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叶〔附:枇杷核〕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 芦橘叶,杷叶。
〔来 源〕 为蔷薇科枇杷属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以叶供药用,其种子“枇杷核”也供药用。
〔成 分〕叶含苦杏仁甙,皂甙等,三萜成分,如:乌索酸、齐墩果酸、丁香素、枸椽酸盐、鞣质、维生素B1、维生素C及少量的砷。此外,尚含挥发油。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1.清肺止咳: 《食疗本草》: “煮汁饮之,止渴,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 《滇南本草》: “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断痰丝,化顽痰,散吼喘,止气促”。《本草再新》:清肺气,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呛血,治痈瘘热毒”。
2.和胃止呕: 《本草纲目》: “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疗脚气”。《名医别录》:“主卒晼不止,下气”。
二、近代研究
1.镇咳平喘作用:枇杷叶所含苦杏仁甙水解后分离出氢氰酸,有抑制呼吸中枢的作用。枇杷叶煎液及乙酸乙脂提取物有祛痰平喘作用,所含油脂有轻度的祛痰作用〔1〕。
2.防止发酵作用:苦杏仁甙水解后产生的苯甲醛在消化道内有抑制酵母菌的发酵作用〔1〕。
3.抑菌作用:枇杷叶及乙酸乙脂提取物对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但有的报导认为反能刺激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2〕。此外,尚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
〔性 味〕苦,平。归肺、胃经。
〔功 效〕清肺和胃,降气祛痰。
〔主 治〕肺热咳嗽,喘促,胃热呕吐,口渴,咳血,衄血。
〔临床应用〕
1.肺热咳喘:晐嗽喘促、痰黄而稠,或痰中带血、胸痛、发热口渴、舌红、脉数等证,类似于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等,常配伍沙参、黄连、黄芩、桑白皮、知母、麦冬、杏仁等,方例《枇杷清肺饮》。
2.肺虚痰阻:咳嗽日久,痰逆,不思饮食,精神不好,类似于慢性支气管炎。常配伍人参、黄芪、半夏、白茯苓、白术、陈皮、干姜、肉桂等,方例《枇杷叶散》、 《枇杷叶丸》。
3.阴虚肺热:肺阴不足,劳热咳嗽,气短,痰中带血等,类似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等之咳嗽。 单用熬膏服,也可配伍白芨,藕节、阿胶、生地黄、蜂蜜等。方例《枇杷膏》、 《白芨枇杷丸》(方见白芨)、 《枇杷叶丸》。
4.胃热呕吐: 胃热口渴、呕吐,哕逆不止,饮食不入等,类似于急性胃肠炎、神经性呕吐,常配伍人参、半夏、茯苓、槟榔、白茅根、玉竹、石斛等,方例《枇杷叶饮》、《枇杷叶汤》、 《枇杷丁香散》。
〔用 量〕 6~10克。
〔用 法〕去毛生用或蜜制后用。
〔禁 忌〕虚寒证不宜用。
附: 〔枇杷核〕
〔来 源〕为枇杷的种子。
〔成 分〕含苦杏仁甙及脂肪油,此外,尚含少量的蜡类物质如:蜡醇、蜡基棕榈酸盐,并含氨基酸及脯氨酸类、甾醇、游离的氢氰酸等。
〔作 用〕
一、历代经验
1.止咳祛痰: 《现代实用中药》: “镇咳祛痰”。
2.疏肝理气: 《本草纲目拾遗》: “治肝有余诸症,气实者可用”。《本草再新》:“治疝气,消水肿,利关节,治瘰疬”。 《四川中药志》: “疏肝理气”。
二、近代研究
本品含苦杏仁甙,水解后产生的氢氰酸有镇咳平喘作用,并有止痛作用,过量服用可引起中毒,以至死亡。
〔性 味〕苦,寒。
〔功 效〕止咳平喘,理气止痛。
〔主 治〕咳嗽气喘,疝气疼痛,瘰疬等。
〔临床应用〕主要用治咳喘,作用类似于杏仁,可作杏仁的代用品,多入复方中用,单用有效,可制成糖浆用。也可入复方中治疗疝气,外敷瘰疬等。
〔用 量〕 6~10克,
〔用 法〕生用。
〔禁 忌〕同杏仁。
〔附 方〕
1.枇杷清肺饮(验方):枇杷叶、 沙参、黄连、黄芩、桑白皮、杏仁、麦冬、甘草。
2.枇杷叶散(《证治准绳》):枇杷叶、半夏、白茯苓、前胡、人参、大腹皮、白术、厚朴、青皮、草豆蔻。
3.枇杷叶丸(验方):枇杷叶、黄芪、陈皮、炮附子、白芍、炙甘草、肉桂、干姜、为丸服。
4.枇杷膏(验方):枇杷叶、 白蜜、梨、莲子、大枣。
5.枇杷叶丸(《本草衍义》):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苑、杏仁、桑白皮、大黄、白蜜。
6.枇杷叶饮(《本事方》):枇杷叶、人参、半夏、茯苓、槟榔、 白茅根、生姜。
7.枇杷叶汤(《圣济总录》)枇杷叶、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8.枇杷丁香散(《圣惠方》): 枇杷叶、公丁香、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