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李小龙:神话与真实》第一章
驳《李小龙:神话与真实》第一章
文/郑杰
最近,朋友圈里,有人推这本书美国作家马修波利的书,并奉为经典,当当网更是将其吹成首部李小龙权威传记。
真实,权威?是因为厚的像砖头一样吗?还是在里面写了不少不明真假的名人隐私?本来是不想打扰别人发财的,看不下去那么多俯拾皆是的低级错误来误导大家,本人又看过英文原版,现在结合中文版,就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错得离谱的“历史真相”来做个正本清源。
光是这一章的标题,你们想到了什么?译者打上了引号,因为这样的敏感词句,很容易导致这本书没法出版,但是英文版可是一点都没有加的。这位作者是个什么货色就看出来了。
为什么李海泉是10岁?作者给出的解释是备注4,也就是说,按照1940年李小龙的出生证明上,李海泉的登记年龄是36岁。这样,李海泉出生于1904年,而这年是1914年(就我所能见到的李氏家族移民档案上,没有任何“1914”的字样),那李海泉当然就10岁了。事实果然如此?根据李海泉同村的李本根老人回忆,李海泉出世后5-6岁就与兄长同在佛山笑尘寰茶楼当学徒,他的兄长李满甜大他两岁。而根据黄德超撰写的《永恒的巨星李小龙》一书中明确写道,李海泉出生于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十八日,也就是1902年3月27日。李海泉的墓碑上也是这样的时间,连时辰“寅时”都写得清清楚楚。
所以,李海泉去佛山只有5、6岁,也即1907或1908年。换言之,10岁时也不过是1912年。另外,中文版“一位粤剧名角儿”,显然作者(包括译者)是知道这名有名的粤剧演员姓甚名谁,但是却没有标注出来,为什么?
李震彪是“镖师”,这一点李本根老人根本没有提及,倒是说他是杀猪的。而镖师这一头衔,相信是源于家族内部传说,但是早已无法考证。至于“多份工作”,除了“镖师”和“渔夫”外为何不再一一列举了?如果“镖师”是兼职,那主职是什么?
中文版第17页备注,先说明其他作者对何甘棠和何爱榆的血统是错误的,然后自己说何甘棠的血统是一半中国人,一半犹太裔犹太人;何爱榆则是一半英国人,1/4荷兰裔犹太人,1/4中国人。像个账房先生一样算得明明白白。事实上,根据何东家族后人,历史学硕士梁雄姬对其家族的考证,何甘棠并非其母施娣(上海人)与何仕文(何仕文是荷兰籍德国犹太人,有德荷两国混血)所生,而是施娣与中国商人郭松(郭兴贤)所生,所以是纯种中国人,这一点,在何东后人谢天赐的讲座视频中也得到了证实。在拙著《李小龙:不朽的东方传奇》附录《李小龙血统大揭秘》中也有简要阐述。
所谓的“劳动力输出”,其实就是“贩卖人口”的美化版。
施娣的小脚与她的家庭是否富裕,她是不是需要工作没有必然联系,施娣生活的年代还是清朝,是女人就要裹小脚,裹小脚靠布缠绕,能有多少费用?在网上搜索一下“小脚老太”,你会发现很多年龄很大的小脚老太依然干着农活。
如果光靠这段文字来看,施娣父亲去世,家庭便立即陷入困境,说明“富裕”也极为有限,最多不过“小康”而已。而孩子们姓“何”,是因为他们的父亲是荷兰人,这观点很荒谬。施娣是传统中国人,只会沪语,不懂粤语耶不懂英文。而何仕文即便知道自己是“荷兰人”,用英语或德语说给施娣听,施娣也肯定听不懂,怎么会给孩子们起“何”姓?只可能是因为Bosman的中文谐音听上去像“何”,仅此而已。
接上页,说郭兴贤无意供养她的这几个欧亚混血儿……如果不知道施娣已有混血子女,娶来做甚?施娣也不是笨蛋,如果你不抚养我的孩子,我嫁给你做什么?这显然是说不过去的。中央书院,也就是现在的皇仁书院,而不是黄仁书院,译者在这里没有仔细查证,不够严谨准确,翻译错误实在不应该。又说施娣说服郭松给孩子们支付学费……,其实孩子们已经上过私塾了。根据谢天赐所说,那时候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念私塾,皇仁书院是给当时倍受歧视的欧亚混血儿念的学校,在那里能学英文倒是真的。
可以看到,郭松是中央书院(皇仁书院)的大力捐助者,而入读皇仁书院需要念过私塾,这是硬标准。所以,何东兄弟念过私塾,被养父送入皇仁书院就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作者的描述又怎么会这么离谱?依据何在?
而不给出足够的钱让他们吃饱饭,这完完全全是何仕文干的事。作者把不同人不同事串在一起,写了个小说,哪里有严谨、客观、权威可言?
香港在1972年前实行的是《大清律例》,并没有规定纳妾人数。之所以只纳妾到12个,实在是因为家里人的强烈反对才没有继续纳妾。
正如前文所说,何甘棠是纯种中国人,当然是一副中国人面孔,怎么可能会和混血面孔相似呢?对比一下施娣的画像和何甘棠的照片,完全就是一个人。
左为何甘棠,右为施娣
这里说,一个何甘棠的英国情妇在1911年为他生下了何爱榆。因为惯性思维,所以作者认定何爱榆有荷兰血统,但是何甘棠是纯种中国人,哪来的荷兰血统呢?
中文版备注1出现了翻译错误。原文备注14(上:in 1911),说的是何爱榆自称29岁(twenty-nine),而中文翻译的备注成为了36岁。这是连小学生都不会犯的低级翻译错误。
而在何爱榆的血缘问题上,作者显然把自己搞蒙了。他虽然说何爱榆有多重血统,但是似乎又对官方证明暧昧不明。这就有意思了,之前说李海泉的官方证明是36岁,由此推出1904年,怎么到了血统问题上,又不敢以官方为准了呢?显然,作者一开始就设好了答案,只是官方证明的这个答案不符合他胃口,于是自创一套何爱榆的血统来博取眼球。
在1941年为李小龙入籍美国做的口供上,双方都说是12月22日(毕竟是结婚纪念日),只不过一个说10年,一个说12年。个人认为,何爱榆这样的“女追男下嫁戏子”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是很离经叛道的,她颇费周折才和李海泉走到一起,自然结婚纪念日要比李海泉记得更清楚。而李海泉一直要外出演出,记错时间也是可能的。
何爱榆的供词(1941年)
李海泉的供词(1941年)
第23页。1941年,李海泉夫妇都在移民局面试时透露李秋源是收养的女儿,且比亲生长女李秋凤大40天。但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依然认为李秋源是李海泉与另一个女人所生。无视证据,这还能叫客观、严谨吗?分明是猎艳的好奇八卦心理!
何爱榆供词(1941)LEE YUEN即李秋源,adopted daughter即为养女。
李海泉供词(1941),供词与何爱榆一样,还说出了李秋源比李秋凤大40天左右。
第26页,“谎称”这个罪名太大了,事实上,在官方文件上是这么描述的:
演员后面的括号指的是具体工种,也就是服装管理。在粤剧团,除班主外都是“演员”,演员即演职人员,有台前表演的,也有幕后做后勤的,是个统称。以此来说明何爱榆“说谎”,这太上纲上线了。另外,出于习惯性称呼,Coolidge并不称为库利奇,而是“柯立芝”。
还是基于错误的惯性思维,这里李小龙的血统又错了。
经查,纽约唐人街没有所谓的“乐千秋戏院”,但有乐千秋戏、祝民安和咏霓裳“戏班”。“咏霓裳”是乐千秋戏班和祝民安戏班于1927年合并而成,在唐人街有专属于自己演出的签约戏院。如译者所注,“咏霓裳”用于演出的戏院被毁后,戏班负责人另择新址改名为“新世界”(这才是真正的戏院),重新开业演出。但译者能在网上找到“咏霓裳”的资料,相信也知道这是戏班子,但是为什么不在译注里加以提及?严苛点来说,这是译者的失职。
第29、32页,“李振藩”、“李震藩”忙得不亦乐乎。但是看看前文的李海泉墓碑照片,上面俨然写着“李镇藩”。另有文件也可以表明这才是李小龙原名,见下面两张图。