人张、风筝魏、刻砖刘、刷子李、皮大嘴、狗不理、龙袍郑、张果老……这些市井小民原本是生活在当时社会底层,兢兢业业的手工劳动者,打哪里来,原名是谁,都不知道。但凭着这一个响当当的绰号,在天津卫这片福地上,站稳了脚跟。
凭本事吃饭,谁脸色也不瞧。他们有骨气,活得硬气,成了冯骥才笔下民间英雄和乡土怪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做人有情有义 做事有始有终,如果没有这些人物,就不知道嘛叫天津卫。“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但都是俗世俗人;小说里的人,不传奇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全是真人真事。”冯先生说,他所盼望的是书中那些人物的性格与命运,那些人性感受,那种深刻留在民族记忆里的独异文化,那些至今没有答案的历史问号,能成为书的生命。那些书中的人物已然活生生的立在了书上,跑到了我们身边。
读冯先生的小说,犹如坐在戏台下底下喝茶听绘声绘色的评书。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故事情节细致,人物经历饱满,百人百性格,绝不重复。入戏快,着迷。关键是你的脑海里还得有天津口音,那种天生语言的幽默风趣,连说出的脏话都自带喜感。语言使故事更加有声有色 有滋有味,引人入胜,让听故事的人每每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拍案叫绝,喊声“好”字!仿佛那人就该是如此这般,才能反映出天津人的性格:大大咧咧 温饱自足 知足常乐 笑口常开。哈哈一笑,故事讲完了。
冯骥才先生的小说便是如此,它让我放松、让我踏实、也让我惊奇,每每都不会失望。一种人性的温情在心里油然而生,感叹道,所谓的人生百态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